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巾幗不讓鬚眉」,源自《三國志·魏志·明帝睿傳》的典故:「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古代的巾幗英雄,如婦好、秦良玉等偉大女性,都是以徵戰沙場、建功立業,從而獲得人們的尊敬。而現代社會中,女性不管在哪個領域,只要成為精英,都能獲得大家的認可。
不過,相比大多數女性躋身的行業,火箭研發領域似乎就顯得有些「高冷」。因此,2019年4月29日,在第15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頒獎禮上,一位身著軍裝的青年女科學家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魏詩卉,是唯一獲此殊榮的火箭軍成員。
▲魏詩卉(最左)獲獎照片
1978年出生的魏詩卉,目前是中國火箭軍學院研究員。魏詩卉出生在軍人世家,外公楊雲卿在抗日戰爭爆發之時,投筆從戎,不畏犧牲,為民族解放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新中國成立以後,楊雲卿則響應國家號召,擔任西北工業建設的設計師。
魏詩卉的父親是一位部隊的飛行員,經常給她講訴軍隊裡的事情。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魏詩卉從小就想成為一名人民子弟兵為祖國效力。18歲時,魏詩卉面對人生極其重要的擇校時刻,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軍事院校,並成功考入了大連艦艇學院。這所軍校的水平,在中國所有軍校裡都屬於頂尖水平,被西方國家譽為「東方的西點軍校」。
▲大連艦艇學院俯瞰照
24歲時,魏詩卉在實驗室裡第一次見到了飛彈的組件部分,並對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聽完領導的講解之後,魏詩卉對此更加著迷。在武器與戰爭的視頻學習會上,魏詩卉觀看了海灣戰爭的影像資料後,她深深體會到近現代戰爭中的殘酷,明白了海陸空聯合作戰的重要性。
因此,魏詩卉確定了自己未來研究的方向,決定前往火箭軍工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火箭的制導和控制專業。畢業後,魏詩卉加入了飛彈專家肖龍旭的團隊,成了一位飛彈領域的研究人員。
▲肖龍旭照片
魏詩卉研究的第一個課題是某型號裝備的打擊精確度,對此她提出的研究理論是多次定型,用抽樣數據和極致範圍來進行精度測量,最後獲得重大突破。後來此項研究成果榮獲軍中科技二等獎。
隨後,魏詩卉又鑽研起我國飛彈的「關鍵組件在高性能狀態工作時間短,壽命短,無法達到最高戰鬥力」的問題。魏詩卉認真鑽研相關知識,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思考以及實踐,跳出固有傳統工藝模式,順利地找到了這個難題的方法。憑藉著自己的研究成果,33歲的魏詩卉解決了困擾我國飛彈性能50多年的難題,晉升為高級工程師。
▲魏詩卉照片
此後,魏詩卉在制導方面的研究不斷取得突破。針對準度問題,她提出基於橢圓彈道,利用隨機方向的變化方法來測定方向,並優化各種彈道與地面的互動數據,充分發揮了發動機的動力,實現了突破敵方防區彈道變化的問題。無論領導交給魏詩卉多麼重大的困難任務,即使路途再遠,工作量再大,她也從不抱怨,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不斷推演公式,不斷研究相關資料。正是這樣的精神,讓魏詩卉在許多的重要研究成果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補了我國在飛彈領域的多項空白。
魏詩卉及其團隊,在國內率先提出了聯動性質的新方案以及新思路:結合我國實際武器裝備,攻克了自主導航和制導誤差新技術,一舉突破了中國半個世紀以來對於飛彈方面的傳統思維,大幅度提高了飛彈在如今複雜電子輻射環境下的命中率。
▲飛彈照片
如今的魏詩卉作為軍隊的高精尖人才,已經成為軍方新一代控制系統的負責人。但她仍在探索和提高我國飛彈命中率的方法。在我國軍事飛彈領域,魏詩卉不僅是罕見的「巾幗英雄」,她也是無數年輕人心中的時代楷模。
唐代詩人陳子昂在《感遇》一詩裡寫道:「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意指一想到報效國家,便常常孤身一人在草莽之中拔劍而起。如今是一個「女神」泛濫的年代,然而私以為真正的「女神」應當像魏詩卉等眾多的女科學家,懷著赤子之心報效國家,為我們提供了堅實的屏障,方才值得所有人最高的崇敬。
參考資料:
《感遇》
《三國志·魏志·明帝睿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