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衛,女,漢族,1966年7月出生,寒亭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成立寒亭區楊家埠洪偉年畫風箏店。1992年,參加香港「世界同樂日」活動,獲最佳設計和最長風箏放飛大獎。赴德、美等國家孔子學院講學。參加第六屆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海世博會山東活動周、澳門山東非遺濰坊風箏展示活動。2012年,參加中國非遺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榮獲山東省民間手工藝製作大師、齊魯文化之星等稱號。
夢想宣言:製作風箏,走上致富路,讓濰坊的風箏走向世界、飄的更遠!
齊魯網濰坊訊(記者 李淼 於鵬 焦島)一走進楊紅衛的家裡,就看到兩個很大的案板,上面擺滿了風箏的各個部件,幾個工人正在忙碌的給風箏上色。
屋內的牆上,也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風箏,有龍頭蜈蚣、燕子等樣式的,大小不一,顏色各異,掛在屋裡,甚是好看。
風箏的女兒 楊家埠的後人
「你看我們做的風箏最大的特點就是每一隻都是單筆繪畫的,在繪畫的過程當中,線條流暢。然後著色比較均勻,對比性比較強,這些特點就跟我們楊家埠的年畫有一定的相通的關係。」說話的這人叫楊紅衛,濰坊風箏第三代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省級傳承人。
齊魯網記者了解到,楊紅衛一家是風箏世家,她的爺爺楊同科做了一輩子的風箏,被稱為風箏王。楊紅衛說,她很小的時候就特別喜歡風箏,而且特別想喜歡有一隻自己的風箏能去放飛。「但爺爺那個時候,不太捨得把好的風箏給我,就只給一個稍微有點殘缺或者不太好的。」楊紅衛說,從那個時候,她就勵志要做出好的風箏。
1986年,第三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暨第一屆全國風箏邀請賽,當時想要做一個世界最大的風箏。「然後我爺爺我叔叔我爸他們就策劃,做了一個360米的龍頭蜈蚣。」說起這些,楊紅衛眼中全是驕傲,「它是用一個8噸重的東風卡車做牽引,然後它做牽引的那個繩子是拇指粗的鋼絲繩子,飛起來那是特別特別壯觀。」
製作風箏 走上致富路
1986年,楊紅衛進入風箏廠,她就開始每天做風箏,後來就被調到了設計室。「那時候自己想設計一個什麼樣的風箏,想做一個什麼樣的風箏就自己有自主權了。」楊紅衛說。
「打比方說設計一個鳳凰的或者一個什麼的,那個時候就有時間了。做設計的時候,我們當時廠裡的領導覺得我在這方面有點天賦,就把比賽的一些東西或者設計一些比較好的產品交給我來做。」楊紅衛回憶著,1989年第二屆北京的門頭溝國際風箏節,當時做的一個菱形的串形的一個風箏,把年畫和風箏相結合了。「我們把年畫和風箏相結合了,風箏的畫面都是楊家埠的年畫的性質的。」
1992年5月,楊紅衛自己成立了一個作坊,慢慢走上了致富路。「你比如說我們楊家埠,原來是一個很小的一個村子,而且那個時候的房屋都是參差不齊的,甚至說是有的就是說像快要倒塌了一樣。」楊紅衛說,「你看現在我們楊家埠,通過政府部門給我們支持,建成了這個集這個旅遊觀光於一體的楊家埠大觀園,我們的房子經過很多的改造,都非常的錯落有致,現在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車,而且住上了這種房子,現在各個方面的條件都是非常的好。」
我的夢·追夢人的中國夢:作為楊家埠風箏的傳承人,我的夢想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中國風箏和孔子學院一樣,可以飛向全世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