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景觀|論無人機:科技普惠時代的風箏與「人的延伸」

2020-12-05 澎湃新聞

國慶中秋假期,遊了熱門的青甘大環線,旅途中無人機大顯身手。面對大西北廣袤遼闊的土地和形態萬千的地貌,沒有比空中俯瞰更能飽覽無遺又能於平凡中見奇巧的視角了。用無人機旅拍就和旅行本身一樣,是對日常生活和日常經驗的某種刷新。

無人機的俯瞰視角

年近九旬的外公對無人機這一高科技新事物的評價是——「高級的無線風箏」。民用無人機進入普通人旅行、休閒、娛樂的日常生活,成為可及又可控的飛行器,滿足對藍天的憧憬與放飛的渴望,間隔性地刷新人們「棲居於大地」的體驗。在這一意義上,它確實就像科技普惠時代的風箏。然而遊藝性的風箏長久以來更多關聯著人的某種寄託,無人機卻更像是「人的延伸」。

風箏:人的寄託

風箏是日常民用飛行器的早期與不完全形態,但據說它最初誕生於非民用、非日常的軍事與通信領域。相傳,公輸班曾製作木鳶以窺宋營,韓信曾通過放紙鳶的方式測量未央宮的距離,梁武帝因侯景之亂被困宮中時,也曾嘗試利用風箏發送求救信號。對於憧憬飛行能力的古人來說,風箏一度是一種功能性的工具,是人肉身有限性的某種延伸。

到了宋代,放風箏才成為民間性的遊藝活動,並延續至今。人們放飛風箏,很少再出於功能性的目的,而是為了情緒性的愉悅或情感性的寄託。放風箏多在春天,人們在親近自然、仰望藍天的同時,也寄寓著春回大地、萬物競新的喜悅之情。鄭板橋的《懷濰縣》就將春天放風箏的歡欣描繪得形象動人:「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

在《紅樓夢》中,李紈對黛玉說:「放風箏圖的是這一樂,所以又說放晦氣,你更該多放些,把你這病根都帶了去就好了」,這體現了放風箏在民俗層面逐晦祈福的寄託。而遠嫁異邦的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泣江邊望,千裡東風一夢遙」,這就不僅僅是以《金陵十二釵正冊》中所畫的風箏為情感或願望的寄託,而且是以其為人物身世的投射與隱喻了。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高鼎《村居》),遊藝性的風箏是孩子們的最愛。賈平凹回憶兒時做風箏、放風箏的情形:「在蘆塘裡找到了幾根細葦,偷偷地再撕了作業本兒,我們便做起來了。做一個蝴蝶樣兒的吧,做一個白鶴樣兒的吧;我們精心地做著,把春天的憧憬和希望,都做進去」,這是在風箏中寄託了對時節的美好希冀。等到做完,「卻是個什麼樣兒都不是的樣子了。但我們依然快活,便叫它是『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都寫在了上邊」。(賈平凹《風箏——孩提紀事》)起名「幸福鳥」,仍是以風箏寄託美好祈願,而把人名寫在物上這一類似「姓名巫術」式的行為,就不僅僅是向客體寄託主體的情感,而更是向客體寄託了某種主體性。

在魯迅的散文《風箏》開篇,作者看到北京冬季天空中浮動的風箏,便回想起故鄉的風箏時節。寂寞的瓦片風箏「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的模樣」,這恐怕就是回憶者的自況和主體性的投射。他緊接著感喟道:「我現在在哪裡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孩童也好,成人也罷,當高飛的風箏擺脫了遙遠的功能性、工具性用途,它長久以來都為人們的情緒與思緒開啟著同樣「高飛」的向度,成為主體情感、願望甚至是主體性本身的寄託與投射。

無人機:人的延伸

同樣是進入日常生活又能向藍天高飛之物,高度凝聚著科技理性的無人機卻極少成為人的寄託,而更接近於「前遊藝」階段風箏的功能性、工具性角色,是「人的延伸」。麥克盧漢說,媒介即人的延伸,在某種意義上,無人機就是人以視覺能力認知世界的新媒介。

在非民用的無人機表演場景中,自帶燈光的無人機編隊經過程序控制,在夜空中排布出規則的文字或圖案造型,成為儀典中被看的對象。但民用無人機在絕大多數場景下的主要角色,都不是看的對象,而是看的工具、移動的視點。在起飛、降落和空中自拍的階段,無人機會被注視,但在定位、取景、風光攝影等過程中,人們注視的都是操作屏幕中的景物以及自身與景物的空間關係。放飛無人機與放風箏的迥異之處在於,重要的不是看放飛的對象——無人機,而是通過無人機看世界、看自己、看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更重要的是,作為視點的無人機是居高臨下的,自由移動的,充分擺脫了肉身與肉眼的限制,因此是人類視覺能力的極大延伸。與地面平視的限知視角相比,高空俯瞰的無人機開啟了相對全知的所謂「上帝視角」,以「升維」的視域建構起更大的視覺權力。這種高空中的「上帝視角」與登高望遠還不同,它不是固定的,而是能夠通過經緯度位置、高度位置、俯仰角度的靈活變換在三維空間中實現充分的運動自由。

作為人之延伸的無人機不僅提升人的視覺能力,而且在全新的視覺實踐中深度捲入人的主體性與能動性。放飛無人機的樂趣與成就感絕不僅僅在於拍攝出的影像成果,而且在於歷時性的拍攝全過程。從起飛、爬升、尋找合適的視域,到捕捉拍攝對象、構圖、按下快門甚至是視頻拍攝過程中的軌跡與景深切換,哪怕是自動化「一鍵短片」攝像的構思與選擇,直至返航並平穩著陸,作為移動視點的無人機始終與人的操控密不可分。如果說常規攝影的關鍵在於把握某個頃刻,那麼無人機航拍的關鍵就在於沉浸於並把握某組時間的序列,這是拍攝主體全程性的深度參與與投入,與主體的能動性充分交纏。

因此,就物與人類主體的關係而言,風箏與無人機都起飛於日常性的大地,又趨向異於日常性的天空,演繹著大地上的主體對於「放飛」的渴望;然而風箏更多關涉著主體的某種寄託與投射,無人機則是主體性本身的擴大與延伸,這或許也是日常生活中除了真的坐飛機高飛之外,主體「放飛自我」的兩種不同路徑。

日常經驗的陌生化

民用無人機不僅延伸了普通人的視覺能力與主體性,而且能夠實現日常視覺經驗與空間感知的陌生化,這也是玩無人機的魅力所在。

日常生活中的高山、高塔、高樓往往能提供相對新鮮的視角,但它們較為固定,且視線並非與水平線完全垂直地向下俯瞰。在網紅的玻璃棧道上,人們得以透過玻璃真正鳥瞰足下的世界,直呼腿軟。而無人機的雲臺能夠自由調節拍攝的俯仰角,既能創造登高望遠式的移動視點,又能90度垂直俯拍。

在絕對俯瞰的視角下,地面萬物的透視關係都被改變了,高度不再顯著,三維空間仿佛被壓縮向二維,平常在地表不可見的高處平面都呈露在眼前,大地成為一片由眾多局部表面組成的紋理豐富、質感各異的「表域」(surfacescape)。在無人機的垂直俯拍鏡頭中,規劃有序的街區好像矩陣式的拼圖,收穫的田野仿佛燦爛的織錦,鹽湖的沿岸淺灘宛如一層薄薄輕覆的奶昔……日出或日落時分,與地面形成小夾角的斜陽為大地上的萬物拉出長長的投影,重新凸顯出高度關係,更是為這片「表域」增添了新鮮的肌理。

無人機視角下的田野

無人機視角下的鹽湖

高空中的視角依然遵循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因而能上能下的無人機還能靈活調節大地影像的比例尺,構建起程度不一的微縮景觀。俯拍的蓊鬱林地竟像一方苔蘚盆景,鹽湖中的滷水與析出晶體有如菌落散布的培養皿,地廣人稀的城鎮聚落仿佛沙盤模型……「微景觀」給人尺幅千裡、包羅萬象的新鮮感,平素遙遠宏大的事物此刻都被濃縮到方寸之間,一覽無遺,這也是對日常視覺經驗與空間意識的陌生化。

就對空間的感知而言,無人機快速、自由的移動視點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山水畫式的空間觀照與世界想像,尤其在好山好水間,全方位無死角拍攝的無人機能讓操控者產生「精騖八極,心遊萬仞」式的空間感知與自由創作。

法國學者德·塞託認為,「地點」(places)只是一種「瞬時性的位置結構」,「空間」(space)則涉及方向矢量、速度、時間變化等要素,要被置身其中的實踐主體所激活。他強調,空間是被實踐的地點,「實踐」的一系列「行動」與「操作」,將體現地點法則的「在那裡」(being-there)的物品轉化為空間的生產。(德·塞託《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直行,轉彎,漫遊,顧盼,仰望,遠眺,側身而過,破門而入……「棲居於大地」的我們有著日常化的空間生產模式,而作為人之延伸的無人機將人類的視覺實踐延伸至空域,無疑開啟了一種有別於日常經驗的空間實踐與空間生產方式。

而當日常經驗被陌生化,「經驗」事實上就更趨近於「體驗」,成為新的有待沉澱與磨損的刺激。一次無人機飛行與航拍就是一番充滿新意的體驗與探索。這種未知、新鮮與體驗感,或許也就是人們生於大地又嚮往天空,操勞於日常又嚮往非日常的緣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前沿譯文 | 金融科技的前景:後疫情時代的普惠金融(上)
    對此,國際貨幣組織採取大規模實證研究後發現:在疫情期間以及後疫情時代,金融科技正在提高普惠金融程度,並與國內生產總值的較高增長相關。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在緩解持續發生的COVID-19危機的經濟和社會影響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拓寬低收入家庭和小企業的金融渠道也可以支持更具包容性的復甦。
  • 微景觀大效應
    塘東以一村之力組織舉辦的微景觀設計賽,是晉江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進一步延伸。 據記者了解,從2018年開始,晉江市就開始著力打造以微景觀、微菜園、微庭院、微森林、微牆繪為主要內容的「五微五營雙創」活動,以大學生夏令營、國慶建造營、校園雙微創意營、大樹微景觀工作營、大學生寒假實踐營為主要平臺,以大學生農業農村創業創新為抓手,廣泛吸納人才投入到鄉村振興中來。
  • 網絡社會學|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作者:馬歇爾·麥克盧漢一、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的延伸麥克盧漢的這本著作的副標題名為「論人的延伸」,他認為媒介,即技術,可以是人的任何延伸。在這裡,首先搞明白麥克盧漢書中所言的「媒介」的定義尤為重要。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那些延伸人類器官的所有工具、技術和活動。
  • 苔蘚微景觀|邂逅微景觀
    苔蘚微景觀是一個小型生態系統,看似元素繁多,但底部都是一樣的,一般由輕石基質、水苔、泥炭土組成。
  • 晉江這些紅色微景觀很贊!
    從2017年開始,清內村探索「生態修復+人居環境整治+微景觀」創建模式,連續打造多批牆繪和主題微景觀,碉堡戰地微景觀就是村裡的第五個微景觀。 「中華兒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晉江縣安海公社,明燈大隊」,簡單的一個門頭,一下子把人拉回人民公社時代。
  • 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發展推動效用的實證分析
    摘要在金融科技高速發展,對普惠金融賦能作用日益增強的背景之下,本文以城鎮收入差距作為普惠效用指標,基於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研究金融科技對於普惠金融的推動作用,對2008年至2018年我國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金融科技的發展有助於推動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提高,進而城鄉收入差距越小。
  • 從百度Apollo無人車到京東無人機:無人物流時代到來了
    ;nbsp&nbsp&nbsp2018年,無疑是無人物流技術迅猛落地的一年——預計到2025年,智慧物流產業規模將突破萬億元&nbsp&nbsp&nbsp&nbsp當前,無人物流運輸的網絡正從空中延伸到陸地——從長距離可達1000公裡,到解決最後1公裡的需求,從起飛重量840公斤的大負載空中運輸載荷,到8公斤的小載荷……再加上全自動的包裹分發物流中心
  • 5G技術助力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風控中創新演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一帶一路」論壇上進一步強調金融科技創新及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性,鼓勵建立金融業雲計算、大數據等應用技術規範,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滲透。在此政策背景下,建設銀行率先觸發內核,聚合運用全行資源,利用金融科技賦能傳統銀行業務,致力於將普惠金融打造成建設銀行的戰略高地和業務增長極,推動我國普惠金融迎來發展新生態。
  • 微景觀討人喜歡 為什麼卻被稱為「小眾中的戰鬥機」?
    一份綠意盎然、繽紛多彩的「微景觀」雖體積不大,裡面卻應有盡有,仿似一個小小的「童話世界」,不僅可以裝點生活和工作的環境,還有助於調節情緒。微景觀小小的微景觀雖討人喜歡,但是自前兩年悄然出現至今,在多肉植物早已風靡各大城市的當下,在很多大型超市、便利店,甚至各大花圃卻依然難尋它們的蹤影,在某些貼吧或者網絡平臺上更是有不少商家把微景觀稱之為「小眾中的戰鬥機
  • 綠植微景觀成就小朋友「綠水青山」
    綠植微景觀成就小朋友「綠水青山」 2020-12-23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宜信普惠:金融科技鑄造美好未來
    成都作為國家西部經濟重鎮,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作為中國金融科技創新實踐的傑出代表在本次論壇輸出的諸多創新案例,為論壇提供了更多的實戰資料,豐富了論壇的成果和內涵。金融科技的日新月異對整個金融業態的改變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作為中國金融科技的創新實踐企業代表,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唐寧在「數據與技術在金融行業中的應用」圓桌論壇上表示:「金融是百業之首,金融興百業興。金融科技的核心邏輯是利用技術讓金融變得更加普惠、更加高效、為實體經濟帶來更大價值。
  • 保險業協會王玉祥:保險科技助力提升普惠金融商業可持續性
    王玉祥認為,新型數位化保險生態在促進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豐富了數字普惠金融的實踐。普惠金融在保險業的創新和發展,同樣需要保險科技的紮實推進。從而助力普惠金融的發展。他還建議,保險科技應加強全行業合作,實現高質量發展。保險生態數位化加速疫情以來,保險業數位化水平提速,保險與科技進一步融合,行業發展表現出三大趨勢。
  • 黨建+團委 引導綠色職場新模式——綠植微景觀製作活動
    為了豐富職工的職場生活,宣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保理念,上海藍海人力資源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及團委聯合組織了一場綠植微景觀製作活動,吸引了公司十餘名職工參加,通過親手設計、精心栽培一盆清新自然的綠植,讓辦公室充滿盎然生機。微景觀是對自然景觀的一種濃縮,通過個性化的藝術構思和有趣的組合加工,將生態之美盡收眼底。
  • 微更新·微景觀
    周家山社區處於城鄉接合部,屬典型的城中村,在金牛山街道轄區南、雞公山大街西、南湖路以北,方圓1.5平方公裡,常駐居民千餘戶、4000多人。 盛夏7月,社區啟動「文明周家山·美化新家園」社區微景觀改造項目,針對轄區背街小巷、部分老舊小區,就基礎設施、環境衛生等進行綜合整治,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品位、創意特色和實際功效的社區微景觀,實現社區微更新。
  • 「微景觀」:裝在瓶子裡的童話世界
    在家中、辦公桌上擺上一盆綠意盎然、繽紛多彩的「微景觀」,不僅可以妝點生活和工作的環境,還有助於調節情緒:疲憊、煩躁時捧在手上欣賞一番,仿佛一下子就被引入一個簡單、純淨的童話世界,讓人暫時忘卻了城市生活的喧囂和壓力,心情也隨之變得寧靜、愉悅。
  • 多肉+盆景也是一道微景觀 市場前景可期
    多肉與盆景組合成的微景觀中國園林網7月29日消息:你看!這就是多肉和盆景的充分組合,營造出一種景象雖小但蘊意豐富的微景觀。多肉以它「萌萌噠」、「小清新」在市場上深受青年人的喜愛;盆景以它鮮明的造型特色、風骨氣勢贏得愛花人士的欣賞和把玩。前者以它漂亮的質感帶給人們愉悅的心裡感受,後者以它多變的形枝美帶給人們豐富的審美體驗。
  • 蝴蝶蘭微景觀常見模式
    蝴蝶蘭微景觀常見模式蔡紅海等1 蝴蝶蘭的概念蝴蝶蘭為蘭科蝴蝶蘭屬,原產於亞熱帶雨林地區,為附生性蘭花。蝴蝶蘭白色粗大的氣根露在葉片周圍,除了具有吸收空氣中養分的作用外,還具有光合作用。3 創作所需的材料及過程蝴蝶蘭微景觀在製作的時候不能隨心所欲地種植,而是在確定一個主題的前提下,遵循一定的設計原則去搭配。3.1 確定主題蝴蝶蘭微景觀創作主題為蝴蝶蘭,其他花材都用來襯託蝴蝶蘭,點綴整個微景觀。確定蝴蝶蘭微景觀主題時,可以與生活中的小景觀、山水畫、詩詞、成語、生活、情感等場景進行聯繫,找出靈感,確定主題,突出作品的風格。
  • 讀書筆記 |《追風箏的人》:也許,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風箏
    記得小時候秋高氣爽或春風明媚的日子,爸爸會帶我們去放風箏,我通常是那個特別沒有耐心的人,有時也是因為爭搶不過弟弟,總而言之,最終我都會淪為拍手叫好的看客,或者在風箏已經在天空翱翔的時候接過線軸,假裝自己有放過。在那時,風箏是好看的玩具、好玩兒的遊戲。
  • 北京朝陽區觀音堂社區打造廣場微景觀
    為擴大項目宣傳,提升微景觀在社區的影響力,鼓勵社區居民參與社區事務,讓更多社區居民了解微景觀,珍惜愛護社區,北京市朝陽區觀音堂社區聯合立德社工於2020年10月29日,開展觀音景園小區廣場發布會。「微景觀 大幸福」觀音景園社區多彩空間打造項目自6月份開展以來,通過居民意見徵集,挖掘社區居民志願者,通過議事協商和民主決策,按照居民意見制定廣場微景觀打造方案。
  • 石獅:港邊村打造「海蠣之鄉」微景觀
    1月4日,記者在永寧鎮港邊村看到,該村「海蠣之鄉」微景觀已基本完工,這裡原本是一處倒塌的古厝,如今被改造成獨具港邊村特色的小公園。不僅風景宜人,而且富有文化底蘊。「我們村有80多戶村民養殖海蠣,港邊村的海蠣個大味鮮,口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