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森林》的整個格調是偏沉重的,但是裡面有一個小插曲引起了我的興趣,就是小說的主角羅輯愛上了一個自己虛構的人物,而這件事導致了他與現實中的女友分手。
羅輯曾有個女朋友,叫白蓉,是一名寫青春小說的業餘作家,小有名氣。既然能被稱為作家,不管業不業餘,總該是有兩把刷子的。
事情的起因是白蓉要求羅輯送她一個生日禮物——為她寫一本小說。這個禮物很特別,讓我想起了《遙遠的救世主》中芮小丹跟丁元英要的禮物——扶貧。
白蓉的要求是:這本小說中的主人公是羅輯心目中最美的女孩,他要完全脫離現實去創造這樣一個人物,唯一的依據是他對女性最完美的夢想。
於是羅輯開始構思這個人物,從容貌、衣著、環境等各方面著手。可是很快他就失去了興趣,因為他覺得她好像是個木偶,所有的行為言語都是他的設想,沒有生命感。
白蓉告訴他他的方法不對,他是在寫作而不是在創造文學形象。她說一個文學人物十分鐘的行為,可能是她十年的經歷的反映,不要局限於小說的情節,要去想像她的整個生命,而真正寫成文字的,只是冰山一角。
於是羅輯按照白蓉說的去做,完全拋開自己要寫的內容,去想像她的整個人生,想像她的每一個細節。羅輯開始整天沉浸在對她的想像中。
一天羅輯在圖書館想像她的時候,她突然遠遠地看了他一眼,衝他笑了一下。羅輯感到很奇怪,他沒讓她笑啊。
之後她就失控了,羅輯的想像無法控制她的行為了,她開始自己行動,出現在羅輯的生活和工作中,和他聊天。羅輯深陷其中,越來越投入,連他自己都覺得自己病得不輕。
他對白蓉說,他以前總以為小說中的人物都是作者控制的,作者讓他們幹什麼,他們就幹什麼,讓他們說什麼,他們就說什麼。這下完全顛覆了他的認知。
白蓉告訴他,這就是一個普通寫手和文學家的區別,在文學形象塑造的最高狀態下,小說中的人物有了生命,文學家也無法控制這些人物,只能好奇地跟著他們,像個偷窺狂一樣觀察他們一舉一動,記錄下來,就成為了經典。
白蓉說她也做到過一次這樣的事。她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想讓羅輯放棄這個小說禮物,可是馬上意識到已經晚了。就這樣他們分手了,羅輯瘋狂愛上了他構思的小說中的一個虛擬人物。
更令人驚奇的是,後來史強真的在茫茫人海中幫他找到了這樣一個女孩,不光樣貌,就連衣著、聲音、性格也分毫不差。然後,他們相愛了。
白蓉說像莎士比亞、巴爾扎克、託爾斯泰等文學家都是這樣創造出那麼多經典形象的,這是頂尖的文學家才能達到的境界。
看到這段的時候我是有點懷疑的,不是完全不信,只是覺得太過怪異,畢竟沒聽說過這種事。或許大劉已經達到了這種程度,畢竟能寫出這樣的作品。
雖然我也寫一些東西,但還沒真正寫過小說,正在寫的一篇所謂的武俠小說也已經斷了思路,不知何時能寫完。當然,我的小說裡的人物還沒「活」過來,如果他們真能自己演繹一段故事,是不是也太詭異了?
難道作者在小說中創造的人物真的會失控,真的會有這樣的作家(文學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