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集訓
翻譯官
隨處可見
中國男足國家隊今年的第四期也有可能是最後一期集訓目前在上海進行。受到疫情的影響,中國球迷今年年內恐怕也見不到這支「新國足」公開亮相了,因為在現有條件和現實情況下,國足很難進行公開比賽,球迷們也就無法通過比賽去觀察、了解甚至細品這支國足。但筆者之所以在現在的這支國家隊前面冠以一個「新」字,並非僅僅只是更換了新的主教練、球隊中出現了更多的歸化或入籍球員的身影。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如何將這些球員有效地凝聚到一起,在打仗之時能夠將潛能全部都有效地釋放出來。
日常「對飆」英文的背後
國足兩英籍助教技術教練庫珀(左一)與體能教練蘭姆(中)及翻譯
當我們都在感慨現在的國足是「一代不如一代」時,其實並非全盤否定現在的球員。拋開個人能力、個人技術以及個人特點,現在這批國腳的諸多素質中,其實有一點較之以往還是有很大提升的,就是語言與對外交流能力。
有這樣的一個鏡頭。上周末的英超聯賽中,最令人意外的就是曼聯和利物浦雙雙以大比分慘敗。現在的這支國家隊中,有兩位來自英國的助教即助理教練科林·庫珀和體能交流阿德裡安·蘭姆。在「雙紅」慘敗後的次日,慘敗當然成為國腳們熱議的話題,自然也少不了與兩位英國助教交流。從酒店的走道到電梯,多位國腳見到兩位助教時,除了打招呼外,就是聊起了「雙雄」的慘敗,門將董春雨更是在電梯裡直接與蘭姆用英文對話。
蔣光太、韋世豪與費南多場邊交流
這其實就是現在國腳們的素質表現之一,不要簡單地認為他們就是只知道錢。在現在的這支國家隊中,曾經有過留洋經歷的球員不少,像張玉寧能夠在荷蘭獲得出戰機會,靠的就是從小英語基礎非常好。而其他N多球員的英語也相當不錯,這就為他們對外交流創造了條件。所以,雖然像蔣光太、李可這兩位入籍球員的中文或許不是很好,但因為能夠講一口正宗的英文,來到國家隊之後,不管是與隊友還是教練組,交流起來毫無障礙。相比以往的老國家隊中的諸多老國腳們英語基本為「零」,這其實就是一種明顯的進步。
除了英文之外,葡萄牙語或許是現在國家隊的「第三個官方語言」了。因為有艾克森、費南多兩位來自巴西的歸化球員,再加上洛國富、阿蘭這位隨時可以代表國家隊出戰的另外兩名歸化球員,他們都只會最簡單的「你好」、「謝謝」等中文,更多的時候還是離不開葡萄牙語,於是,像韋世豪、于大寶等這樣闖蕩過葡萄牙的球員便有了用武之地。
李可、費南多、蔣光太與韋世豪(背對者)在場邊交流
仔細觀察國家隊的日常,你會時不時發現這樣的鏡頭,像艾克森、費南多這兩位歸化球員更多地會與于大寶、韋世豪走在一起或呆在一起,因為語言交流毫無障礙。這或許也就從一個側面可以知道為什麼主教練李鐵要把于大寶重新召入國家隊中。作為這支國家隊的三名隊長之一,于大寶其實還扮演著很重要的溝通橋梁作用。很多時候,像于大寶這樣的角色比一名翻譯所起到的作用更大。
于大寶(前排左一)與艾克森交流
而當蔣光太、李可這樣的入籍球員與費南多、艾克森這樣的歸化球員在一起時,因為費南多、艾克森的英語也不是很靈光,相互之間的交流多少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於是,韋世豪就又有了新的「角色」。曾經留洋葡萄牙五年多的韋世豪葡語交流沒有問題,儘管英語不算特別好,但在葡萄牙期間也學過不少,最關鍵的是他膽子大、敢說,因而也就能夠在翻譯不在場的情況下直接充當起翻譯的角色。
不得不說,儘管現在國家隊的人員構成較之以往複雜得多,除了本土球員之外還有入籍球員和歸化球員,但整體上交流並不是什麼大問題。除了球員本身具備了一定的外語能力之外,足協也專門為國家隊配備了兩名專職翻譯,即張騰飛、何正隆,一名是專職葡語翻譯、一名則是英文翻譯。再加上國家隊的後勤管理隊伍中有不少年輕人的英語水平也相當了得,這也就解決了基本的溝通問題。
蘭姆讓位於薛申的背後
兩歸化球員整體演練時依然離不開翻譯
實際上,當李鐵接任國家隊主教練時,闖蕩英倫的經歷就讓李鐵與以往國家隊的本土教練執教就有了很大的不同。雖然李鐵剛剛闖蕩英倫時也需要藉助翻譯,但隨著時間的流失,李鐵用英語與老外交流基本也沒有什麼障礙。在他的教練團隊中,英文最好的當然屬門將區楚良,運動員時代就開始注重英語的學習。此外還有像體能教練薛申也可以與英國助教無障礙直接對話。
學習外語或者是會外語的人可能感受更為深刻,就是他們的思維方式、思想較那些不會外語的人更為開放,接受的東西也更多地都是第一手的,而不是通過翻譯所拿到的「二手貨」。如果不會外語、所學的東西都是通過翻譯獲得的,則翻譯的水平決定了他所學東西的天花板。因而,當眾多「鍵盤俠」們沉迷於網絡、嘲諷國腳或國足時,或許他們根本就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認知與認識根本就與教練、國腳以及國足的不相匹配,僅僅只是「自娛自樂」而已,或者就是某種「帶節奏」。
薛申與英籍體能教練蘭姆訓練前先期溝通甚至親身體驗
最值得說道的,恐怕還是薛申。為當好體能教練,他曾自費花了10多萬前往美國學習深造。要知道,想要在美國學到東西,首先就需要過英語關。因而在赴美之前,薛申又專門苦讀了一段時間的英語,然後到美國之後邊繼續攻讀英語、邊學習體能訓練。
在此番國家隊上海集訓期間,很值得注意的一個情況是:受到疫情的影響,國足的英籍助教蘭姆和庫珀在這次集訓之前才從英國趕到上海,接受了必要的隔離之後重新出現在國家隊中。每天訓練開始之前,國家隊的教練組和工作人員都會提前一個小時來到訓練場地,做好各種訓練之前的準備工作、器械擺放等。而作為體能教練的薛申會與英籍體能教練阿德裡安·蘭姆提前進行必要的溝通與交流。訓練開始之後,如果是較為簡單的,則由蘭姆帶;相對較為複雜的,則由薛申帶。因為較為複雜,所以薛申在訓練過程中時常需要提醒隊員,用中文顯然更容易為隊員們所接受和理解。這也就是為什麼每天訓練之前,薛申會和蘭姆在訓練場上單獨在一起交流的原因,而兩人之間直接英文對飆、毫無障礙。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現代足球發展之需要,對中國年輕的本土教練來說,熟練掌握至少一門外語,可以更好地真正了解並理解現代足球的內涵,這恐怕已經成為一個起碼的條件和要求。這也是以李鐵為首的國足教練班子和以往本土教練班子之間最大的一個區別,當然也可以說就是一個「新」字。
競技體育和競技足球很現實也很殘酷,一切以成績論成敗。在40強賽重啟依然充滿變數之時,國足最終能否實現近期內進入12強賽的目標,並不是多召入一些歸化球員便可「唾手可得」。最根本的一點恐怕還是在40強賽展開之前,國足在這個準備過程中能否將現在的這些球員變成一個「團隊」而不是「11個人」,即「tie together」,最終將這種「新」轉化為一種戰鬥力?「溝通」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是為國足的團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