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武 攻克「飛彈外衣」難題

2020-12-05 大洋網

底下是上千攝氏度高溫,鮮花卻不枯萎,足見氣凝膠隔熱效果好。

李光武(右二)和研發中心的工程師們討論氣凝膠材料。

李光武

一件只有5毫米厚的保暖衣,就可以抵擋零下100多攝氏度的嚴寒。這聽起來像是科幻片中才有的場景,卻因為一種叫做氣凝膠的神奇材料,將成為現實。

下個月,一座年產能超1萬立方米的氣凝膠大規模產業化工廠將在江蘇常州落成,成為我國氣凝膠最大生產廠家之一。而這種減壓乾燥氣凝膠製備技術,完全由中國自主研發,全過程國產化,也突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處於領先地位,而且成本較之前下降了90%。在專家看來,這項技術帶來的市場效益將是千億級的。而攻克這一世界性難題的,正是弘大科技(北京)股份公司董事長李光武和他的科研團隊。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圖/受訪者提供

今年56歲的李光武留著板寸頭,一口北京腔。如今他一天有十多個小時都泡在工廠的車間裡。

像空氣一樣輕的材料

李光武告訴記者,氣凝膠是世界上最輕的固體材料、導熱係數最低的納米材料,它的密度僅僅為空氣的3倍,被拋起來時甚至可以「飄」在空氣中,所以它也被稱為空氣膠、固態煙霧。

氣凝膠在航空、國防、通訊、醫用等許多領域作用巨大。《科學》雜誌稱之為「一個可以改變世界的材料」。

它的導熱係數極低,可用於零下200攝氏度到1200攝氏度的保溫隔熱。且絕緣能力比起最好的玻璃纖維還要強39倍之多。

李光武邊說邊給記者做了一個實驗。一塊厚度僅為6毫米的二氧化矽氣凝膠材料,下面正在受到1000多攝氏度的火焰噴射,它的背面依然可以用手摸,絲毫不會覺得燙手。同樣,在下方噴槍1000攝氏度的高溫,而上面的鮮花依然完好無損,上面放一根火柴,也不會被點燃。

太空梭、飛彈等超音速飛行器氣動加熱嚴重,為了確保艙體結構及儀器設備正常工作,需要高性能的隔熱防熱材料,氣凝膠是首選。為了降低發熱部件的紅外特徵,避免被基於紅外探測的武器系統識別,用氣凝膠隔熱罩對大功率發熱部件進行隔熱。美國、俄羅斯的太空梭和戰鬥機都使用氣凝膠用於隱形和防護。

最神奇的是氣凝膠服裝。氣凝膠用於纖維中,保溫效果是傳統纖維的10倍。一塊厚度不足1釐米的氣凝膠做成的保暖衣服,就足以比一件厚厚的羽絨服還暖和。

長期以來氣凝膠製備工藝複雜,製備成本高,核心技術被美國、法國、德國等壟斷。

受挫灰心但不甘心

李光武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屆大學生。大學畢業後,他先後在北京紡織器材廠和北京吉普等國企當技術員10多年。

他是技術骨幹,在機器邊的長凳上熬過夜,醒了就接著幹。但他發現,很多領域的核心技術都被國外把持,特別是材料領域幾乎所有的重要基礎材料很少有中國的原創技術。1996年,他辭職開辦了一家化工企業,生意紅紅火火。

他一直忘不了1987年自己第一次出國時的經歷:當時,他穿著一身新西服。到了美國才發現,即使身穿西服,也依然被外國人看不起。「要想別人尊重你,不在於你穿什麼,而在於你對世界有什麼貢獻。」李光武說。

2011年,李光武在一次出差過程中第一次聽說氣凝膠這種新材料時,就被吸引住了。「這種材料太神奇了。我當時就想,如果把技術攻關下來了,那對中國來說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回到北京後,他把開化工廠賺的錢投了進來,將精力集中在氣凝膠的產業化工藝技術和成套生產線的研發。首先要攻克的是氣凝膠的乾燥技術。

「如果沿用國外的技術,沒有智慧財產權,長期受制於人。」思來想去,李光武下定決心,要研發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氣凝膠製備技術,但國內這一塊是白紙一張。李光武帶領團隊在沒有圖紙的情況下,從零摸索,僅設備中的一個部件「置換箱」,就研製了13代。

整整5年,李光武帶著30多人的團隊,上百次實驗。「說實話,受挫的時候也很灰心,但總覺得不甘心。」2017年初,李光武和團隊終於突破技術瓶頸,用獨創的梯度減壓乾燥技術和自主研發的製備設備,實現了氣凝膠的低成本產業化生產,打破了國外專利技術封鎖,技術指標遠超美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我們現在的生產設備投資僅為世界普遍採用的超臨界乾燥法的二十分之一。」李光武興奮地說,新技術下,年產100立方米氣凝膠的生產設備投資由5000萬元降到200萬元,產品價格下降了90%。

將是千億元級的市場

至今李光武時常回憶起那段不分晝夜的日子。李光武坦言,這5年,他面臨的壓力常人難以想像。畢竟,他把2000萬自有資金全部投進去了,「一旦失敗,那所有的投入都打水漂了。」在氣凝膠某項應用技術的實驗中,要使用坩堝。一個質量好的坩堝少則六七百元,多則五千多元。如果正常使用,一個坩堝能用幾個月,但需要慢慢升降溫,耗費時間長。但為了加快實驗進度,李光武大手一揮,「不要算成本,技術攻關才是第一位的!」最快的時候,工程師鄭振葉一天用壞過七八個坩堝。

3年時間過去了,科研團隊終於能生產出氣凝膠了,但新問題出現了,技術達不到標準。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國強是他的大學同學。李光武找到他,通過改進設備和技術,氣凝膠的品質終於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可以說,在二氧化矽氣凝膠技術上,我們已經是世界領先。」楊國強說。

說起自己的氣凝膠技術,李光武滿是自豪。「今年5月已獲得美國專利正式授權,並已提交首批申請歐盟、日本、韓國等國家地區的國際專利。」

在技術研發成功的同時,李光武還把目光投向了氣凝膠應用領域。他還自主研發了氣凝膠防彈衣、氣凝膠衝鋒衣和超級保暖纖維等多項技術和產品。

說起氣凝膠技術,楊國強連連慨嘆:「這項技術太重要了。材料用處太廣了,它將來有可能會成為鋼鐵水泥這樣的基礎材料。」在專家看來,如果氣凝膠技術能規模化生產推廣,產生的經濟效益將是千億級,前景不可估量。

楊國強說,氣凝膠他十年前就想做,但一直沒有做出來最後竟然被李光武這個整天鑽在工廠裡的「實幹家」研製出來了。「他在學校就是個發明家,他發明這個東西我不奇怪,但我還是有些不敢相信,因為這個東西做起來太難了。」

「這是中國人自主創新的技術,打破了我國氣凝膠專利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降低了氣凝膠生產的門檻,可以更多地為國民經濟服務。」長期關注氣凝膠研究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副總工程師屈宏樂也對中國在氣凝膠技術上的重大突破讚不絕口。

今年1月,1萬立方米氣凝膠國內最大生產基地已在武漢落成,佔全球產能的1/8。下個月,位於安徽合肥佔地400畝的氣凝膠生產基地將開工建設。

「想為中國人爭口氣」

李光武入圍了由北京市文明辦等發起評選的「2017北京榜樣」。

他先後投入自有資金超過2000萬元用於技術創新和自主研發,申請和獲得45項國際和國家專利。

李光武說,自己是個閒不住的人。他經常一天的睡眠不超過3個小時,熬通宵對他來說更是家常便飯,最忙的時候,他甚至連續熬了3個通宵。2015年11月,他因過度勞累被迫住院,入院後依然和工程師們開電話會議。醫生問他:「你不要命了嗎?」公司工程師劉偉昆說,李光武工作起來真的是玩命。這些年,因為研發氣凝膠,李光武的白頭髮多了不少。

李光武有糖尿病、高血壓,身體「靠藥頂著」。朋友都勸他,「都這個歲數了,見好就收吧,還這麼拼命做什麼?」但李光武坦言,就算去到醫院,躺在床上想的也是科研的事,還不如回到單位上班,心裡還踏實一些。

「我做氣凝膠不是說要自己賺多少錢,是為了為國爭光,為我們中國人爭口氣。」李光武告訴記者,他攻克氣凝膠技術後,很多外國公司找來,想跟他合作,還有人提出直接購買專利,他都一口回絕了。

「賣給他們專利,我個人是賺錢了,但轉回來他們得賺中國人多少錢?氣凝膠技術必須是我們中國的技術。」他說,希望通過中國對世界科技的貢獻贏得世界對中國的尊重。他最大的夢想就是讓中國的氣凝膠產業化技術走向世界。「估計還得做個十年二十年,我還是感覺時間不夠用。」

相關焦點

  • 李光武:中國原創技術的一塊「料」
    目前,在世界十大新材料中,李光武帶領的弘大科技已經突破三項。氣凝膠可以民用化,且技術水平已達國際領先 在2017年5月「北京榜樣」的最新榜單上,第一位就是李光武,弘大科技(北京)股份公司董事長。
  • 我國女科學家祝學軍,克服世界性難題,使東風飛彈實現「打水漂」
    提起飛彈事業,會讓人想起錢學森等前輩,然而卻有一位女子,她攻克了錢學森留下的大難題,並且生產出新型飛彈,這位女科學家名叫祝學軍,她克服了世界性的難題,並且使東方飛彈實現「打水漂」。與此同時,祝學軍還有一個愛好:喜歡研究飛彈,這與其他的女孩子完全不同。祝學軍學習上很刻苦,因此很快趕超了其他人,之後,她考上了中國國防科技大學,畢業後又攻讀了碩士學位,碩士畢業,祝學軍被分配到總體部工作室,在實踐中運用到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不斷的攻克各種難題,遇到問題時,祝學軍總是會迎難而上。
  • 攻克眾多難題,中國獨家掌握,高原反坦克飛彈打靶成功
    紅箭-73D反坦克飛彈成功通過測試,意味著我軍的高原作戰能力,將在短時內得到大幅提升。眾所周知,紅箭-73系列反坦克飛彈是中國仿製前蘇聯AT-3型反坦克飛彈的產品,該飛彈於1978年設計定型,至今已在我軍中服役了幾十年的時間。
  • DF26反艦飛彈是紙老虎?18馬赫帶翼飛行,攻克黑障制導技術
    該型飛彈射程數倍於傳統反艦飛彈,能在1800公裡左右射程內以高超音速速度精確命中海上航行的移動艦船,是具有跨代領先優勢的防區外遠程打擊飛彈。11馬赫,戰鬥部再入大氣是彈體研製的核心難題。 近年來我國在解決黑障通信這一世界級難題方面投入了很大氣力,例如,新一代載人飛船在返回艙尾部加裝通信天線,利用天基中繼傳輸手段最大限度攻克了黑障通信難題。早在神舟十一號飛船任務時黑障阻斷通信的時間連3秒都不到,反艦快遞戰鬥部同樣可以利用這一技術提前進行彈道修正,進而提高打擊精度。
  • 頂尖女專家婉拒美國,堅持回國攻克世界難題,讓中國技術領先世界
    如今我國又出現一位頂尖女專家,不斷婉拒美國的請求,堅持回國後攻克了世界性難題,讓中國技術再次領先了全世界!範景蓮回國後攻克世界性難題大家應該知道最終也有了成效,範景蓮就是其中的一位頂尖人才,多次委婉拒絕了美國的挽留,回國後立馬投入專研高超音速飛行器的防熱問題上,這可是被世界各國公認的最難攻克的世界性技術難題,如果一旦成功,也就意味著為我國的五代機殲-20也披上了「外衣」。而這項技術也會領先於世界!
  • 新型防空飛彈如何打造?線圈誤差不能超過頭髮直徑
    造中國最好的單兵防空飛彈  2002年8月的一天,車臣地區,起飛不久的俄羅斯米-26直升機成了活靶子,被武裝分子發射的一枚飛彈突然命中,墜毀後迅速變成巨大的火球,120多名俄軍士兵喪生。這枚威力巨大的飛彈,正是SA-7單兵可攜式防空飛彈。多場局部戰爭表明,集體積小、重量輕、隱蔽性好等優點於一身的單兵可攜式防空飛彈,已成為打擊低空飛行目標的有效武器。
  • 魏詩卉:33歲解決飛彈性能50年難題,曾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畢業後,魏詩卉加入了飛彈專家肖龍旭的團隊,成了一位飛彈領域的研究人員。隨後,魏詩卉又鑽研起我國飛彈的「關鍵組件在高性能狀態工作時間短,壽命短,無法達到最高戰鬥力」的問題。魏詩卉認真鑽研相關知識,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思考以及實踐,跳出固有傳統工藝模式,順利地找到了這個難題的方法。
  • 我國再次攻克世界難題
    我們國家再次攻克世界難題,我國的各項領域實現了突破!這次是繼美俄後第三個掌握此技術的國家。隨著我國家的經濟發展,我們國家在很多領域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在中國剛成立不久的時候,在發展的過程中是極為艱苦的。在很多西方國家為了技術打壓制我國,西方國家他們就對我國實行了技術封鎖導致我們國家在技術的過程中吃了不少苦頭走了不少的彎路。
  • 奧林帕斯懸紅:攻克數據存儲世界級難題的詩與遠方
    在攻克數據存儲世界級難題上,華為是極為認真和有卓越追求的。 去年底,華為發布了針對數據存儲世界級難題的奧林帕斯懸紅,聚焦實現『自動駕駛的數據全生命周期治理』和構建『每比特極致性價比的數據存儲』,鼓勵全球科研工作者攻克數據基礎設施難題。
  • 難倒各國的難題,卻被中國攻克
    眾所周知,中國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多傑出的成就,雖然早期的時候,西方各國採取技術壟斷的方式,也讓我們遇到了很多的難題,隨著我國不斷努力之後,也陸續打破了很多技術壟斷,也讓世界各國對我國刮目相看。而在這次,美國斥資6400億來攻克一個技術,儘管研究了多年依舊沒有進展,經過多年的時間積累,難道世界各國的難題,卻被中國攻克了。核電站的重要性如今,電力對一個國家而言十分重要,一旦電力無法得到保障,居民的生活和很多工廠都會受到影響,甚至也會降低降級發展。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國家都在研發一些高效率的發電方式,其中核電站就是如此。
  • 中學教師「十六字口訣」攻克數學難題九宮格
    原標題:河北臨漳教師"十六字口訣"攻克數學難題九宮格燕趙都市網訊(通訊員王俊平蘇海坤記者陳正)日前,記者從河北省臨漳縣獲悉,該縣教師秦衛東用創新法免運算巧填方陣圖,成功攻克「方陣圖」這一數學歷史難題。秦衛東今年50多歲,現在該縣柳園鎮中學教數學。
  • 蘭州軌道交通建設攻克世界級「紅砂巖地質」難題
    14日,隨著最後一環管片拼裝到位和同步注漿完畢,由中鐵一局項目部負責施工的1號線一期工程盤旋路至五里舖盾構區間右線隧道順利貫通,這也是全線施工過程中首條成功攻克蘭州紅砂巖地質難題的區間隧道。14日,隨著最後一環管片拼裝到位和同步注漿完畢,由中鐵一局項目部負責施工的1號線一期工程盤旋路至五里舖盾構區間右線隧道順利貫通,這也是全線施工過程中首條成功攻克蘭州紅砂巖地質難題的區間隧道。
  • 再次攻克世界難題,外媒:攔不住中國了
    再次攻克世界難題,外媒:攔不住中國了。原來,我國最新研製的泵後擺火箭發射機試車成功了,據了解,我國在很長一部分時間在長徵系列的發動機都是利用這個裝置來進行實驗的,這一次的突破更讓我們成為繼俄羅斯以及美國第三個擁有此一項技術的國家,因此這對我國來說是絕無僅有的天大好消息。經過多年的研究,我們在此領域投入大量技術研發,最終成功掌握泵後擺技術。
  • 中國攻克熔鹽核反應堆難題,美俄羨慕了,或重新定義中式武器
    作為一個大國,我國已經攻克了很多的技術難關了,核潛艇,航天技術,飛彈,超音速武器等等,我國之前沒有的,最近幾年都在逐漸補齊。最近,中國的又公布將會進行熔鹽核反應堆的研究。這一研究如果能夠取得成效,那讓全世界重新定義中國,定義中式武器。
  • 科學家攻克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難題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交叉團隊,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與抑制型G蛋白(Gi)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
  • 解放軍攻克重大難題,印度眼紅了!
    陸軍後勤部和多個地方單位合作,攻克難題,使用無人機、無人直升機空投物資,空投範圍覆蓋附近所有執勤點。從此之後,這裡的邊防戰士,也能吃上最新鮮的事物;士兵們再也不用日復一日,依靠人力運送物資。後勤保障做好之後,面對來自印度方面的挑釁,解放軍也能更為從容。最後和大家分享一個視頻,一起見證空投物資的歷史時刻。
  • 再次攻克一世界難題,美國:我們阻擋不住了
    據了解,我國也是再傳一些喜訊,那就是攻克又一世界難題,而美國也是表示道:我們阻擋不住了!  中國再次攻克一世界難題  如今,我國一些領域和技術甚至比西方國家還要先進,而我國這次也是傳來了一些喜訊,那就是再次攻克了一個世界難題,這就是我國最新泵後擺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
  • 攻克世界難題,美國:現在阻止已來不及
    攻克世界難題,美國:現在阻止已來不及。這個其實就是我們的北鬥衛星,其實此前在航空航天這一塊,我國的起步是很晚的,所以甚至在國際空間站的項目上,美國通過各種渠道去阻止我們加入其中。 但是如今我們的航空項目,已然發展的比較好了,而北鬥衛星就是其中一個體現,如今我國的衛星數量不僅多於美國,還做到了一個至今美國也沒有做到的事情,也是世界各國都在攻克的一個難題,那就是衛星的自動導航。
  • 中國高鐵再創輝煌,攻克運行變軌難題!
    據了解,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即此前研發的時速400公裡的變軌列車成功下線,它可以適應各種軌道標準,以及能夠在不同氣候中平穩運行,如今世界上,共有四種軌距標準,所以平時在過境時需要更換轉向架,這樣既浪費時間,還耗費錢,我國就早早計劃攻克這一難題,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獲得了世界的認可。
  • 東方糧倉攻克米糠保存技術難題
    記者近日從東方糧倉有限公司獲悉,該公司在全國率先攻克新鮮米糠無法長期保鮮的技術難題,將米糠的保質期從4—6小時延長到10個月,經專家鑑定,該項「低溫擠壓酶解穩定化全脂米糠關鍵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並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據悉,該公司科研人員採用自主研發低溫擠壓反應器,併集合生物技術、酶解技術,首次實現了對現有傳統米糠穩定技術上質的突破,目前已獲3項國家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