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詩卉:33歲解決飛彈性能50年難題,曾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2020-08-10 可樂侃史

引言

成語「巾幗不讓鬚眉」,源自《三國志·魏志·明帝睿傳》的典故:「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古代的巾幗英雄,如婦好、秦良玉等偉大女性,都是以徵戰沙場、建功立業,從而獲得人們的尊敬。而現代社會中,女性不管在哪個領域,只要成為精英,都能獲得大家的認可。

不過,相比大多數女性躋身的行業,火箭研發領域似乎就顯得有些「高冷」。因此,2019年4月29日,在第15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頒獎禮上,一位身著軍裝的青年女科學家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魏詩卉,是唯一獲此殊榮的火箭軍成員。

▲魏詩卉(最左)獲獎照片

01

1978年出生的魏詩卉,目前是中國火箭軍學院研究員。魏詩卉出生在軍人世家,外公楊雲卿在抗日戰爭爆發之時,投筆從戎,不畏犧牲,為民族解放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新中國成立以後,楊雲卿則響應國家號召,擔任西北工業建設的設計師。

魏詩卉的父親是一位部隊的飛行員,經常給她講訴軍隊裡的事情。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魏詩卉從小就想成為一名人民子弟兵為祖國效力。18歲時,魏詩卉面對人生極其重要的擇校時刻,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軍事院校,並成功考入了大連艦艇學院。這所軍校的水平,在中國所有軍校裡都屬於頂尖水平,被西方國家譽為「東方的西點軍校」。

▲大連艦艇學院俯瞰照

02

24歲時,魏詩卉在實驗室裡第一次見到了飛彈的組件部分,並對此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聽完領導的講解之後,魏詩卉對此更加著迷。在武器與戰爭的視頻學習會上,魏詩卉觀看了海灣戰爭的影像資料後,她深深體會到近現代戰爭中的殘酷,明白了海陸空聯合作戰的重要性。

因此,魏詩卉確定了自己未來研究的方向,決定前往火箭軍工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火箭的制導和控制專業。畢業後,魏詩卉加入了飛彈專家肖龍旭的團隊,成了一位飛彈領域的研究人員。

▲肖龍旭照片

魏詩卉研究的第一個課題是某型號裝備的打擊精確度,對此她提出的研究理論是多次定型,用抽樣數據和極致範圍來進行精度測量,最後獲得重大突破。後來此項研究成果榮獲軍中科技二等獎。

隨後,魏詩卉又鑽研起我國飛彈的「關鍵組件在高性能狀態工作時間短,壽命短,無法達到最高戰鬥力」的問題。魏詩卉認真鑽研相關知識,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思考以及實踐,跳出固有傳統工藝模式,順利地找到了這個難題的方法。憑藉著自己的研究成果,33歲的魏詩卉解決了困擾我國飛彈性能50多年的難題,晉升為高級工程師。

▲魏詩卉照片

03

此後,魏詩卉在制導方面的研究不斷取得突破。針對準度問題,她提出基於橢圓彈道,利用隨機方向的變化方法來測定方向,並優化各種彈道與地面的互動數據,充分發揮了發動機的動力,實現了突破敵方防區彈道變化的問題。無論領導交給魏詩卉多麼重大的困難任務,即使路途再遠,工作量再大,她也從不抱怨,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不斷推演公式,不斷研究相關資料。正是這樣的精神,讓魏詩卉在許多的重要研究成果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補了我國在飛彈領域的多項空白。

魏詩卉及其團隊,在國內率先提出了聯動性質的新方案以及新思路:結合我國實際武器裝備,攻克了自主導航和制導誤差新技術,一舉突破了中國半個世紀以來對於飛彈方面的傳統思維,大幅度提高了飛彈在如今複雜電子輻射環境下的命中率。

▲飛彈照片

如今的魏詩卉作為軍隊的高精尖人才,已經成為軍方新一代控制系統的負責人。但她仍在探索和提高我國飛彈命中率的方法。在我國軍事飛彈領域,魏詩卉不僅是罕見的「巾幗英雄」,她也是無數年輕人心中的時代楷模。

結語

唐代詩人陳子昂在《感遇》一詩裡寫道:「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意指一想到報效國家,便常常孤身一人在草莽之中拔劍而起。如今是一個「女神」泛濫的年代,然而私以為真正的「女神」應當像魏詩卉等眾多的女科學家,懷著赤子之心報效國家,為我們提供了堅實的屏障,方才值得所有人最高的崇敬。

參考資料:

《感遇》

《三國志·魏志·明帝睿傳》

相關焦點

  • 2019「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出爐,這十位女性真乃女中豪傑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旨在表彰獎勵在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女性青年科學家,激勵她們繼續從事科學事業,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更加豐碩的研究成果,於2004年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以及歐萊雅聯合設立。
  • 吳蓓麗校友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吳蓓麗校友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清華新聞網12月28日電 12月22日,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9位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青年女性獲此殊榮。清華大學校友、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吳蓓麗名列其中。今年36歲的吳蓓麗祖籍蘇州吳江,在無錫長大。
  •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揭曉 醫學領域4人獲獎
    第十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在這裡正式揭曉。、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研究院研究員魏詩卉。此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評審委員會主任詹啟敏院士介紹,經過嚴格的評審,10位獲獎者從116個單位提名的224位有效候選人中脫穎而出,入選比率約為22:1。另據介紹,吉林大學在站博士後王麗麗、清華大學在讀博士白蕊、鄭州大學在站博士後楊琳琳、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在站博士後姚菊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站博士後梁倞入選2018年度 「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 「80」後女博導擬獲提拔,曾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盧豔麗是位「80後」,出生於1982年12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18年獲得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其本科就讀於四川農業大學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獲管理學學士學位。本科畢業後,盧豔麗突然「轉行」,「半路出家」跨考作物遺傳育種專業。
  • 南京農業大學郭旺珍教授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12月22日,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本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共有9位獲獎者,南京農業大學郭旺珍教授獲此殊榮,是唯一憑藉農業研究突出成績獲獎的女科學家。
  • 第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
  • 9位女科學家獲2015年「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今年,中國女科學家的表現異常閃耀。既有屠呦呦科學家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也有更多默默無聞的女科學家在科技領域內取得越來越突出的成就。 12月22日,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有9位青年女科學家獲獎,名單如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彭新華、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教授胡海嵐、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研究員王玲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員吳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李贊、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麗華、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郭旺珍、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吳蓓麗、第四軍醫大學神經外科教授楊倩
  • 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和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提名通知_資訊...
    2020年11月18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發布了關於開展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和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候選人提名工作的通知。
  • 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公示,南京這兩個女科學家上榜
    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布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獲獎名單公示,共產生20名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5個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擬獲獎團隊、5名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入選者。
  • 20人擬獲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付巧妹在列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網發布了《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獲獎名單公示》。公示稱,經「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評審委員會評審,共產生20名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5個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擬獲獎團隊、5名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入選者。
  • 5位青年女科學家獲得2020年「科學探索獎」
    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5位青年女科學家獲獎一起來認識一下她們↓↓最年輕的獲獎者黃芊芊在現場這樣分享了自己科研路上的學思歷程為5位青年女科學家點讚2020年「科學探索獎」的50位獲獎人來自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等九大領域均是經過層層篩選的科學「實力派」平均年齡不到40歲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他們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科學探索獎」還將為青年科學家
  • 南農教授郭旺珍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繪製陸地棉基因組精密地圖南農教授郭旺珍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全球最大種植面積的棉花是陸地棉,什麼樣的陸地棉耐旱、什麼樣的陸地棉耐鹼?在前天揭曉的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評選活動中,郭旺珍成為本屆當選的9位女科學家之一。棉花特性和基因啥關係,繪製圖譜一一解密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和消費國,而每年總消費量的30%—40%需要依賴進口。」郭旺珍介紹,這種看上去矛盾的關係,正體現了當下中國棉花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困境。
  •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和未來女科學家計劃開始提名
    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一)獎勵名額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獎勵個人名額不超過20名,其中至少2名在西部地區工作;「團隊獎」名額不超過5個。  (2)在基礎科學、生命科學、計算機與信息領域(不含涉密領域)取得重大發現、重大成果的青年科技領軍人才,特別注重提名創新團隊中的領軍人才。  (3)不超過45周歲(1975年1月1日及以後出生)的中國籍女科技工作者。  2.團隊獎  (1)團隊負責人須符合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評選條件,團隊結構穩定、合理,主要成員須有女性科技工作者。
  •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關於開展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和2020...
    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候選人提名工作,學會可以推薦本學科領域的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候選人3名、候選團隊1個以及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候選人2名。有關事項通知如下,相關表格請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獲取:一、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一)獎勵名額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獎勵個人名額不超過20名,其中至少2名在西部地區工作;「團隊獎」名額不超過5個。
  • 西北大學校友付巧妹入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剛剛公示了
    從中國科協網得知,經審委員會評審,2020年度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擬獲獎團隊、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獲獎名單正式發布。西北大學地質系校友,付巧妹入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
  • 中科大美女博導餘彥摘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餘彥近日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項,在去年十月,她還曾獲得中國青年科學家獎,是國內電池材料研究領域的一顆新星。
  • 關於開展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和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有關事項通知如下:一、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一)獎勵名額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獎勵個人名額不超過20名,其中至少2名在西部地區工作;「團隊獎」名額不超過5個。(七)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候選人或團隊負責人須按幹部管理權限徵求幹部管理、紀檢監察部門意見。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候選人或團隊負責人為企業負責人的,還需按照《企業負責人徵求意見表》徵求有關部門意見。相關工作應由提名渠道統一組織,如專家提名的由候選人所在單位組織,不得由擬提名對象個人或團隊辦理。
  •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未來女科學家等擬獲獎名單公布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公示「第十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19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獲獎名單」。 第十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
  • 2020「科學探索獎」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1.5億元獎金
    important}今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獲1.5億元獎金,最年輕獲獎人僅30歲!最終50位獲獎人的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女性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的獲獎者僅30歲。
  • 關注|年輕的中國女科學家,正在影響世界
    近日,一個消息刷屏網絡:1991年出生的28歲女博士李琳,獲聘南方醫科大學教授,並擔任博士生導師。據官方簡歷介紹,李琳主要從事單細胞表觀基因組學研究,2014年獲電子科技大學學士學位,2019年,獲北京大學博士學位。她還曾在國際頂尖刊物,《Nature Cell Biology》上發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