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南非魚類,最著名的當屬「南非鮑」,然而,鮑魚非魚,實屬貝類。在以自然風光著稱的南非,「飛蠅釣」正在開普敦、德班等沿海及內陸城市悄然流行,南非這塊釣魚寶地也被世界釣魚愛好者拿來與紐西蘭、美國阿拉斯加等地相媲美。
開普敦海邊摸鮑魚
提起南非的海產品,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舉世聞名的「南非鮑」。「南非鮑」因個頭大、品質高,一直在國際市場備受青睞。兩年前,在開普敦好望角附近的海邊,記者曾有幸捉過活鮑魚。當時一陣大浪過後,在海灘上出現了兩個奇怪的貝殼,拿給當地人看過後,才知道原來是被海水衝上來的鮑魚,當時鮑魚已被南非政府禁止捕食,隨後被我丟回大海中放生了。
其實在南非「禁捕令」之前,很多中國旅行團在遊覽開普敦時,總會有一項「活捉鮑魚」活動,導遊會帶著團員去海邊捉鮑魚,捉到後帶回酒店用白水煮著吃,十分鮮美。但後來,南非政府發現很多走私團夥,將大批鮑魚走私到其他國家牟取暴利,於是下達了「禁捕令」,所以再在海邊捉到鮑魚後必須放生,否則屬於違法行為。
德班釣上「癩蛤蟆」
在南非著名海邊旅遊城市德班,花錢租上一艘快艇到印度洋釣魚,是一件異常愜意的事情。今年2月,記者曾到德班拜訪一位朋友,當時是南非的夏季,著名的黃金海岸上擠滿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很多釣魚愛好者在這裡垂釣。看到不少釣客在海邊就收穫豐富,在朋友租到快艇前,我也迫不及待地在海邊棧橋上下了餌兒,等待十幾分鐘後,竟然釣上來一個癩蛤蟆模樣的東西,嚇得我想要把它丟回海中。
未料身旁一位60多歲見多識廣的漁友說,你這是釣上了一隻比較罕見的魚,叫做「Lophius upsicephalus」。後來我回家上網查了資料才知道,它的中文學名叫做「安康魚」,相貌醜陋,屬於「雌雄同體」,雄魚出生後不久即寄生在雌魚身上,雄魚一生的營養也由雌魚供給。別看這種魚模樣嚇人,但肉味鮮美,在日本北方就盛行吃,特別是魚肝更受歡迎,食後禦寒,是冬季高級滋補佳品。
不幸的是,當時釣上來的「癩蛤蟆」吸引了很多人圍觀,有一位巡邏警察也過來湊熱鬧,他說這條魚沒有長到食用長度,必須要放生。於是只得把它丟回海中了。等朋友租來快艇後,我們便開到廣袤的印度洋中垂釣去了。三個多小時下來,收穫倒是不小,很多魚兒都叫不上名字,小魚都被放生了,否則若被警察抓住,會被冠以「捕食不符合食用長度的魚類」的罪名,可是輕則罰款、重則坐牢的。
「飛蠅釣」悄然流行
在南非,目前正在流行的一種釣魚方式叫「飛蠅釣」。「飛蠅釣」與普通垂釣的最大區別在於釣魚時的「動與靜」。普通垂釣,是要把魚鉤和魚餌深入到水中,然後坐在岸邊或船上靜靜地等魚兒上鉤;飛蠅釣則不同,它要求垂釣者不斷在水面上晃動魚線和魚鉤,整個過程是動的,讓魚誤認為水面上晃動的魚餌是飛動的小蟲子,然後自動浮上水面咬鉤。
南非的「飛蠅釣」雖然規模尚不如紐西蘭、美國阿拉斯加等地,但經濟實惠,再加上南非自然風光無比幽美,每年吸引大批海外釣客前來一試身手。由於鱒魚在海水、淡水中均能存活,因此在南非的海邊城市和內陸城市,均出現了大小不一的「飛蠅釣」旅遊點。據統計數字顯示,該項目每年能為南非帶來2900萬美元的收入,除去「飛蠅釣」景點外,還帶動了漁具業等相關產業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當然,該旅遊項目也遭到了一些生態學者的抨擊。生態學者發現曾是東開普省最常見的魚類「圓鱗攀鱸」目前瀕臨滅絕,除去環境汙染外,這還與「飛蠅釣」引進南非內陸有關。原來,鱒魚並非南非淡水中的本土魚類,是因為「飛蠅釣」的需要才被引入淡水,未料鱒魚適應性強且生性兇猛,把圓鱗攀鱸都快給吃光了。生態學者認為,正是南非出於經濟利益的驅動而發展「飛蠅釣」,這才導致了圓鱗攀鱸瀕臨滅絕,要經濟還是要生態,這是南非面臨的重要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