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語言,顧名思義就是用鏡頭像語言一樣表達我們的意思。我們通常可經由攝像機所拍攝出來的畫面看出拍攝者的意圖,因為可以從它拍攝的主題及畫面的變化,去感受拍攝者透過鏡頭所要表達的內容。在進行鏡前表演前,演員必須要弄清楚什麼是形成鏡頭語言與鏡頭調度的三個基本要素,即位置、動作、視線。這是演員在把握鏡前表演時最重要的三要素。
我們知道,為了使鏡頭與鏡頭之間緊密、有機、合理地組合、排列在一起,並能很好地完成鏡頭語言的聯繫、段落間的敘事任務及要傳達的視覺信息,必須具備以上三要素,也就是必須滿足三個基本的構成條件。
一、演員的位置
這裡強調的位置不是調度的位置,而是人物佔有畫面空間的位置、人物與環境之間的準確畫面空間位置以及場景與場景之間的必要關係。
不管看電影還是看電視,首先展現給觀眾的是一塊固定不變的平面,例如,要表現一個人物主體全景,也就是全景中表現一個演員時,基於構圖或調度的需要,演員要站在畫面空間的右側,在拍攝完此鏡頭(全景)後,下一個鏡頭(近景)要考慮到鏡頭組合形式及鏡頭語言關係的需要,應該把近景鏡頭中的人物所佔的畫面空間也處理在畫面偏右的位置,使得兩個鏡頭畫面中的人物的視線均看畫的左方。
倘若演員不遵循這樣一個形式去做,那麼畫面連接後會出現極不舒服的視覺感受或笨拙的跳動,並給觀眾帶來心理上的排斥。所以,演員在遇到此類鏡頭時,要懂得在畫面構圖中自己靠近哪一邊,視線應該統一看左還是看右。
二、演員的動作
動作與動作的匹配,也是專業上常說的「動」接「動」。我們所常見到的那些武打片中快速的身手,極速的器械運動等多來自動作中的銜接,這種銜接是具有一定邏輯基礎的。
大多數演員在拍攝時會這樣做:拍攝鏡頭2時,儘量把鏡頭1的尾部動作帶上,這樣鏡頭1與鏡頭2銜接時就不會出問題了。如果動作與方向不一致那麼銜接後的鏡頭就會出現動作失真,給人以混亂的感覺。以如,鏡頭1中景鏡頭,抬起右手左進畫;鏡頭2全景鏡頭也應抬右手往畫面左上方運動,否則就會造成視覺上的混亂及鏡頭上的銜接不順暢。
因此,演員在完成這樣的鏡頭時需精心策劃,記清動作的走向,前後呼應,一氣呵成才能在連接後讓人感到流暢、舒服的感受。需要特殊強調的是,由於拍攝場次及鏡頭號序的不同,有時候會拍完某場次一半而因某些原因幾天後或者十幾天後再拍攝另一半,這種情況就更需要演員記牢鏡頭的動作,道具、服裝等的銜接。
三、演員的視線
演員作為創作中的主體,在表現主體(人物)的視線方向是否匹配,是否準確是至關重要的。
在拍攝實踐中常常會碰到多個人同在一個畫面的情況,這時只要和對方構成了空間上的相互位置關係,那麼相互對應的視線關係則必須是相反的(左、右關係),構成的調度關係也應該是對應的。
強調這種相互的對應關係,是為了保持正確的時間連貫性,使上下鏡頭的銜接更為流暢,更加強調段落的整體性。
假設我們把兩個相關聯鏡頭中的主體人物(人物雙方)都面向一個方向,那麼從視覺邏輯上講,他們之間不是在相互交流,而是看著第三者或是畫外的某些景物。由此看來,這樣的鏡頭銜接變得毫無意義,它們之間已不存在任何聯繫,在視覺感官中給人以十分不和諧、莫名其妙、無章無法的破碎感覺。
沒有交流關係的視線
形成交流的視線
對應視線
上右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