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說的這個景點位於西澳大利亞州海登城附近,有人說它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蹟,現在這個景點也是西澳洲的旅遊名片,它高15米,長百米,就像是海上的巨浪突然凝固被石化一樣。
波浪巖是澳大利亞的一種巨大巖層,它的形成時間很漫長,大概在25億年前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波浪巖並不是單一的景點,這是一片巖石的風化區,在旁邊還有河馬巖,駱駝巖等。波浪巖這種地質形成,據科學家考證,大概是在27億年以前,這裡的地質都還在地下,當時滲入地下的水將這側面平直的巖石底部侵蝕掉了。
之前這個景點一直被埋在沙漠裡,後來1963年的時候,一個攝影師無意中來到這裡,並且拍到了一張景區的照片,並且這個攝影師的這張照片,在美國紐約的國際攝影比賽中獲獎,再加上後來這張照片成了《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兩次曝光之後,讓這個地方名聲大振,大量的攝影師來到這裡取景攝影。
Tip:想要捕捉波浪巖各種顏色的線條,秘訣就是時間上選擇在午後。因為午後這段時間是線條顏色最鮮明的時候,拍攝效果最好。
在波浪巖的附近還有一座美麗的巖石,叫做馬口,它是一座空心巖,外形有點像是河馬的嘴巴。向北幾公裡的地方,還有一組奇形怪狀的巖石,被稱為駝峰巖。
其實這個景區所處的地方,在19世紀80-90年代是重要的淘金地點,後來因為黃金的匱乏,很多人就又離開了,不過現在這裡的一些金礦依然可以開採出黃金。
交通:從西澳洲的首府珀斯往東南方向自駕,大概自駕5個小時左右(340公裡),到了海頓,也就到波浪巖景點了。
可能是因為地理位置的不同,這片區域有很多的地質奇觀,例如在這附近有很多波浪巖石頭,這些石頭經過風雨侵蝕,已經變得非常光滑,這些石頭大小各異,既有巨大的礫石,也有小鵝卵石,當地人稱這裡為礫石荒漠。這些石頭的顏色也有些與眾不同,它們不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黑灰色,而是呈現紅色、紫紅色、鮮紅色、棕紅色等,而且它們能夠反射太陽光,遠遠看去波光粼粼的。
其實在這片不同地質的區域下面是一片面積超大的花崗巖,它的面積有55萬平方公裡,甚至比法國的面積還要大,而這些花崗巖露出地表之後,白天溫度高,讓巖石表面溫度升高,高溫慢慢的往巖石內部傳遞,到了晚上氣溫迅速降低,巖石表面溫度降低,但是巖石內部的溫度還依然是白天的溫度,這種熱膨脹的作用,讓巖石表面脫落,再加上風力吹蝕的作用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而波浪巖表面的線條是由於含有碳和氫的雨水衝刷時,帶走了表面的化學物質,同時加上化學反應的作用,讓波浪巖表面形成了黑色,灰色,紅色,咖啡色,土黃色等條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