選擇新材料行業,山東國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註定要走一條不尋常的路。國瓷創立之時,競爭對手已位於金字塔尖,尖端技術大多掌握在外國人手中,想追趕都難,更何談超越。
懷揣著為國制材的夢想,定下要做中國最好的、國際上領先的電子陶瓷粉體材料企業的宏偉目標,十五年,國瓷從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成長為中國高端陶瓷材料行業的先驅,成為世界卓越材料的領導者,在新材料領域當仁不讓地佔據著多項"第一",上市短短八年間,實現了市值從 16 億元到目前 320 億元的 20 倍飛越。
站在巨人肩膀上布局
"我們進入的每一個領域,選得都是國內的『空白』"
鈦酸鋇粉體,是製造電子陶瓷的主要材料,被稱為"電子陶瓷工業的支柱"。比如智慧型手機、5G 通信設備裡的陶瓷電子元件,都需要用它加工。這種高純超細的高端粉體,以前沒有任何一家中國企業能掌握其核心技術,幾乎全被日本和美國企業壟斷。
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國瓷一開始就著手布局進口替代戰略。雖然從零起步,但他們站在巨人肩膀上布局,抱著為國制材的夢想,選了這款非常難的產品。"當時中國新材料與其他國家相比有巨大的『鴻溝』。"公司副總經理宋錫濱說。
2005 年 5 月 29 日公司開業,租來的 600 平方米廠房是他們創業開始的地方。這個只有別墅大小的"夢想起點",雖然硬體條件不好,但擋不住他們不停實驗,不停加班,不停想如何才能做出和競爭對手一樣的產品。
製備方法是影響粉材質量的關鍵因素,難度等級最高的是水熱法。水熱法生產的鈦酸鋇顆粒細且均勻,可以用於高端多層陶瓷電容器(MLCC),在國外只有日本堺化學(Sakai)公司掌握這一技術。
國瓷選擇了挑戰難度最高的水熱法。由於技術研發太難,國內沒人願意做。剛開始也不順利,開業當天配的第一罐料噴得滿車間都是,但他們堅定看好這一方向,頂住壓力,最終公司成為國內首家、全球第二家攻克該技術並實現量產的企業,改變了我國鈦酸鋇粉體嚴重依賴進口的狀況,成為全球最大、最有競爭力的 MLCC 材料供應商,重構了國內 MLCC 產業格局。
圍繞進口替代戰略,國瓷還在催化、建築陶瓷和生物醫療等領域深耕。細究國瓷發展歷史,因技術研發難、歷時長,所開展的每一項業務都處於上遊的上遊,都是為了突破國外壟斷。就像公司董事長張曦所言:"我們進入的每一個領域,選得都是國內的『空白』。"
今天的國瓷,已在行業內佔據了多個"第一":超細納米鈦酸鋇粉體全球第一;鋰電池隔膜用高純超細氧化鋁材料、高端陶瓷牙用納米氧化鋯、建築陶瓷墨水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MLCC 用系列功能陶瓷材料國內市場佔有率 80% 以上,全球佔 30%;全球第一家企業使用水熱法生產氧化鋯和氧化鋁納米粉體……
從借鑑到被模仿
國瓷何以有了制定標準的資格?
無論是研發創新,還是專利布局,國瓷的理念永遠都是快人一步。
2011 年到 2015 年,是國瓷的突破期,產品有了自己的特色,60 納米鈦酸鋇、010E 共材、水熱法氧化鋯等超出了借鑑邏輯。其中,60 納米鈦酸鋇產品推出時,日本的競爭對手開始反過來模仿。
"聽到這個消息時,淚流滿面,這是多麼令國瓷人自豪的事情。"說到這,宋錫濱依然心潮澎湃,"至今,010E 共材仍被日本客戶稱為最好的產品,水熱法氧化鋯更是讓國瓷走向了巔峰,生產線也是迄今為止全球唯一水熱法批量生產氧化鋯的生產線。"
在高手林立的材料"江湖",國瓷之所以能異軍突起,日漸在行業掌握話語權,靠的是不斷自主研發創新,持續不斷加大研發投入。2013 年,國瓷提出研發基本方針:24 小時研發,每年拿出 5% 營業額鼓勵全員搞研發。"創業一定要以創新和市場為龍頭,而研發是永遠生存的根本。只有永不停歇地研發,持續創造新價值,才能做好真正的引領者。"宋錫濱說。
就在此時,他們已深刻認識到專利布局、情報調研、設備研發、技術研發的重要性。宋錫濱認為,創新必須通過專利來體現,為此他們在研發之初就進行專利布局,一直做儲備式專利。
2011 年,公司第一次進行系統新產品調研,並提出設備研發和工藝研發,完成鈰鋯、鈦酸鋰、氧化鋯等產品的研發,現在依然進行著很多產品的儲備;2012 年,完成第一次專利布局報告;2013 年提出檢測研發,並進行檢測方法和檢測設備研發;2014 年提出核心技術概念、建立設備研發體系,並於 2016 年打造出七大核心技術及平臺,提出十年百億不是夢的目標。
在全球,國瓷主持或主要參與制定了《防曬用納米二氧化鈦》、《矽橡膠用氣相二氧化矽》和《汽車尾氣處理用催化劑載體納米氧化鋁》等國際標準;國內,累計取得專利 187 項,發明專利 78 項,實用新型專利 104 項,外觀設計專利 5 項。其中"一種連續製備鈦酸鋇粉體的工藝"獲得中國發明專利金獎;國際專利方面,12 件 PCT 專利進入國際初審,獲得 12 件外國專利授權,授權國家(組織)包括美國、韓國、歐專局等。
創新永無止境,發展永無止境。在國瓷,研發既要顧及眼前,又要考慮未來。目前,在技術方面布局未來已成常態,宋錫濱說:"部分研發人員做 5 年後的布局,部分做現階段的事,還有一部分做現有技術提升,保證每個時間點,都能拿出有競爭力的產品。"
產業鏈延伸的邏輯
打通上下遊、拓展產業鏈、畫大同心圓、構建生態圈
隨著資本、人才、產業的快速融合,創新、技術、產品快速迭代,企業和企業家要有放眼全球的眼光,看清未來趨勢。
國瓷同樣如此。能長期保持高速增長,並在多個細分領域成為龍頭,除了"十年磨一劍"的定力,還有以生態化發展思維長遠布局的實踐。
隨著公司上市,只做一種材料已不能支撐國瓷的高速發展,為此他們明確了打造新材料平臺型公司的戰略目標,布局外延式發展:以東營總部為原點,通過併購、控股參股,與更多子公司、合夥企業畫大同心圓,實施產業鏈一體化布局。
"很多板塊都是我們自己研發、掌握了技術,再找下遊能夠產業化的平臺進行併購,迅速產業化並快速切入市場。"宋錫濱說。
2013 年,國瓷成立子公司——山東國瓷康立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專注生產陶瓷墨水,對進口品牌發起進攻。
2015 年,國瓷進軍齒科材料領域,並於 2018 年實現了對愛爾創 100% 持股,打通了從工業品納米氧化鋯到消費品義齒的全產業鏈,實現了氧化鋯義齒材料垂直一體化布局。
在催化領域,美國康寧和日本 NGK 曾壟斷全球 80% 以上份額。2017 年,國瓷收購宜興王子陶瓷,切入蜂窩陶瓷行業,進軍環保領域,進行汽車尾氣治理方面的產業布局。又接連收購、控股成立了江蘇國瓷新材料、江西國瓷博晶新材料。目前,國瓷成為全球唯一一家能夠提供除貴金屬活性成分以外的全套列汽車尾氣催化材料的企業。
"收購的基本都是規模不大、具有產業協同效應的創新型企業。它們的共同點是,在加大研發投入和規模擴張方面存在困難,而這恰是國瓷發揮優勢的著力點——融資的便利性和不斷完善的運營管理體制。"宋錫濱說。
在統一目標下,公司總部和各子公司共同完成了產業鏈布局,讓國瓷從單一 MLCC 介質材料業務成功轉型為擁有多個先進新材料業務板塊的平臺型公司。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實施員工持股計劃,勝利果實由奮鬥者共享
2020 年,是國瓷成立的十五周年。從一個"彈丸"小廠,到中國高端陶瓷材料翹楚,再到可與日本歐美等國外先進材料企業相競爭的領軍型企業,國瓷的發展凝聚著團結協作、共同奮鬥的實幹精神,也離不開"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經營管理理念。
每天凌晨時分,大多數人進入夢鄉時,國瓷的科研實驗樓裡依然燈火通明,科研人員不知疲倦地進行著攻堅研發。對他們來說,研發到後半夜是"家常便飯",但這不是公司規定或要求,而是他們的主動行為。不僅如此,"上下班打卡"、"加班"從未出現在規章制度中,員工的工作熱情和責任感卻與日俱增。是什麼讓員工對企業有如此強烈的歸屬感?
"我們學習『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管理理念,2012 年上市後,便設立職級制度並實施『員工持股計劃』,達到職級的員工可持有相應股權。"張曦道出其中"奧秘"。國瓷先後四次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和骨幹力量,通過股權這一形式牢牢地聚合在一起。整個國瓷,參與員工持股計劃的員工近 30%。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出自管仲《管子 · 國蓄第七十三》:"利出於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詘;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除了利益共享,國瓷核心團隊有戰略上的一致性,員工聚焦一個目標持續奮鬥。
"創業初期,公司最被讚賞的是快速決策和超強的執行力。如今體量不斷增大,我們仍堅持短鏈條決策,給組織更充分的授權,給員工更充分的信任。"宋錫濱說。
這一點,公司人力資源總監李銀果感受頗深。2016 年 10 月,他剛來到國瓷,第二天就接收了所有員工核心信息,並參與高層會議,這讓他沒有想到:"作為新員工,這樣充分的授權以及發自內心的信任和尊重,是最難辜負的,而這也是員工忠誠度很高的一個原因。"國瓷秉持著"只要來了就是國瓷人"的理念,基於信任做管理,實現組織和個人的共同成長。
古人語:"舉賢不避親仇",但國瓷卻"舉賢避親",規定中層以上幹部不允許推薦親屬朋友進公司,倡導簡單的人際關係。"公司創始團隊沒有一個親屬在公司,在領導影響下,企業凝聚出前所未有的向心力。"李銀果說。
開放的人才系統也是國瓷製勝的一個重要原因。國瓷一直堅持自身培養和外部引進並重的人才戰略。"當自身能力不足時就必須引進外部優秀人才。一方面發揮人才長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另一方面,以包容的心態加速人才和公司融合。"李銀果說。開放的人才系統讓員工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能力,也把國瓷事業推向了新高度。
十五年前,國瓷提出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不忘初心,為國制材,做有夢想的國瓷人。未來,他們將繼續在這條路上堅定求索,繼續書寫新的傳奇。
記者 李懷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