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打造全球生物「大家譜」

2020-07-08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唐鳳

一篇7月7日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的論文,首次勾勒出一張路線圖,指導科學家繪製從哺乳動物和鳥類到植物、真菌和微生物的包含所有物種的全球統一名錄。

「列出所有物種聽起來可能很尋常,但這是一項困難而複雜的任務,目前還沒有一份統一的物種清單。」該論文通訊作者、澳大利亞查爾斯·達爾文大學教授Stephen Garnett 告訴《中國科學報》。

這裡,研究人員概述了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創建和管理世界物種名錄的10項原則,以及一種管理機制,以確保這些名錄得到良好管理和廣泛接受。

「重要的是,它清楚定義了分類學家(發現、命名和分類物種的科學家),以及利益相關者(如環保主義者、政府和國際機構)的角色。」

該論文合著者、澳大利亞分類學會主任Kevin Thiele說,「雖然分類學家對如何識別和命名物種擁有最終決定權,但在選擇不同的分類意見時,這一機制確保了利益相關者的需要得到考慮。」

科學家打造全球生物「大家譜」

長頸鹿的分類學存在爭議,傳統的分類只識別一個物種,而其他分類則有8個不同的長頸鹿物種。 圖片來源:Frank E. Zachos

分類混亂 影響深遠

Garnett提到,這篇文章的起源是2017年6月1日發表於《自然》的一篇文章。

當時,Garnett和科夫斯港南十字星大學的Les Christidis在文章中寫道,生物分類混亂會「威脅全球阻止生物多樣性損失工作的有效性,損害科學的可信度,對社會造成巨大影響」。

當時,他們批評了科學界未能對生物分類進行有效管理,認為「物種」一詞至少存在30種定義,研究人員可能根據自己的偏好定義劃分或組合物種,導致結果參差不齊。

例如,因採用的物種概念不同,某一種生物體面臨的威脅似乎比另一種更嚴重,從而獲得了更多的保護經費,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目前,地球上的物種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全球變暖、汙染、疾病和過度開發等因素共同導致了加速滅絕的危機。

「建立一個統一名錄是管理和保護所有物種的重要一步。」Garnett說。

此外,缺乏統一名錄也阻礙人們了解地球生物多樣性。

「對於那些無法獲取或瀏覽專業分類學文獻的人來說,一些世界上已命名的物種實際上是『隱形』的。」

研究人員在新論文中寫道,「這還迫使用戶在不同分類學間進行選擇,使用者可能沒有意識到有些指南或名錄已經過時,應該根據權威來源加以核對。」

因此,研究人員表示,在全球變化加速的時代,一份公認的物種名錄是管理生物多樣性的基礎。

但似乎沒有規定限制誰可以稱自己為分類學家,或怎樣描述新物種。

數篇文章 不斷摸索

早在18世紀,瑞典博物學家 Carl Linneaus首創了全世界分類學家自願遵守的全球性規則。

20年前,已故科學家Frank Bisby曾倡導建立一份關於地球上所有物種的權威名錄。

20世紀90年代早期,國際科學理事會、國際生物科學聯盟和國際微生物學會聯盟合作推出了《生物物種名錄》。

目前,這份名錄的主要分類學組已經相當完善,但仍面臨一系列問題。

例如,不同實體組織提交數據,導致列表之間存在差異,尤其是它們的更新速度不同。

「部分問題在於物種太多了,僅僅維護一個最新的物種名錄就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尤其是在每天都要更新的情況下。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套規則,這樣當各名錄被放在一起時,它們都是依據最高科學標準制定的。」

Garnett說,「而且,《生物物種名錄》沒有任何質量控制或爭議解決機制,這也是我們希望解決的問題。」

於是,2018年3月,美國佛羅裡達龜研究所的Scott Thomson和夏威夷主教博物館的Rich Pyle及180多位科學家,給《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寫了一篇文章,指出基於科學的分類學是全球物種保護的必要條件。

但立刻有分類學家指責他們試圖壓制分類學家表達觀點的自由。

當時,期刊編輯Roli Roberts想把指責變成建設性的辯論,並邀請Garnett和Christidis對Thomson等人的文章撰寫評論。

「在這些文章中,我們找到了共同點,並且都認識到人們對全球物種名錄的強大需求—— 一個代表世界分類學家共識觀點的清單。令人驚訝的是,這樣的名錄根本不存在。實際上,也沒有什麼規則可以創造它。就像任何人都可以命名一個物種,任何人都可以決定哪些物種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Garnett說。

最終,一些作者聯合起來,推出了這篇新論文。

十大原則 四個步驟

在論文中,研究人員提出了創建權威全球物種名錄的十大原則:

物種名錄必須以科學為基礎,不含非分類學考慮和幹擾;物種名錄的管理必須以科學界的支持和使用為目標;所有關於名錄組成的決定必須是透明的;已被驗證的物種名錄的管理與物種命名的管理是分開的;已被接受的物種名錄的管理不應限制學術自由;被認為足以識別一個新物種的一套標準在不同的物種分類組之間可以有適當的不同,但應儘可能保持一致性;全球名錄必須通過建立歸檔版本平衡關於當前和穩定的兩種相衝突的需求;貢獻者需要適當的認可;名錄內容應該是可追蹤的;一份全球名錄既需要涵蓋物種多樣性,也需要接納對這種多樣性的地方性認知。

同時,研究人員認為需要採取4個步驟確保這些原則的成功實施。

確保原則的細化和統一;由國際生物科學聯盟等組織牽頭根據商定的原則建立監督管理機制;建立框架、標準和工作計劃,以整合現有名錄、填補空白,並在創建後維護和管理;支持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等名錄主要使用者認可機制。

此外,研究人員表示,全球數字革命提供了實現這一途徑的許多技術機制。

「這樣一個基於透明和公認原則的機制,最有可能幫助人們成功建立和採納一份全球物種清單。」

他們寫道,「如果能夠實現,這份權威的全球物種名錄將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一個全球性列表將超越國界、個人偏好、政治和歷史。開發和採用這樣一個系統需要幾十年,是改進和完善現有系統的小行動的積累。這不是一場革命,但結果將是革命性的。」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3000736

https://doi.org/10.1038/546025a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2005075

https://doi.org/10.11646/zootaxa.4317.1.10

《中國科學報》 (2020-07-08 第2版 國際)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科學家打造全球生物「大家譜」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打造全球生物「大家譜」
    作者 | 唐鳳一篇7月7日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的論文,首次勾勒出一張路線圖,指導科學家繪製從哺乳動物和鳥類到植物、真菌和微生物的包含所有物種的全球統一名錄。當時,Garnett和科夫斯港南十字星大學的Les Christidis在文章中寫道,生物分類混亂會「威脅全球阻止生物多樣性損失工作的有效性,損害科學的可信度,對社會造成巨大影響」。
  • 生物進化是「灌木」不是「樹」?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一直是生物進化學的根基,100多年來人們對這一理念深信不疑。1月21日出版的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卻載文稱,達爾文認為生物進化呈樹狀的理論是錯誤的。
  • 生物樹狀進化模型遭質疑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一直是生物進化學的根基,100多年來人們對這一理念深信不疑。1月21日出版的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卻載文稱,達爾文認為生物進化呈樹狀的理論是錯誤的。「生命進化樹」就像大家譜1837年7月,年僅28歲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倫敦的寓所裡靈光一閃,在筆記本上畫了一棵假想的樹,以此來闡述物種進化方式,這是達爾文首次提出「樹狀生命進化論」。22年後,這一理論公之於眾,在「生命進化樹」理論的基礎上,LUCA概念形成了。LUCA指的是「所有物種在分化之前的最後一個共同祖先」。
  • 廣州展生物產業布局雄心 打造全球生物醫藥產業高地
    廣州生物醫藥產業有哪些優勢?將怎樣布局?在大會期間,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市大灣區辦主任曾進澤解讀了廣州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藍圖。作為大灣區中心城市和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廣州完全有能力、有責任把生物醫藥產業做大做強,率先建成全國乃至全球生物醫藥產業高地。
  • 科學家發現磁性細菌 有望打造生物電腦
    食品夥伴網訊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英國裡茲大學與日本東京農工大學的研究團隊目前在研究會吃鐵的微生物-磁性細菌,研究人員表示,磁性細菌在未來或許可用來打造生物電腦。     據了解,這些微生物攝取鐵時,本身內部會製造出微小磁鐵,類似個人電腦硬碟的內部情況。
  • 英國科學家用單細胞動物打造生物機器人
    英國西英格蘭大學科研小組計劃利用瘧原蟲粘菌研製出完全的生物機器人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報導,在人們的印象中,生物機器人只出現在科幻小說裡。但是也許這將變成現實,英國西英格蘭大學的科研人員近日獲得了不菲的科研資金,他們將著手將單細胞動物打造成機器人。  地球上絕大多數物種是單細胞生物。看似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向我們展示著它們無與倫比的能力。有的微生物則可在極端環境中茁壯成長,有的單細胞動物可以存活成千上萬年。此外儘管單細胞動物十分低等,但是許多大細胞動物已經展示其「聰明才智」。
  • 人類可以在其他星球打造地球2.0?科學家:生物圈2號已經證明
    在20世紀,有能力打造地球2.0版本的國家只有美國,並且因為當時美國在太空領域一騎絕塵,率先完成了阿波羅登月計劃,如何開發月球自然成為科學家們的議題.生物圈2號被稱為登月計劃之後,最令人激動的科研項目.
  • 打造「全球玻尿酸第一品牌」 華熙生物實力賦能「潤百顏」
    近日,華熙生物董事長趙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公司旗下品牌「潤百顏」是華熙生物在玻尿酸領域的核心品牌,未來定位是將「潤百顏」打造成為全球玻尿酸第一品牌。背靠龍頭母公司代表行業最新科技力資料顯示,華熙生物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玻尿酸研發、生產和銷售企業,2018年佔據了全球36%的玻尿酸原料市場,去年11月登陸A股科創板。
  • 科學家繪製全球浮遊生物發光圖
    你可能會認為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海洋生物的發光行為在太空中是無法看到的,然而如果這些生物的數量足夠多,並且儀器足夠敏感,那麼這一切真的能夠實現(如上圖),而且能為人類提供一幅有關海洋健康的動態圖像。
  • 科學家明確浮遊生物全球分布情況 每年產生一半氧氣
    據新浪科技報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科學家搭乘「塔拉」號科考帆船漂洋過海,歷時三年半時間在全球210處海洋科考點採集了大約35000種浮遊生物標本。通過對所採集標本深入分析,科學家們首次明確了各種浮遊生物的全球分布情況,並完成了對其基因分析工作,這是迄今科學家們對全球浮遊生物最全面的認識。提起海洋浮遊生物,我們通常會想到它們可以為海洋動物提供食物,可以為我們人類提供氧氣。通過研究和分析,科學家們發現,浮遊生物的特點並非僅限於此。浮遊生物包括浮遊植物和動物,還有細菌、病毒以及其它漂浮於海洋中的各種微生物。
  • 打造全球領先規模化細胞培養基生產基地 健順生物成功舉行二期項目...
    健順二期項目總投資數億,本次建設用地78畝,預計2020年底將實現全面竣工投產,並由此成為中國乃至全球自動化程度最高、產能最大的細胞培養基基地,將會徹底改變全球培養基產能的瓶頸與產業格局。隨著生物製藥產業的快速成長,全球生物藥研發及生產對細胞培養基原材料從速度、成本、服務、規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需求。健順生物作為國內細胞培養基的領頭羊,二期基地項目的啟動是必然,健順二期項目的生產能力將會使得健順生物帶動細胞培養基領域二次浪潮。
  • 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 打造全球微生物資源核心資料庫
    打造一流中心,佔領研究前沿「我們建設和維護了與微生物資源相關的一系列重要資料庫,包括全球微生物保藏機構資料庫馬俊才舉例說,這使我國科學家能以全球視野組織、協調各國相關力量,建立全球性的合作框架。同時,也推動著中國逐步在微生物資源的開發應用和數據共享方面佔領國際微生物研究前沿和主導地位。
  • 科技前沿 細菌加DNA打造微型生物電腦
    在利用細菌和DNA研製出數字裝置的基本組件之後,科學家朝著打造生物電腦的夢想又向前邁進一步。一些科學家認為,未來的小型生物電腦能夠在我們的身體內「巡邏」,監視我們的健康狀況,解決它們發現的任何問題。    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證明,他們能夠利用對人體無害的細菌和化學物質研製出「生物邏輯門」。
  • 華大基因發起 全球數千名科學家參與 生物「登月計劃」十年破譯...
    「第一個真正的全球範圍的基因組測序項目,能讓世界上數千名科學家和數百萬民眾參與,所產出的數據超過1EB(相當於1億部高清電影,播放2.3萬年),將推動全新計算算法、分析方法和模型的創立,革新我們對生物學的理解,有望極大改善物種保護工作,並為農業、醫藥和生態系統服務提供新的基因資源。」
  • 全球最堅硬的蝸牛殼,能打造軍用裝甲,子彈都打不穿
    導語:全球最堅硬的蝸牛殼,能打造軍用裝甲,子彈都打不穿在這個世界上,很多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其實都有關聯,美國的卡博特槍械公司,突發奇想,居然用用隕石打造出了M1911手槍,這樣的構想可以說十分的特別。難怪會有靈感來源於生活的說法,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另外一件奇事,這件事情同樣發生在美國,說的是美國找到了一種鐵甲生物,並且把這種生物的外殼用來做成軍事物品,這個想法也算是非常的新穎了。那麼這種生物是什麼呢?它就是蝸牛中的一種類型,名字叫做鱗角腹足蝸牛。這種蝸牛跟別的蝸牛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是它的外殼,這個外殼非常的堅固。
  • ...華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郭學平:以合成生物學提升...
    郭學平在國內首創透明質酸發酵生產技術,以該技術創立的華熙生物現已成長為全球透明質酸龍頭企業。「華熙生物成為全球最大的玻尿酸龍頭企業,得益於科技創新。」郭學平表示,基於科技支撐,華熙生物去年完成了對競爭企業的收購,產能擴大約10%。科技改變的不僅是華熙生物本身,更是城市的產業能級。
  • 科學家僅用幾百個原子打造出全球最輕科研鏡
    科學家僅用幾百個原子打造出全球最輕科研鏡2020-07-18 00:29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 《全球風暴》打造全球氣象浩劫毀天滅地
    《全球風暴》將於10月27日內地公映  搜狐娛樂訊 由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2017年度災難大片《全球風暴》(Geostorm)即將於10月27日在內地公映。作為今年唯一引進內地的災難巨製,《全球風暴》以好萊塢頂級水準打造毀天滅地的全球氣象浩劫。《全球風暴》被評論視為繼《2012》(2012)之後又一值得期待的災難大片。  災難片是最受觀眾青睞的電影類型之一,近年來就有《2012》、《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末日崩塌》(San Andreas)等眾多大熱之作,讓內地觀眾記憶猶新。
  • 北京穩步打造全球科創中心
    龍桂魯團隊是量子院一批科學家科研攻關的縮影。自2017年成立以來,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瞄準世界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科技前沿,在量子物態科學、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材料與器件、量子精密測量等領域開展科技攻關,已經在量子直接通信技術、超導量子計算研究等領域取得成果。「我們組建了由10位國際頂級科學家組成的學術顧問委員會,其中包括兩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量子院相關負責人說。
  • 上海,為全球科學家合作創造機遇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包括匯聚全球頂尖科學家的主旨會議,聚焦世界未來的基礎科學峰會,關注科學未來的青年科學家論壇等內容。青年發展類項目。設立「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青年科學家」大獎及青年科學家支持計劃,項目旨在聚焦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發揮世界頂尖科學家們在學術、科研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吸引和培養一批全球高層次青年科學家人才,促進科學家跨代際跨國界交流與合作,助力全球科技創新人才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