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農嘗百草到東漢華佗發明麻沸散施行外科手術;從中醫針灸療法到張仲景建立中醫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從宋代民間流傳人痘接種法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橫空出世。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數千年與疾病作鬥爭中形成的醫學科學,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文明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醫藥文化不僅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更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在新時代,傳承與復興中醫藥文化具有重要且特殊的意義。2020年5月22日,「中醫中藥中華行 傳承精華 守正創新——探訪479年「中藥炮製活化石」廣譽遠國藥」活動在山西隆重舉行。來自全國6個省市、9家媒體的10位記者採訪團,在4位資深的行業專家伴同下,用兩天時間,從全國奔赴山西省太原市和晉中市太谷縣,探訪廣譽遠近500年中醫藥不斷續宮庭藥非遺文化史。廣譽遠張斌董事長、梁鵬副總裁、廣譽遠中藥非遺傳承人柳惠武總工等同志陪同講解。
傳承:抓住中醫藥文化的根 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
傳承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核心,傳承離不開名師與名學。在山西名醫門九章看來,中醫藥的傳承不僅要注重醫德、醫理和醫術,更要向下一輩傳承志向、言行和文化。要通過以老帶新的模式,堅定中醫藥學的文化自信。
廣譽遠素有「中藥炮製活化石」的美譽,而這一切的背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廣譽遠人的智慧和勤勞。自明嘉靖年間創始以來,廣譽遠的製作技藝就通過師徒相授的方式代代傳承,老藥工們在傳授手藝的同時,也傳遞了耐心、專注、堅持的精神,這種「口傳心授」的師承體系是現代大工業的組織制度與操作流程無法承載的。
廣譽遠手工搓丸製作技藝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定坤丹製作技藝的傳承人,柳惠武十四歲開始跟隨身為「廣譽遠終身藥師」柳子俊學藝,繼承了姜炭、醋膏、熟地等傳統中醫藥的古法炮製工藝。他詳細地為媒體們介紹了廣譽遠特有的古法炮製工藝。如姜炭的炮製,需將乾薑放進特製的砂鍋內,蓋上蓋子,用鐵絲捆綁牢固。然後在鍋外均勻抹上一層泥與空氣隔絕,被泥包裹後的砂鍋宛如一個個密不透風的「恐龍蛋」。隨後,再將這些「恐龍蛋」放在火爐上烤制一晝夜。在晝夜更替的烤制過程中對火候的把握極為關鍵,太過則功效難求,沒有藥用價值;不及則性味反失,無法起到溫經止血、溫脾止瀉的作用。只有憑藉著老藥工們積累多年的經驗,才能控制好火候,最終達到炭而存性的最佳狀態。
此外,廣譽遠還建立了山西廣譽遠中醫藥研究院、上海名中醫俱樂部等學術基地,旨在傳承名醫學術經驗,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其中,山西廣譽遠中醫藥研究院由國醫大師及其弟子掛帥,形成合力,藉助現代科技手段,對經典名方、名老中醫驗方進行深度挖掘,擔負起中醫藥優秀文化傳承、經典名方驗方的研究開發、中醫藥傳統技藝培訓與繼續教育的歷史責任。
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在人民健康中的獨特作用
每逢中華民族遇到大病急難,中醫藥一定知勢而為、逆勢而上、應勢而行,運用『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思維創造出應對新難病種的辦法。2020年初的疫情,中醫藥再一次走上抗疫「主戰場」,為自己正名。
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在臨床使用中率先推出了應對此次疫情的「肺炎1號方」,臨床實踐證明,通過藥物扶正後,抑制了患者肺部的炎症,而且還對調解腸道菌群平衡起到了一定作用。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將艾灸等手段引入臨床治療,效果顯著;由於中醫藥全程參與治療和及早介入,甘肅省治癒率達到87%……一個個具體真實的臨床治癒數據,凸顯了傳統的中醫藥在疫情中的重要作用,展現了傳統中醫藥的顯著療效,極大地增強了人們戰勝疫情的信心。
作為擁有近500年歷史的中藥老字號,在疫情爆發後,廣譽遠在第一時間組織人員、車輛捐贈物資馳援一線。1月23日,通過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首次向湖北省捐贈了價值300萬元藥品。由於受疫情影響物流不能及時送達,又加緊組織工廠增設武漢直通車親自護送,經過15個小時、1000多公裡,終於順利將醫藥物資送達武漢防疫一線。此後,又分別對山西省紅十字會、山西省晉中市政府、山西省太谷縣政府和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貴州省紅十字會、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進行捐贈。截至目前,廣譽遠捐贈藥品的累計價值已達800萬餘元。
姜炭的傳統炮製工藝
守正:大力推動中藥質量提升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廣譽遠作為一家具有近500年歷史且無斷代傳承的老字號企業,始終堅持用「匠心精神」傳承著中藥精華,嚴選道地藥材。以產品龜齡集為例,處方中的28味名貴珍稀藥材的選擇上必須是上等成色的道地藥材:比如人參優選七年生紅參;鹿茸優選五年以上梅花鹿二槓三叉的茸尖;海馬優選體長20釐米以上的極品;蜻蜓優選健康、整翅、長短一致的碧偉蜓,去頭足雙翅後方可入藥,與雀腦同為中醫方劑中唯一為龜齡集獨有的兩種藥材。為從源頭嚴格把控中藥質量,廣譽遠已在全國建立起了自己的十一大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種養殖基地,包括吉林的人參種植基地,浙江建德的西紅花種植基地,山西黨參基地,寧夏青海的枸杞基地等。此外,傳承古法炮製工藝也是廣譽遠的核心競爭力。自創立以來,廣譽遠始終秉承著古訓,將每一粒藥都做到極致,質量過硬如磐石。漫漫歷史長河中,廣譽遠從科學技術的應用、藥品形態、供應鏈等方面不斷革新,保持著持久的發展動力。廣譽遠龜齡集、定坤丹、安宮牛黃丸等三項傳統製作技藝已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龜齡集、定坤丹現為國家級保密處方,在行業和消費者中均有口皆碑。
為了進一步弘揚中醫藥文化,廣譽遠還精心打造了「國醫館+國藥堂+博物館」的三位一體的「廣譽遠模式」,融精品中藥、中醫藥文化、中醫診療為一體,讓中外遊客可以全方位了解延綿至今的中醫藥文化,零距離見證博大精深的中醫藥炮製工藝。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廣譽遠中醫藥文化體驗館在全國各地開花,規模數量不斷擴張,目前廣譽遠已在平遙、三亞、太谷、西安、上海、北京等全國多個城市成立了近30家國醫館、7家中醫藥博物館。
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科研創新、開放發展
眾多媒體在古老的廣譽遠真實地體驗到了中醫藥文化的「活態」傳承,無不為這種最原初、地道的技藝所折服,無不為細節之處所蘊含的中醫藥理論精髓所震撼,也無不為產品背後所包含的「濟生拔萃,志在活人」的文化思想所感動。
從習總書記強調「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到今天提出「要重視中醫藥事業的高質量發展」,這是新時代中醫藥事業從「春生」來到「夏長」。「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廣譽遠也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助力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助推「健康中國」。
[責任編輯:楊凡、林月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