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琴,女,1964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文化,1986年7月到濰坊盲校任體育課教學至今,自2005年冬訓開始,她兼任國家女子盲人門球隊教練,多次帶隊參加了世錦賽、帕運會、亞殘會等國際賽事。她先後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全國殘疾人體育先進個人,山東省政府三次記一等功,第二屆感動濰坊十大人物,濰坊市第十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山東省敬業奉獻道德模範提名獎,全國教育系統職業道德建設標兵。
「我願做孩子們的眼睛和手杖」
——記山東濰坊盲校教師王金琴
一份平凡的工作,一個平凡的人,王金琴憑著一份認真和堅持,從一個中專畢業的體育教師,磨練成一個能帶領自己的盲學生走向國際賽場、為國爭光的國家隊教練。
戴上眼罩,教育從進入孩子們的世界開始
1986年,王金琴滿懷著「做學生的眼睛和手杖」的信念來到了濰坊盲校,做了一名盲童們的體育老師。
在特殊學校,現實遠比她的想像還要殘酷,入校伊始,面對著連走路都走不好,連一個側平舉動作都做不標準的盲學生時,王金琴曾經著急得束手無策。
「我該怎麼辦呢?」勤於動腦,善於思考是王金琴的特點。在反覆思考中,她忽然有了一個認識:要想真正教好這些孩子,就要從進入他們的世界開始。於是,她戴上眼罩,反覆體會盲人做動作的難點、重點、易犯錯誤及其適宜的糾正方法。
在此基礎上,她自製教具,自編教材,她用橡皮泥捏制體育動作模型,讓學生通過觸摸建立動作形象;用兩根竹竿拉動學生進行齊步走的手腳配合;有時腳上的兩隻鞋也成了示範左右轉法的教具;為了教學生理解甩手鞭打的發球動作,她教學生甩紙炮、打樹葉、拉橡皮帶等,以此來體會正確的動作方法。
在王金琴的努力下,原本很難上的體育課,在濰坊盲校上得生動有趣。因為有了「眼睛」和「手杖」,盲童們享受到了正常孩子一樣的體育教學,直至後來登上了國際最高體育領獎臺。
創新教學,圍繞孩子們的需求填補教育空白
多年來不斷借鑑、創新和積累,王金琴總結了一系列體育教學經驗,使濰坊盲校的體育課上得豐富多彩,克服了多年來全國盲校沒有體育教材的困難。
工作之餘,她還把自己的教學體會撰寫成論文與大家交流。為了讓更多盲童受益,她還根據個人特長和實踐經驗,編寫了《盲人門球的教學與訓練》一書,已被許多省市的盲校採用,這是我國僅有的一本盲校門球教育書籍。
對王金琴來說,這些特殊學校的孩子,每一個都像自己的子女。孩子們的艱辛和不易,無時不牽動著她的心。在盲人門球教學中,門球對孩子們胸腹部的損傷,就是她長久掛念的「心病」。為了除掉這個「心病」,她不間斷地展開探索,並親自研究縫製了「防球衣」。現在,她所研究的「防球衣」一直是國家隊的專用防護服,並獲得國家專利,深受隊員們的好評,並在北京帕運會的備戰和比賽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有人問王金琴,作為一名普通的盲校體育老師,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智慧,研究出實用的專利球衣呢?王金琴的回答,讓人動容。她說:「我自己也沒想著發明什麼,就是看不了孩子們遭罪。訓練本來很苦,對我們這些孩子來說更加不易,作為一個老師,能夠給孩子們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懷,王金琴在濰坊盲校的體育教學中,為孩子們做了大量的創新。多年前,她因地制宜研究出「擺腿接球法」,濰坊盲校女子門球隊憑此技術在2001年全國盲人門球錦標賽時,戰勝了當時還是國家隊的遼寧隊,引起了我國盲人門球界的重視。隨著門球技術的進步,她還參考國外打法,研究出「近似一線防守陣型」,有效的封堵對手的攻球路線,減少了比賽的失球率。
濰坊盲校校長孟祥波介紹說,相比於其他省市,每次國內比賽,濰坊盲校手球隊的訓練時間總是最短,而十幾年來成績卻一直保持全國前三名,靠的就是王金琴老師善於鑽研和精練巧練。有一次為了研究出防守比賽中因犯規而導致的點球,她晚上睡不著覺,突發的靈感,竟然讓她馬上爬起床來,摸黑在床下做交叉步跑動、滑撲動作實驗。由於她的認真和敬業,自2005年冬訓開始,她受中殘聯推薦擔任了國家女子盲人門球隊教練,至今先後九次帶隊參加亞洲和國際大賽,共取得4次冠軍、4次亞軍。
師生情深,寫下無數感人至深的故事
從教30年來,究竟王金琴與那些孩子們,書寫了多少感人的故事,濰坊盲校的老師們也數不清了。因為王金琴和孩子們感人至深的故事,幾乎天天在發生。
濰坊盲校的學生,大多來自偏僻的農村,家庭貧困,體育課上學生們的穿著,常常引起王金琴的注意,張炳宗跳繩時老是踩住繩子,原來他的鞋底張開了大嘴,王金琴就回家把女兒的鞋拿來給他換上;立定跳遠時,李安傑的鞋一下子跳得比人還遠,原來鞋後跟早就磨掉了,家裡沒合適的鞋就帶他去商店買一雙;王友德同學考上了高中,家裡困難,學費難籌,她帶頭為他捐款……
1995年在備戰山東省第四屆殘運會集訓時,王金琴老師訓練田徑隊,九個學生共報了二十七個項目,她既要為盲運動員帶跑,又要把學生們投出去的鐵餅、鉛球、標槍一次次地撿回來,講解、糾正錯誤後,再一次次地教學生投出去,當時由於訓練時間緊,超負荷的運轉累得她從說不出話,直到扁桃體周圍化膿,張不開嘴吃不下飯,高燒不退,在穿刺引流三次仍不好轉的情況下,臨近比賽不得不做了扁桃體摘除手術……比賽結束了,當孩子們聽到王老師手術的消息後,好多都幾天吃不下飯去。
近幾年來,由於長期比賽、訓練的緊張與疲勞,王金琴又患上了心臟早搏的毛病,發作頻繁時常常晚上睡不好覺,即使這樣,都絲毫沒有動搖她帶領學生在賽場上拼搏為國爭光的決心。
2008年備戰北京帕運會的一年零一個月裡,正值她的女兒高考,訓練場地從北京轉到杭州,兩次路過山東,她都沒有回家。特別是在高考前的第二次模擬考試時,女兒因為數學沒有發揮好,在回家的路上,哭得說不清話,電話裡只聽到孩子無助的哭聲和一陣陣轟鳴的汽車聲,嚇得她不敢往下想,當時她正在北京帕運中心的門球訓練場上,鼓勵安慰孩子也只能在電話中。
盲學生看不見,訓練比賽時難免受傷,這是最讓老師煎熬的事情,所以不論是訓練,還是外出比賽,從乘車過路到吃飯入廁,王老師總是牽著學生的手,不敢放鬆。這已成為王老師的習慣,不論和誰一起過馬路,她都會不自覺的拉起人家的手。記得2008年北京帕運會訓練期間,來自雲南的陳鳳青在晚上訓練時,不慎中指戳到地板上,造成中指和無名指指間撕裂。在醫院裡,王老師日夜守護著陳鳳青,當著陳鳳青的「眼」和「手」。而在進駐奧運村後的賽前第三天,在試驗場地時,主力隊員王瑞雪在撲防點球時,由於不適用發澀的地板地膠,不慎摔倒造成肩鎖關節半脫位,王老師心急如焚,除了忙著協助理療按摩,以及跑各個有關部門,辦理繁雜的申請興奮劑豁免等有關手續,還要帶領隊伍訓練,了解對手情況,熬得她吃不下睡不著,幾天就明顯瘦了一圈……
對王金琴和她的學生們來說,這樣的故事很多很多……
問鼎奧運,讓孩子們站到人生高處
「孩子們身體有缺陷,但是他們的人生同樣可以實現屬於自己的輝煌!」王金琴一直有這樣的一個信念。於是,通過體育競技比賽,讓孩子們登上人生的高處,這是王金琴一直執著堅持的夢想。
1986年至1999年期間,王金琴訓練的學校田徑隊,曾四次代表濰坊市參加山東省第二至第五屆殘運會,共取得金牌13枚,銀牌16枚,銅牌12枚,破2項省紀錄。自2000年開始至今,她訓練的學校女子盲人門球隊,先後14次代表山東省參加全國第五屆至第八屆殘運會,和全國盲人門球錦標賽,共取得4次冠軍,6次亞軍,4次季軍,每次都獲得體育道德風尚獎,並且先後有4名學生入選國家隊。
2005年冬,受中殘聯和帕運中心推薦,王金琴開始擔任國家女子盲人門球隊教練。2006年6月,她首次帶隊參加了在美國舉行的世界盲人門球錦標賽就獲得亞軍,取得國家女子盲人門球隊建隊以來的最好成績。
2008年,王金琴又光榮的入選中國帕運代表團,她始終堅持「國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個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的信念,兢兢業業,帶領中國女子盲人門球隊,日夜奮戰一年多,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三屆帕運會。經過了九場頑強的拼搏,國家女子盲人門球隊七勝一平一負,以一分之差負於美國,屈居亞軍,實現了我國帕運會女子盲人門球的歷史性的突破。
雖然帶一支隊伍特別是殘疾人隊伍,從訓練到生活,從國內訓練到國外比賽,方方面面是那樣的不容易,但她帶領國家女子盲球隊九年來共參加了9次亞洲和國際大賽,取得4次冠軍,4次亞軍,1次第五。國家女子盲人門球隊由於成績突出,被評為CCTV2010年度中國體壇風雲人物殘疾人體育精神獎。
在這些比賽中,主力隊員很多都是濰坊盲校的學生,王金琴最高興的事情,不是自己帶的球隊取得了多大的榮譽,而是看到自己的學生站到高高的領獎臺上的那一刻。因為她知道,那些刻,對於這些先天有缺憾的孩子們來說,意義非凡!
辛勤耕耘,必有收穫。王金琴多年來的付出,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她先後被評為濰坊市金牌職工,山東省先進工作者,山東省特級教師,省政府四次記一等功;全國優秀教練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被國務院批准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
如今,王金琴和盲校的孩子們的故事,還在繼續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