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沃爾夫
但沃爾夫可不是花瓶,他是過去50年美國最受讀者歡迎的記者和作家之一,人們在報攤上買報紙和雜誌可能僅僅是為了讀湯姆•沃爾夫寫的文章。換句話說,就是曾經有很多讀者是衝著沃爾夫的作品購買報紙和雜誌。
沃爾夫一生嚴於律己,訓練有素,勤奮異常,筆耕不輟,從事「世界上最艱難的工作。」《華爾街日報》記者,沃爾夫的女兒亞歷山德拉•沃爾夫回憶說,她的創造了「我的十年」 (the me decade)、「激進時尚」(radical chic)、「花瓶妻子」(trophy wife)、「善良的老男孩」(good old boy)等無數引領風騷的術語的父親從來沒有休假過,總是在寫作。
沃爾夫一生的主要作品有《糖果色橘片樣流線型寶貝車》《泵房幫》《新潮精緻的服飾和矛矛黨人的槍炮手》《我們的時代》《新新聞主義》《太空先鋒》《虛榮的篝火》等17部作品。他的作品曾經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哥倫比亞新聞獎、國家人文勳章、芝加哥論壇報文學終身成就獎、美國全國圖書基金會美國文學傑出貢獻獎等著作,無論在美國新聞界還是文學界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2018年5月14日,這位被讀者冠以「文學記者」、「新新聞主義創始人」、「謙卑的社會史學家」、「時代的編年史者」和「現實主義的擁護者」等諸多名號的著名作家在紐約逝世,享年88歲,他的傳奇般的寫作生涯也畫上了句點。
湯姆•沃爾夫去世後,美國文化界和新聞界進行了廣泛的紀念活動,諸多記者、作家和導演發聲表達哀思和紀念。
有人折服於他天才的洞察力。作家萊夫•格羅斯曼評價說:「他聽到了我們現代生活的嘈雜聲。」《洛杉磯時報》專欄作家蘇珊•雷洛茲說:「沃爾夫的作品在文學史上具有相當的分量,這位作家不僅高產,而且思想深刻。他能夠洞察現代社會的各種疑難雜症。」有人驚嘆於他的寫作技巧。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邁克•德達說:「沃爾夫可以使歌詞跳舞和唱歌,表演馬戲團技巧,他可以讓讀者嘆息在他的阿里亞斯的花腔描述,他可以做任何事」。也有人懷念他對自己的幫助和影響。作家麥可•劉易斯說:「他不只是偉大的作家,更是偉大的靈魂。他不僅僅幫助我成為一名作家。他充滿幸福做著這樣的事情。」作家蘇珊•奧林5月15日在推特上寫道:「湯姆•沃爾夫去世了。他的作品改變了我的生活,說服我寫了非虛構小說。祝你好運,湯姆。」
還有人感懷他們親密無間的合作。《太空先鋒》導演菲利普•考夫曼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表示:「我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美國作家。我花了大約五年時間來製作這部電影並試圖傾聽湯姆的建議,使之呈現出他的新聞作品那種粗獷凌厲的、令人驚異的、活力四射的品質。」實至名歸,湯姆•沃爾夫的確是他去世後人們口裡流傳的那個人、那個記者和作家。五十多年裡,他記錄了美國人的「地位」之爭,洞察美國社會各種疑難雜症,抓住了美國的文化精神,寫盡了美國社會和文化的光怪陸離。
1931年3月2日,湯姆•沃爾夫出生在維吉尼亞州里奇蒙一個中產家庭。他的母親路易斯•海倫是一名景觀設計師,父親馬斯•肯納利•沃爾夫是一名農民合作社的負責人,並在維吉尼亞理工學院任教。從六歲開始,湯姆•沃爾夫渴望成為一名藝術家。他在父母的書架上偷看託馬斯•沃爾夫的《天使望故鄉》和《時間和河流》,為埃米爾•路德維希的《拿破崙傳》深深打動。父母重視教育,當沃爾夫在里奇蒙的聖克里斯多福學校讀書時,他們就鼓勵他追求自己的文學興趣。從聖克里斯多福全男學校畢業後,沃爾夫拒絕了在普林斯頓大學就讀的機會,留在了維吉尼亞,就讀於華盛頓和李大學(Lee University),並於1951年以英語學士學位畢業。
年輕的沃爾夫還是一位有天賦的業餘棒球運動員,1952年他參加了紐約巨人隊,從事棒球運動,但後來還是被球隊裁掉了。這期間他完成了碩士課程,1954年,沃爾夫在耶魯大學攻讀美國研究博士學位。1957年他博士畢業後,就職於馬薩頓塞州的斯普林菲爾德報業聯盟,然後是《華盛頓郵報》。在《華盛頓郵報》,他憑藉在1961年對古巴革命的報導獲得了華盛頓報業公會外國新聞報導獎。和許多充滿雄心壯志的年輕記者一樣,沃爾夫也想在紐約證明自我。1962年,他與《紐約先驅論壇報》籤了約,並且和記者吉米•布雷斯林一起為該報的《星期日增刊》撰稿。
步入報業生涯不久,沃爾夫就對傳統新聞寫作的程式化的直白和乏味感到無法忍受。他發現大多數報紙記者都滿足於隨波逐流的職業生活節奏,在可接受的風格和結構的範圍內寫作文章,而他覺得,這種程式性的教條雖然可以教人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但也培養出了糟糕的寫作者。幸運的是,《紐約先驅論壇報》兩位編輯克萊·費爾克和吉姆·貝洛斯給了他有力的支持,他們派給他的選題遠比800字長消息的一般任務有寫頭,也允許和鼓勵他開創新風格。沃爾夫由此寫作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美國故事,成為文學新聞報導的經典,由此開啟了他劃時代的新新聞主義寫作風格。
「地位」理論奠定一生寫作哲學1954年,沃爾夫進入耶魯大學研究生院攻讀美國研究博士學位。在當時,美國研究是一個跨學科的領域,這門學科將藝術、文化和社會學等要素融合成一種統一的美國歷史理論。一開始,沃爾夫對社會學有些牴觸,這種想法在他上第一次上社會學課程時發生了扭轉。那是當他讀到馬克斯•韋伯的論文《階級、地位和政黨》的時候,他對社會學的偏見立刻消失。耶魯大學社會學課堂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韋伯的「地位」(status)概念,他好像立刻找到了解析美國社會迷津的密碼。沃爾夫後來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韋伯以他1904年參觀美國後寫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而聞名於學術界……他發明了「生活方式」這個詞,這個詞被轉換成複合名詞「生活方式」,並成為全美上千家報紙的標題。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地位」這個詞。在一篇簡短而密集的文章《階級、地位和政黨》中,他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我絕不是第一個對韋伯的「地位」感到興奮的人。這一概念在社會學領域中是眾所周知的,儘管它更多地被用「社會階級」、「社會分層」、「威望體系」和「流動性」這樣的術語來表達。六年後,韋伯的術語「地位尋求」和「地位象徵」開始出現在媒體上。很快,它們就成了日常語言的一部分。[1]
在社會學課堂上發現了馬克斯•韋伯之後,沃爾夫開始認為社會學是學科之王,由此奠定了其非虛構寫作與小說創作的社會分析視角。這一時期美國社會學擁有強烈微觀主義色彩。社會學家們研究美國人如何根據種族、族群、住址、職業等人口統計學變量評價他人和他們自己。社會學家雖然也認同卡爾•馬克思的社會理論,但又認為其無法描述二十世紀人類微觀層面的互動與競爭。在沃爾夫看來,韋伯全新的「地位」概念更具靈活性和解釋性。受到韋伯「地位」理論的影響,沃爾夫後來自詡為「社會地位理論家」,他將人們渴求社會「地位」的野心作為理解人類行為的基礎並對此加以考察。
沃爾夫有幸生活在一個完全符合他的理論框架和敏感天賦的時代,生活在一個讓他有大量有趣的故事去探索和寫作的城市裡。「我不敢相信我看到的場景在我面前蔓延開來,」沃爾夫在1973年寫道。「紐約一片混亂,臉上對我露齒而笑。」面對美國大城市紐約熙熙攘攘的紛繁人事,沃爾夫擁有關照它們的紅外線濾鏡——「地位」理論,這是他超越一般記者和作家之處,因此能夠對美國社會和文化進行條分縷析的報導。
沃爾夫認為,每個人都在社會中競爭「地位」,人們在各自在不同的領域追求「地位」。沃爾夫說:「我認為,一個人生命中的每一個時刻,除非他正在挨餓,或者以其他方式面臨死亡的危險,否則都是受地位問題控制的。」
「地位」視角擴大了沃爾夫的視野範圍,給了他從非常規的角度理解故事、分析故事和寫作故事的工具。在沃爾夫五十多年的寫作生涯中,「地位」的寫作視角幾乎體現在其所有的作品裡,從非虛構到虛構作品莫不如此。在沃爾夫看來,紐約就是一個「地位的炫耀場所」,生活在這個欲望都市的每個個體都有對名望和地位的永恆追求。每個紐約人都痴迷地位,或者說存在地位焦慮。無論是被派遣採訪紐約藝術界,還是以尖酸悠閒的模樣閒逛,沃爾夫都不可避免地將人視為一個追求「地位」的動物,這樣的思想貫穿在他的作品中。
以《太空先鋒》為例,沃爾夫認為自己寫的並不是一本關於太空的書,而是一本關於飛行員之間「地位」競爭的書。沃爾夫說:「我的論點是,無論他們是否意識到,地位一直在每個人的心中。」《太空先鋒》述說的是美國軍事戰鬥機飛行員的故事,反映了飛行員內部圈子中無形的、致命的、競爭性的金字塔關係。飛行員需要面對危險和死亡,在履行職責的時候不表現出恐懼。在F系列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的例行起飛中,死亡的概率想像的要大。當時,一名海軍飛行員平均職業生涯跨度二十年,有23%的機率在一次事故中喪生,56%的機會不得不在某個地點彈射,這些數字不包括戰鬥中的死亡或彈射。飛行員到達金字塔頂端的獎賞不是金錢和權力,甚至不是軍銜,而是地位榮譽,也就是說名聲。
他寫道:「當偉大的名聲——地位的認證——在沒有巨大財產的情況下獲得時,對於舊的階級結構觀念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壞的消息。」沃爾夫敏銳地看到了飛行員群體對「地位」的追逐和競爭。在沃爾夫看來,「地位榮譽」的誘惑與競爭充斥在所有的人群和每個人身上。如果說與現在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網際網路時代已經開啟了半個世紀前想像不到的更寬泛意義上的地位競爭。在虛擬世界裡,人們也在競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