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的莊重宣言通達世界,到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詳細規劃提挈每一位國民,70年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保障人民健康這一主題貫穿其中。
從團結中西醫共克時艱,到規範中醫師承教育;從赤腳醫生「能中會西」醫鄉鄰,到中醫藥科研批判繼承求實效;從健全中醫藥管理體系,到探索中醫藥國際化之路。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為新中國人民健康史寫下濃墨重彩的篇章。老字號中醫藥企業廣譽遠,見證並參與著這些歷史性變革,更逐步探索出新時代中醫藥創新發展的「良方」。
道地藥材嚴把關、炮製工藝守精當,一代代廣譽遠人傳承著中醫藥的古法匠心。自2003年廣譽遠融入東盛集團以來,傳統老字號品牌開始駛入現代化快車道。搭建涵蓋醫藥研發、生產、營銷在內的完整產業鏈,採用循證醫學論證中藥產品療效,依託智能製造全方位滿足人民健康需求······在堅持中醫理論的基礎上,吸收現代科技發展成果「激活」中醫藥產業現代化發展業態。
近日,在北京前門大江胡同的一座四合院內,東盛集團董事長、廣譽遠掌門人郭家學如約接受了《中國經營報》記者獨家專訪。談起中醫藥智慧與企業經營之道相得益彰時,他眼中光彩閃爍。
問道中醫智慧
《中國經營報》:你辦公室牆上掛的這副書法對聯「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有什麼特殊含義嗎?
郭家學:「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這是現在整個中醫藥行業從業者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存心自有天知,一方面強調做事應恪守行業準則,這是企業的基因。對於中醫藥行業而言,做藥一定要用道地藥材,一定要古法炮製工藝,不能偷工減料。比如,熟地黃要九蒸九曬九炙,這是我們廣譽遠四百多年來一直恪守的價值觀,這已經變成一種企業基因。另外一方面,「天」是指消費者。用心做好藥,雖然消費者不知道其中怎樣千辛萬苦甄選好原料、通過古法炮製工藝來做藥,但藥品有療效了,消費者就能感受到製藥人的用心。中藥產品會口碑相傳。四百多年來,隨著時間推移,數不勝數的中藥房在歷史中灰飛煙滅。為什麼廣譽遠一直傳承至今?就是因為廣譽遠人堅守這種理念,用心做中藥,所以傳承至今。我們這一代人要將這種理念進一步發揚光大。
《中國經營報》:中醫藥學是在幾千年中累積、沉澱、發展起來的醫學體系。對於中醫藥文化,你個人有哪些體會和感悟?
郭家學:中醫藥是一種哲學體系。哲學回答人怎樣看待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醫藥涵蓋了人對生命的認知、出現健康問題時怎樣解決問題等等。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總結,《易經》中的好多思想體系都在《黃帝內經》中得到貫徹,包括中國天人合一、人體陰陽。這些思想都是中國人對生命最樸素的認知,對世界的樸素看法。中國人最核心的思想是中庸,做事不偏不倚。中庸有助於社會和諧,偏激會誘發矛盾。中國人講中庸,這是最樸素的思想。中國人講中庸是一種辯證的、運動的,從一個平衡達到另外一個平衡。這種中庸蘊含了一種創新的思想,如果這個中庸的臨界被打破了,那就要尋求新的平衡、新的中庸,中醫對健康的認知也是這樣。中醫認為,人的大多數疾病是思想偏激、行動偏激導致的。許多長壽智者做事講究不偏不倚,講究中庸,遇上大事平心靜氣,能夠從正反兩方面去思考,不偏不倚地做出決策。在身體健康上亦是如此,中國中醫養生之道,首先要保持心態的平衡,心理要平靜,才能活得健康。中醫藥學凝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和實踐經驗,無不是中國哲學智慧的映射。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我們要做中華醫藥文化堅定的守望者,讓中華文明的「魂魄」世代相傳。
《中國經營報》:中醫藥蘊含的這些哲學智慧,對你經營管理決策有哪些影響?
郭家學:現在每天臨睡前會反思當天說話、做事是否過激,及時記錄反思內省。在不斷的自我反省過程中走向中庸,對於個人走向成熟、公司走向成熟都很有幫助。人在年輕的時候,閱歷、精力都很難達到中庸。比如我個人創業的第一階段,公司發展得很快,一味地想把公司做大。現在來看那時候做的決策,大都是偏激的、激進的。當時如果把決策的正反兩方面都進行考量,可能如今會是另外一番天地了。
遵古不泥古
《中國經營報》:中醫藥人常說「藥材好,藥才好」,怎麼理解道地藥材與中藥療效之間的相關性?廣譽遠在藥材管理方面採取了哪些舉措?
郭家學:一方面是藥材關鍵在「地道」。舉例來說,《晏子春秋》中記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同樣的植物種子在不同的氣候環境下,物理性狀和化學性狀都會發生變化。中藥也是一樣。每味道地藥材根據其性味不同,都有道地產區。比如我們選枸杞,一定要用寧夏、青海或者新疆的枸杞,因為只有這幾個地方的枸杞藥效最好,肉蓯蓉要選用內蒙古的,黃芪要用山西的,黨參要選用甘肅的。現在全國各地都種植黨參,但藥用價值很不一樣。
另一方面是,藥材的土壤重金屬殘留、農藥殘留都要做檢測,檢測達標了才能選用入藥。現在中藥材種植過程中濫用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現象較普遍,導致中藥材品質下降,影響中藥質量和臨床療效,也有損中醫藥的聲譽。
隨著中醫藥市場的發展,市面上一些傳統珍稀藥材,都到了瀕危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雲南建了犀牛養殖基地、穿山甲養殖基地,就是為了保證這些珍稀藥材可以持續發展,通過養殖促進種群不斷擴大。在滿足中藥材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也能有效保護珍稀動植物種群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經營報》:中藥產品的療效是大眾尤為關注的,怎樣看待中藥注射劑有效性、安全性評價等政策對中醫藥產業的影響?
郭家學:對中藥有效性、安全性的研究評估,我認為這是中醫藥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中醫藥學是在幾千年、數以億萬計的臨床驗案中累積、沉澱、發展起來的醫學體系。中醫藥歷史發展中提及藥效,都會說到「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農是長期嘗藥材過程中,不斷用自己身體去試驗總結藥材的療效。近兩百年來,新知識、新技術層出不窮,包括循證醫學的新理念、檢測設備的發展,豐富了中醫藥體系,為中醫藥創新發展提供指導。
中醫藥產品臨床上有效,不能說拿感覺說話,而是要循證醫學的理念來做療效研究,來證明藥品的療效。中醫的體系和西醫的體系有不同之處。比如,西醫把藥品做到分子級,講究單靶點,中醫講究的是多靶點,異症同治。因此,我們應當在堅持中藥理論基礎上,用循證醫學的分析作為一個工具來驗證中藥產品的有效性。
廣譽遠現在做的30多項研究,包括龜齡集治療老年衰弱綜合症的研究、安宮牛黃丸對急性腦梗死昏迷患者的促醒及作用機制研究等等,都是按照國際循證醫學規範進行研究。
《中國經營報》:過去,大家觀念中的中醫培養,多是家族傳承制。新中國成立以來,中醫人才培養體系不斷發生變革。廣譽遠在培養中醫人才方面有哪些可供分享的經驗?
郭家學:我們有個「廣譽遠學者計劃」正在進行,每年召集一些中醫青年學者進行培訓。這個也是受中醫藥歷史發展中的策略啟發,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國家一些機構經常組織中西醫結合的培訓,今天很多大師級中醫,都是那個年代培養出來的。所以我們在做一些調研時,老專家就會提議,能不能把過去培訓班的做法恢復,中醫藥事業不能後繼無人。「廣譽遠學者計劃」是聽取了這些大師的建議後設置的,相當於一個培訓班,持續不斷的請中醫藥大師對青年學者進行傳幫帶的培訓,讓這些中青年專家能出師、能傳承。除此之外,我們在一些中醫大學設立廣譽遠的研究院,在學校將中醫藥生物研發、仿製過程中的技術人才吸收到研究院來,通過博士培訓計劃、項目分配進行特定培養。
創新不離宗
《中國經營報》:2003年,東盛收購了老字號藥廠山西廣譽遠。在東盛集團的中藥產業發展布局中,你如何看待山西廣譽遠的定位?
郭家學:在東盛集團架構下,我們主要是圍繞廣譽遠進行業務拓展,未來更是這樣。過去這幾年,我們投資犀牛養殖、中藥材種植以及其他一些業務,其實都是為廣譽遠賦能的。因為整個中醫藥產業發展到現在面臨一些問題。比如,藥品的質量問題,這導致消費者對中醫藥行業不信任,消費者的信任度在下降。其實從中國傳統中藥發展歷程來看,如果要做好藥,有兩個條件必不可少:一個是道地藥材,一個是炮製工藝。從道地藥材來說,廣譽遠幾百年之所以能夠存在並發展下來,主要就是一直堅持道地藥材,不管時間、政策、社會環境怎麼變,一直堅持用道地藥材去炮製。
《中國經營報》:近年來廣譽遠推進國藥堂、國醫館等精品中藥網絡布局,主要是出於哪些考慮?
郭家學:廣譽遠國藥堂、國醫館其實是中藥文化體驗中心。中醫藥博物館中陳列展示的是廣譽遠歷史文化,而國醫館是中醫診療服務的體驗中心。通過國藥堂、國醫館,讓更多的年輕人、更多基層民眾與中醫中藥有親密交流的平臺,通過交流建立認知、建立信任,進而接受使用中醫中藥。自2016年起,廣譽遠開始布局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一些國際化市場。比如,2018年我們與羅斯福家族在上海合作設立羅斯福·廣譽遠國醫館。通過這些合作渠道,讓外國友人體驗中醫中藥,通過療效來說話,這也是中醫藥走出國門遵循的理念。羅斯福廣譽遠國醫館開業一年多來,先後有幾十個國家政要包括外國駐華大使、駐上海總領館總領事和國際名流來訪交流並就診。在剛過去的兩周,NBA巨星湯普森,湯神抵達上海後指名要到羅斯福廣譽遠訪問、交流和體驗,廣譽遠之旅給他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湯神的訪問也帶動了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化傳播。
《中國經營報》:2013 年廣譽遠開啟戰略轉型,啟動「精品中藥戰略」。「精品」體現在哪些方面?
郭家學:道地藥材、古法炮製工藝、創新理念體系,都是精品中藥的重要的組成部分。精品中藥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說僅針對哪一個產品,它是一種理念,做精品的理念。
一方面,中醫藥產品在治療重大疾病方面有速效,比如,安宮牛黃丸可以治療腦中風、高熱驚厥等急症。中醫不是慢郎中,人們對中醫「慢郎中」的印象,可能是緣於庸醫、劣藥。遇上好郎中,對症下藥,中醫藥可以治急症。
另外一方面,中醫藥產品還在防未病、疾病康復中發揮作用。比如,為消費者推薦中醫倡導的生活方式去養生,消費者從膳食、運動、身心修煉、節氣養生等方面加以調節,以保持健康狀態。養生理念對於健康中國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礎,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中醫藥養生理念與現代預防醫學有互通之處。比如中醫提倡「飯後百步走」,其實這就是預防醫學強調的有氧運動。
廣譽遠現在有100多個中藥品種,包括傳統經典名方藥品、創新品種。我們在向市場推廣,更多是圍繞疾病提供解決方案。比如高血壓的解決方案、癌症術後康復的解決方案等等。廣譽遠不僅僅是一個銷售中藥產品的公司,還是針對不同疾病提供解決方案的服務商。從患者飲食起居、膳食結構、養生等方面給予建議指導。
專注小而精 精而美
《中國經營報》:中藥重傳承,你在很多場合表示廣譽遠的目標是「做一家小而精的千年企業」。在你看來,中醫藥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在哪些方面發力?
郭家學:中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首先是道地藥材的可持續性獲取。沒有好藥材,中藥產品就沒有物質基礎。現在所謂的珍稀貴藥材,大都是因為無節制地開採消耗而變得珍稀。所以,保障中醫藥可持續發展,藥材是物質基礎。珍稀藥用動植物的可持續發展對中醫藥事業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國家層面和產學研各體系都要加大研發和投資力度。
其次是中醫人才培養體系的發展。傳統的中醫人才培養是師徒制,但現在部分中醫培養體系全盤西醫化,這些都是誤區。中醫培養,既要遵循中醫的理念,又要結合西醫的成熟思想體系和方法,而不是簡單的全盤西醫化。中醫人才培養要重視名醫的培養,現在名中醫是非常稀缺的資源。
最後,要結合現在的科學技術去創新發展我們的中藥事業,促進中藥事業升級換代。比如,人工智慧、大數據引起各個行業的變革,在這樣的時代性變革中,中醫怎麼抓住機遇。我們在中醫大數據、中醫機器人領域已經探索了五年。怎樣結合現在的技術去創新發展中藥事業,是保障中藥事業千年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中國經營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進軍「世界500強」曾是很多中國企業追求的目標。在產業變遷中,你經營管理企業的目標有何變化?
郭家學:過去我曾為「世界500強」的夢想折戟沙場,差點連性命也沒了。對這段經歷我無怨無悔,我們奮鬥過,我們努力過,我們曾經也創造過奇蹟,以前東盛集團培養的人才,現在在中國醫藥百強企業中發光發熱。他們還組織成立了「東盛老友會」。互相分享醫藥行業的經驗、研發趨勢。可以說,我們為這個行業培養了人才,對行業的進步、發展做出力所能及的推動,這些人才成為各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對這段經歷總結一句話就是:青春激蕩、無怨無悔。
現在經營管理公司的目標,主要是圍繞中醫中藥的上、中、下遊產業鏈,提升我們中醫、中藥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能力,為更多的疾病提供解決方案,讓更多的老百姓因為使用我們的中醫中藥帶來實在的好處。也可以理解為,我們現在經營企業的目標更多是找到自己深紮根的細分方向,從原料製備、產業創新方面創造條件,推動產業升級換代,永續發展。
記者觀察|薪火相傳中藥人
70年風起雲湧,70年滄桑巨變。站在70年的歷史階梯上,回眸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醫藥發展。無論是防未病、重大疾病治療,還是疾病康復,中醫藥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中醫藥健康需求,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時間是忠實的記錄者。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自上而下為中醫正名,國家領導人多次批示團結中西醫鞏固統一戰線、糾正輕視排斥中醫的錯誤主張,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夯實民眾根基。
20世紀70年代,隨著合作醫療制度在全國範圍內的貫徹實施,田壟上「濟世」的赤腳醫生,是那個時代最顯著的醫者標籤。「千家萬戶留腳印,藥箱伴著泥土香」,成為郭家學年少時的深刻記憶。
「1976年左右,我父親在鄉鎮衛生院當院長,也算是個老中醫。在農村,不通公路、不通電,有時候鄉親們晚上生病了,家屬到衛生院來找父親去看病。半夜去的時候有人接,回來的時候沒人陪,父親就會帶上我。小時候就是跟著父親接觸病人,看著他怎麼治病救人。」郭家學回憶道。父親的言傳身教,讓郭家學對中醫藥人的使命有了最初的認知。
那時候,缺醫少藥成為時代剪影。由此,採制中草藥的群眾運動在全國廣泛開展,「一根針、一把草」治病,「三土上馬」「四自創業」均是那個時代中藥人耳熟能詳地倡言。為適應群眾醫療支付能力有限的現實,赤腳醫生重視民間偏方、單方、驗方的挖掘和使用,提倡採挖野生中草藥或自種中草藥治療疾病。在這一過程中,不僅推動了中草藥知識的普及,還加速了民間土單驗方的整理與出版,直接帶動了中草藥種植與加工,促進了當時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中醫藥普及發展後,規範則成為影響中醫藥進一步繁榮的關卡。為此,我國於1986年成立了國家中醫管理局,改變了長期以來「西醫在朝,中醫在野」的醫療衛生體制管理局面。
中醫藥事業不斷規範化的過程中,一批老字號中醫藥企業穿過歷史甬道,緊跟時代技術革命,為中醫藥事業現代化增添了生動註腳。
據郭家學介紹,廣譽遠龜齡集過去是一個煉丹產物,最後一道工藝煉丹過程複雜,成功率很低。於是,有關部門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教授用優選法篩選了龜齡集最後一道生產工藝,提升了工藝的技術條件,開發了機械化煉丹爐,此後龜齡集提煉的成功率達到百分之百。
在引入機械化設備擴大生產規模的同時,中醫藥產品療效的安全穩定更成為老字號中藥企業面臨的新世紀挑戰。
無論是建立中藥材種植基地從源頭把關,還是中藥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跟蹤監測,以及開展中藥產品適應症臨床研究,在郭家學看來,這是中藥人的使命,亦是中藥人的幸運。「我們這一代人,要考慮怎樣將中醫藥傳承下去,而不是像世界上其他民族醫學那樣沉寂下去、走向消亡,這是我們的使命。幸運地是,我們有那麼多技術設備、理論方法來促進中醫藥創新發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在中醫藥事業發展藍圖中,一代代中醫藥人薪火相傳,為新時代中醫藥事業發展續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