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浙大是怎樣的?
西教禪境?南華夢竹?
還是杉海石刻?
在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
《廣告設計》課程上,
老師與同學們以專業視角
呈現出了一份全新的答案——
平面構成中的「浙大印象」
是否似曾相識?
能猜出這些都是哪些地方嗎?
無審美,不設計
這門《廣告設計》課始於1995年,授課的魯曉笑老師將課程內容分為設計概論、平面構成、色彩構成、文字設計、廣告圖形創意、廣告編排與設計等六個部分,主要通過理論與實踐性設計專題的講解和分析,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設計構想能力。
魯曉笑老師將「無審美,不設計」這一理念貫穿全課,希望能帶領同學們一起發現源於日常生活的美,擁有「發現美的眼睛」。也正是基於此,她將課程作業主題設置為「浙大印象」,要求同學們先前往浙大各校區拍攝一幅具有美感的照片,將拍攝圖片在電腦上重新繪製成由點、線、面等基本視覺元素構成的黑白稿後,再對黑白稿進行同類色、鄰近色、對比色、互補色等不同類型的配色。
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同學們從身邊最熟悉的事物開始探索美,而一幅幅浙大校園的奇幻景象也由此誕生……
同學們拍攝的照片
屬於我們的浙大記憶
啟真湖畔
倒映著馥鬱的鬱金香
石橋與它的影子對視
陳詩丹
yc
無人的長椅
鋪滿柔軟落葉
晴空之上
掠過一群歸來的飛鳥
潘抒涵
走過長廊
光與影的變換中
你又不期而遇了誰
常悅
費妍
東區的窗是夢的化身
探出一隻長滿綠葉的觸角
搖晃著不說話
徐媛
基圖的旋轉樓梯
像巨大的盛放花朵
有人低吟
請以一支玫瑰紀念我
金爾威
星月高懸於屋簷
照亮藕舫路與美夢
張琳
張鑫
鐘樓敲醒黎明
枝椏和寢室樓
路燈與在建的西區
情人湖與之江禮堂
安中的鐘樓
萬徵
金璐
李晨嘯
都是屬於你的
浙大記憶
似與不似之間
像一場五彩斑斕的奇幻之旅,再熟悉不過的浙大風景,經由同學們的手,抽離具象,變得如此瑰麗多彩。這也是魯老師在課程中十分強調的「抽象」。她指出,在設計創作中,很多時候都需要運用到抽象的圖形,抽象的事物能承載更多的內容,也更能激發和滿足人們的審美感受。「似與不似之間」是進行藝術創作的重要手法,把握事物特徵並加以高度概括提煉和必要的創新,更是鍛鍊創造性思維與藝術設計語言的基本訓練。
廣告專業的同學們就在這種抽象與具象、似與不似的鍛鍊中磨礪了許久,完成「浙大印象」後,課程群裡已發布有66組主題作業,而絕大多數同學都將作業修改過3次及以上,魯曉笑老師在作業陸續上傳的兩周內共提出針對性建議110餘條;經常一不留神,同學們和老師就在群裡「刷起了屏」。
自稱「色彩小白」的「寫實派」趙億喆同學一開始連RGB模式和CMYK模式都無法分清,樹枝畫得「又多又雜」。「幸好有老師和同學們的指導和幫助。抽象出樹枝的形狀,轉換掉螢光色,」她展示著自己以寢室樓為主題的作業,「我才能畫完這張還算不錯的圖。」
同樣有些吃力的張鑫同學則在課餘搜尋了許多優秀作品,不斷揣摩練習,終於完成了一系列「令人滿意」的作品;接觸過繪畫的徐媛同學雖然一開始「覺得平面構成還是比較簡單的」,卻也在一筆一畫一點一線中更新著自己的看法,學習到了「更多更深的知識」。
春學期的課程已近尾聲,從零基礎到呈現出上面的作品,廣告學的同學們都漸漸體味到「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抽象魅力,而魯曉笑老師也坦言「教學相長」,感嘆是每一屆的課堂教學和師生互動給了她許多新的觸動與靈感。
浙大之美常在
希望每一位浙大人,發現美的心靈常在。
特別鳴謝魯曉笑老師及《廣告設計》課程的同學們
圖片來源:陳詩丹、yc、潘抒涵、常悅、費妍、徐媛、金爾威、張琳、萬徵、李晨嘯、金璐、李依莎、吳瓊、張鑫、趙億喆、雷思涵
文字記者:雷思涵
今日編輯:施清瀅 | 芷凌
責任編輯:李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