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重要的豬肉進口國德國,昨天確診首例非洲豬瘟病例。
根據德國聯邦食品和農業部數據,2019年德國累計生產472.07萬噸豬肉,當年出口238.93萬噸,其中出口歐盟國家187.88萬噸。
韓國是德國在歐盟以外的第二大豬肉客戶國,該國迅速採取行動,宣布禁止德國豬肉進口。
而根據我國海關數據,德國一直是我國豬肉進口的主要來源國,2018年佔比19.1%,位列第一;2019年佔比17%,僅次於西班牙的18%。
而如今德國非洲豬瘟的發現,雖然還沒有完全爆發,但是可以預見到在我國新冠肺炎防控和非洲豬瘟仍然肆虐的情況下,繼續從德國進口豬肉的概率很低,這無疑給我國進口豬肉帶來壓力。
本周,受唐人神董事長陶一山先生」到了2022年,豬肉價格要跌到4-5塊錢」的言論,和根據各大豬企發布在建或將建的養豬項目規模將達20億頭雙重影響,上市豬企的股價經歷了大洗盤。
其中,正邦科技和新希望五個交易日跌幅均接近20%。
市場因為這兩個言論對豬價的共識瞬間發生改變,正邦和新希望是明後年擴張最激進和外購仔豬較多,所以股價殺得最厲害。
投資往往最難也比較關鍵的點是,在市場共識強烈反轉時,你有沒有能力站在市場的對立面,去賺超過市場認知的錢。
明年的豬價真的會有那麼悲觀嗎?
我覺得可以從兩個方面去佐證——一個是供需,一個是豬價的錨。
供需層面,我國目前豬價高企的主要原因是,非洲豬瘟導致我國能繁母豬的量大幅下滑,導致生豬養殖供給端缺口較大。
根據農業部公布的能繁數據,從2019年10月份開始,我國能繁母豬的存欄數量每個月均實現了環比正增長,這對生豬出欄確實是個利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為能繁母豬的大幅下跌,各大養殖場用了大量的三元母豬進行繁殖。
根據各方調研數據,三元母豬的佔比已經到了50%,而三元母豬的繁殖能力(MSY)僅為二元母豬的50%左右,所以現在的能繁母豬從結構上來講,要打75折。
正常情況下,我國能繁母豬存欄量3500萬頭才能滿足全年的生豬出欄。而目前能繁母豬的缺口依舊高達37%。
能繁母豬從妊娠到實現生豬出欄至少要10個月,所以對應到明年生豬的缺口依舊巨大。
而從豬價的錨來看,豬價的參考線就是行業平均養殖成本。
目前農業部給的數據是20-22元/公斤,而一些業績人士普遍認為在25元/公斤左右。高昂的養殖成本,以為這豬價跌破成本線就會有很多養殖戶放慢養殖速度,減少虧損,減少未來生豬供給。
目前,我國還沒有出現連續四個季度生豬出欄價低於成本價的情況。所以,從成本端的「錨」來看,明年也不具備豬價大跌的基礎。
目前來看,幾大主要豬企的估值水平依舊很低,非洲豬瘟也一直像只無形的手,影響著我國生豬養殖的恢復。不過,在目前市場對豬價悲觀共識的籠罩下,需要時間讓「高豬價可以維持」的共識慢慢形成,豬股才會迎來又另一次爆發,就跟今年2月份的「豬行情」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