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細菌加DNA打造微型生物電腦

2020-12-05 中關村在線

    在利用細菌和DNA研製出數字裝置的基本組件之後,科學家朝著打造生物電腦的夢想又向前邁進一步。一些科學家認為,未來的小型生物電腦能夠在我們的身體內「巡邏」,監視我們的健康狀況,解決它們發現的任何問題。

    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證明,他們能夠利用對人體無害的細菌和化學物質研製出「生物邏輯門」。邏輯門是當前微處理器的組件。在《自然通信》雜誌上,生物邏輯門被稱為科學家迄今為止研製的最先進的生物電路。



在利用細菌和DNA研製出數字裝置的基本組件之後
科學家朝著打造生物電腦的夢想又向前邁進一步

    倫敦帝國學院教授理察-基特尼表示:「邏輯門是矽電路的基本組件,是我們整個數字時代的基礎。沒有邏輯門,我們便無法處理數字信息。現在,我們已經證明能夠利用細菌和DNA研製出這些組件。我們希望我們的研究成果能夠引領一個生物處理器的新時代,它們在信息處理方面的應用將和電子處理器一樣重要。」

    研究小組指出,生物邏輯門能夠在將來的某一天成為微型生物電腦的組件,但他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其中的一項應用是,研製能夠在人體動脈中遊動的傳感器,用於探測有害的斑堆積,而後快速將治療藥物輸送到受影響區域。其他應用包括研製探測和摧毀體內癌細胞的傳感器,以及可以部署到環境中的汙染監視器,用於探測和中和砷等危險毒素。


一些科學家認為小型生物電腦能夠在我們的身體內「巡邏」
監視我們的健康狀況,甚至可用於探測和摧毀癌細胞

    此前的研究就已證明研製生物邏輯門具有可行性,當時研製的生物邏輯門能夠像電子邏輯門一樣運轉。新型生物邏輯門是一個模塊,能夠組裝成不同類型的邏輯門,為未來研製更複雜的生物處理器鋪平道路。研究人員在一項實驗中演示了生物邏輯門如何以電子邏輯門採用的「打開」和「關閉」的方式處理信息。

    科學家成功利用大腸桿菌研製出一種被稱之為「AND門」的邏輯門。這種細菌通常存在於腸道。研究小組利用經過修改的DNA改造大腸桿菌,能夠在化學物質的刺激下像電子邏輯門一樣打開和閉合。研究人員同樣證明生物邏輯門能夠連接在一起,構成更複雜的組件,所採取的方式與電子組件類似。

    在另一項實驗中,他們研製了「NOT門」,與AND門組成更複雜的「NAND門」。下一步,研究人員將研發由多個邏輯門構成的更複雜電路。他們面臨的其中一個挑戰是,找到一種方式將多個邏輯門組合在一起——與電子邏輯門組合的方式類似——進行更複雜的處理。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磁性細菌 有望打造生物電腦
    食品夥伴網訊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英國裡茲大學與日本東京農工大學的研究團隊目前在研究會吃鐵的微生物-磁性細菌,研究人員表示,磁性細菌在未來或許可用來打造生物電腦。     據了解,這些微生物攝取鐵時,本身內部會製造出微小磁鐵,類似個人電腦硬碟的內部情況。
  • 細菌DNA提取方法的優化
    實驗首先研究超聲時間對大腸桿菌dna提取效果的影響,其次在傳統法、水煮法、es法(傳統法+溶菌酶)、esu法(傳統法+超聲+溶菌酶)之間進行比較,分析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兩種菌株dna的濃度及純度,找出了一種準確、高效的dna提取方法,為今後生物檢測鑑定工作提供了保障。
  • 盤點:本周十大科技前沿產品與趨勢
    這周電子科技行業又有哪些前沿的、讓人驚呆的高科技產品及技術呢?一起來了解一下。  1、谷歌智慧型手機應用於太空機器人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谷歌先進技術和項目小組(ATAP)合作把安裝了Tango系統的手機用於國際空間站中的SPHERES衛星中。
  • 【每日動態】微型dna條形碼,用於識別在臺灣海峽沿岸市場出售的商業魚類
    微型dna條形碼,用於識別在臺灣海峽沿岸市場出售的商業魚類Food Control(IF 4.248,1區)檢測魚類替代和造假已成為食品行業的一個重要主題,越來越需要可靠、快速和可重複的檢測來識別商業魚類。最認可的形態學方法並不簡單,不能用於加工產品。全長DNA條形碼可以部分解決這個問題,但由於DNA降解,在高度加工產品中應用並不成功。
  • 細菌+微型太陽能板,只要一個桶就能進行光合作用!
    在化石能源危機四起的今天,能有效收集存儲利用天然核反應堆——太陽,成為當今科技發展的議題。自然界中光合作用是有效利用太陽光的途徑之一,但是,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效率一般不高,大部分植物將太陽光轉化成生物質的轉化率僅為0.1%-0.2%,就算是生物反應器條件下的微藻類,目前也只在1—2%。
  • 【科技前沿】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團隊解析了海藻糖轉運蛋白複合物...
    【科技前沿】上海科技大學饒子和團隊解析了海藻糖轉運蛋白複合物結構 2020-11-02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DIY細菌培養、提取自己的DNA,5個在家就能做的趣味親子生物實驗
    今天,BSC就為大家帶來5個簡單的家庭生物小實驗,讓我們和孩子一起行動,體驗趣味滿滿的親子科學世界!實驗解析我們的雙手在沒有清潔的狀態下,存在著大量肉眼不可見的細菌。當髒手摸過蘋果後,這些細菌會轉移到蘋果表面繼續生長;認真清潔雙手後,手上細菌量減少,因此轉移到蘋果上的細菌也相應變少。這個實驗不但可以讓孩子認識細菌,還可以幫孩子養成認真洗手的好習慣!
  • 磁性細菌或可用於製造生物計算機
    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報導,隨著計算機元件變得越來越小,用傳統方法製造計算機變得越來越困難,這意味著製造出未來的納米硬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為此,英國利茲大學和日本東京農工大學的科學家正謀求磁性細菌的幫助。他們表示,能利用磁性細菌製造出與傳統計算機內的元件類似的微小元件,甚至能用這些細菌建造未來的生物計算機。
  • 科學網—以重大科技前沿問題為牽引打造學科高地
    華南理工大學:以重大科技前沿問題為牽引打造學科高地 為滿足我國國防軍工、航天航空等領域的重大需求,突破超低濃多流道斜網成形工藝和裝備瓶頸,華南理工輕工學科還成功開發出了芳綸紙、過濾材料、電池隔膜、摩擦材料等12個品種的高性能紙基功能材料。產品性能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打破了國外對相關產品的禁運和技術壟斷,成為我國軍工用紙基材料研製和供貨的重要基地。
  • 海爾生物科技與青島大學成功舉辦青光眼生物力學微型研討會
    12月28日,由青島大學藥學院主辦、青島海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爾國際細胞庫)承辦的「2020青光眼生物力學微型研討會」在青島大學醫學部成功召開。雖然屋外寒風料峭,但濃鬱的學術氛圍卻為會場內增添了陣陣暖意。
  • 北生所副所長黃嵩:北生所走在世界前沿的生物醫藥原始創新
    來源:投中網2020年11月12日,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年度大會在京召開,本次會議以「應變局,開新局」為主旨,旨在發揮創新資源優勢,聚焦科創發展前沿,引導創投資本流向創新源頭,推動高端硬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培育高精尖產業集群,深刻理解並融入當前的新格局。
  • 腦機接口、DNA測序、用氣味檢測疾病,下一個科技前沿,是什麼?
    這些聽起來可能像科幻小說裡的前沿科技,正在一步步走進我們的生活。科技的下一個前沿究竟會是什麼?它們又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大變革?以下三篇文章會提供一些答案。科技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頭骨之下是下一個前沿。 2- DNA測序從前用來分析DNA的儀器又大又笨重,效果也不太理想。上世紀90年代末首次開展的人類基因組測序工程要用上數百臺這樣的設備,耗時十餘年才完成,耗資至少五億美元。
  • 科技話題:「吉林一號」、原子級厚度更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細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科學家對細菌和癌細胞進行的迷宮實驗,對於生物醫學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它為了解哺乳動物胚胎發育的早期過程,以及癌細胞的轉移提供了新的研究窗口。最新一期《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英國癌症研究所和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們製作了一個漢普敦宮迷宮的模擬版,將細菌和癌症細胞放入其中,看它們能否走出迷宮,沒想到無論是低等生物還是生命的基本單元都完成了這個任務。該研究證實了癌細胞與原始細胞都能遠距離移動,並且移動原理也一樣。
  • 人體是科技的下一個前沿,晶片植入只是第一步
    科技的下一個前沿將是人體本身,而這也將成為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最大的一次變革。自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以來,科技就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我們的世界,大步推動著人類的文明進程。從小到我們日常所用的物品,大到上天入地,科技的觸角無所不及,似乎只剩下人體這一片「處女地」未被開發。
  • 生物電療法市場迎風口? 華絡醫療借力中醫打造前沿技術
    2016年8月,英國最大的生物製藥公司GSK與谷歌旗下的生命科學部門Verily合作成立新的合資公司,斥資50億開拓全新的生物電治療領域,把「生物電」這一新興的醫療技術再次推到了業界最前沿。   並非只有GSK對生物電科技有敏銳的嗅覺。實際上,早在GSK的計劃實施之前,中國企業也開始了對生物電的研究,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華絡醫療。
  • 微型機器人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
    微型機器人(micro robot)是典型的微機電系統。世界各國已經在微型機器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微型機器人的體形很小,和蜻蜓或蒼蠅一樣大,有的甚至更小,小到我們看不見它們。研究將微型傳感器安裝到動物或昆蟲身上,構成微型生物機器人,使其進人人類無法到達的地方,執行戰鬥或偵察任務。   工程技術與生命科學相結合已成為科技創新的前沿方向之一,將載有細胞的微凝膠結構排列、組裝成特定的構型並培養成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組織結構,對於藥物研發、生物傳感以及類生命機器人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 「人腦直連電腦」或在十年內實現,可穿戴設備將破譯腦電波
    近期,一些科技前沿研究顯示,通過可穿戴設備,人腦的腦電波可能被破譯,而人腦通過直接連通電腦,從而獲得更強大的智能,也可能在十年內得以實現。 「人腦直連電腦」或在十年內實現現在您看到的畫面,是1995年日本科幻動畫片《攻殼機動隊》裡的片段。通過脖子後方的埠,人類可以實現大腦與外部網絡的連接。
  • 科學家研製出細菌發電生物電池
    生物電池可以用來為手機充電器提供電能這項重大突破將會導致由細菌產生的清潔電流,或稱「生物電池(bio batteries)」誕生。 該研究成果發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它顯示,細菌接觸到金屬或者是礦物質時,它們體內的化學物質就會生成電流,並通過細胞膜流出體外。這意味著可以把細菌直接「束縛」到電極上,這一發現表明我們又向成功制出高效微生物燃料電池邁進了一大步。
  • 瑪拉項目的目標是使用新的基於DNA的納米技術來對抗細菌
    然而,抗生素的不當使用也導致了所謂的多藥耐藥(MDR)的發展,細菌改變它們對這些藥物的反應,活得更久。 據世衛組織稱,抗生素耐藥性是當今對全球健康、糧食安全和發展的最大威脅之一。這讓專家們深感困擾,而許多企業和社會普遍對此並不擔心。與腫瘤學(癌症治療)相比,在尋找新的抗生素上投入的資金相對較少。
  • 【學術前沿】細菌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
    【學術前沿】細菌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關注我們,獲取更多CSCB2020相關資訊趨利避害是生物體的本能反應,當生物面對環境變化的時候如何在生長和生長延遲之間進行抉擇和平衡對於生物的適應性非常關鍵。細胞生長速度對細菌的適應性至關重要並且會驅動細菌對資源的分配,影響代謝和生物合成蛋白的表達水平。但是目前為止,細菌是如何在不同環境中調整生長速率的還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