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太陽系當中一共有八大行星,其中由近到遠,以小行星帶為分界線,前四顆固態小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後四顆氣態巨行星(冰巨星)分別是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由於角動量守恆的遠離,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軌道,基本上都處在同一個平面內(可能存在後來的天體撞擊,發生一定的偏折,但總體來說還是近似在同一平面的)。
八大行星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是不同的,我們的地球是1儒略年,也就是365.25天;而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公轉周期是87.97天左右;至於距離太陽最遠的海王星,公轉周期在60327.62天左右,差不多是165年的時間,才能夠圍繞太陽轉一圈。而行星公轉周期的長短,除了和自身軌道的半徑——也就是和太陽距離的遠近有關,另一方面也要取決於行星的公轉線速度。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的公轉線速度分別是多少:水星47.87km/s;金星35.02km/s;地球29.78km/s;火星24.13km/s;木星13.07km/s;土星9.69km/s;天王星6.81km/s;海王星5.43km/s——從這些數據當中,我們很顯然能夠總結出一個規律,那就是距離太陽越近的行星,公轉的線速度就相對越快,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答案自然是因為,這些行星需要「生存」。我們知道行星圍繞太陽旋轉,太陽對行星產生的引力是充當向心力的。但是如果行星公轉的線速度不夠快的話,就無法擁有足夠大的慣性力,提供和向心力平衡的離心力,就會使行星逐漸向太陽「旋轉」,直至最後被太陽完全吞噬。
所以太陽系當中的八大行星,距離太陽最近公轉的線速度越快,並不是沒有原因的。至於行星自轉的速度,由於各個恆星的尺寸不同,以角速度來評判更加合適一些。而行星自轉的角速度則沒有呈現出什麼明顯的排列,這也和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的天體撞擊有關。當然宇宙所有的天體都是在不斷旋轉的,所謂不存在絕對的靜止,運動是絕對的,也是這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