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2020.12.7-2020.12.13
▶ CCR:奧希替尼治療難治性EGFR-T790M陽性的NSCLC腦轉移患者生物標記物-APOLLO研究
▶ JAMA Oncology:新輔助放化療後完全緩解的直腸癌患者隨訪方案
▶ JAMA Oncology:納武利優單抗聯合伊匹木單抗治療經過索拉非尼治療的晚期肝細胞癌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 JAMA:低劑量高頻率卡培他濱對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無病生存率的影響:SYSUCC-001隨機臨床試驗
▶ JCO:整合21基因復發評分和臨床病理特徵的工具的開發和驗證,可對早期乳腺癌的化療療效進行個體化預後和預測
▶ JCO:首創新靶向VEGF和HGF的DARPin藥物
▶ JCO:美氟芬和地塞米松對於已接受過治療又復發的或難治的多發性骨髓瘤的療效評估
▶ JTO:MET異常非小細胞肺癌的基因異質性及其對免疫治療預後的影響
▶ JTO: 一個能預測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療療效的基因突變特徵
▶ The Lancet:抗程序性細胞死亡1治療可預測晚期肝細胞癌的過度進展MP0250首次應用實體腫瘤的臨床試驗結果
▶ The Lancet Oncology:口服帕比司他聯合靜脈硼替佐米和口服地塞米松治療復發或復發且難治的多發性骨髓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項開放標籤,隨機的2期研究(PANORAMA 3)
▶ NEJM: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奧拉帕利治療的生存期
▶ Lung Cancer:DNA甲基化圖譜分析肝癌分子標誌物
▶ Cell : 肥胖會通過影響腫瘤微環境代謝抑制其抗腫瘤免疫力
CCR:奧希替尼治療難治性EGFR-T790M陽性的NSCLC腦轉移患者生物標記物-APOLLO研究
領域:NSCLC 靶向治療生物標記物
題目:Biomarkers of Osimertinib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EGFR-T790M–positiv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etastases: The APOLLO Study
小結:
1)目的:動態生物標記物監測可能會提示奧希替尼治療EGFR-T790M陽性腦轉移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路徑。這項研究是為了檢測奧希替尼治療真實世界中EGFR-T790M陽性腦轉移NSCLC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同時開發潛在的治療響應的循環生物標記物。
2)方法:APOLLO是一項從2017年1月開始到2019年4月結束的前瞻性、單臂、開放標籤的臨床試驗。該試驗納入之前接受過一種EGFR 絡氨酸激酶抑制劑(TKI)的EGFR-T790M陽性腦轉移NSCLC患者。所有入組患者每天口服一次80mg奧希替尼直到疾病進展或出現不可耐受毒性。主要終點為總體無進展生存期(PFSo),次要終點為客觀響應率(ORR)和不良事件(AEs)。探索性生物標記物分析包括收集和腦脊液進行二代測序和藥物滲透分析。
3)結果: 從2017年1月到9月,入組38名患者。8.2個中位隨訪期後,38名患者中,23名(60.5%)出現疾病進展或死亡。中位PFSo為8.4個月。總體ORR為39.4%。12名患者出現多於1個3-4級不良事件。奧西替尼腦脊液中的中位滲透率為31.7%。相對於第六周檢測到EGFR突變的患者,沒檢測EGFR突變的患者具有更長的PFSo(未達到 vs 4.5個月)。
4)結論: 奧西替尼治療EGFR-T790M陽性腦轉移NSCLC患者具有強大的療效。動態監測血漿EGFR狀態足以預測臨床響應,減少重複腦脊液活檢的需求。
原文連結:
https://clin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26/23/6168
JAMA Oncology:新輔助放化療後完全緩解的直腸癌患者隨訪方案
領域:Rectal cancer
題目:Condition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 of clinical complete responders managed by watch and wait after 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for rectal cancer in the International Watch & Wait Database: a retrospective, international, multicentre registry study
小結:
1)背景:對於新輔助放化療後臨床完全緩解的直腸癌患者,觀察和等待是一種新穎的治療策略。這些患者的監測通常比較密集,因為25%的患者中會發生局部再生腫瘤(Local regrowth,LR)(具有挽救的可能性),10%的患者發生遠處轉移(Distant metastases,DM)。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患者應隨訪多長時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使用國際觀察和等待資料庫(international Watch & Wait Database, IWWD)進行了條件生存模型(conditional survival modeling,CSM),該資料庫包含大量新輔助化療後臨床完全緩解的患者登記信息,這些患者採用觀察和等待(Watch-and-Wait)策略進行管理。
2)方法:本研究使用IWWD的數據集進行了一項回顧性,多中心註冊研究,其中包括來自15個國家的47個診所的數據。入組直腸癌的患者(≥18歲),新輔助化療後臨床上完全緩解,隨後採用觀察和等待策略進行治療,數據收集時間1991年11月25日至2015年12月31日。沒有達到臨床完全緩解或接受過外科手術的人被剔除。每個參與中心可自行定義臨床完全緩解的標準和具體的監測策略。我們使用CSM模型來估計患者新輔助化療臨床完全緩解後2年內LRF(Local regrowth Free)的可能性,或1,3,5年內發生DMF(Distant Metastases Free)的可能性。主要終點是3年條件局部無瘤生存率(Conditional local regrowth-free survival)和5年條件無遠處轉移生存率(Conditional 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
3)發現:IWWD中確定了793例臨床完全緩解的患者,其通過觀察和等待策略進行管理。中位隨訪時間為55·2個月(IQR 36·0–75·6)。如果患者持續1年的臨床完全緩解LRF可能性為88·1%(95%CI 85·8-90·9),持續3年LRF為97·3 %(95·2–98·6),持續5年LRF為98·6%(97·6–100·0)。臨床完全緩解1年內無遠處轉移的患者,2年DMF為93·8%(92·3–95·9),3年DMF為97·8% (96·6–99·3),而5年DMF為96·6%(94·0–98·9)。
4)結論:上述結果表明,新輔助化療完全緩解的直腸癌患者,前3年通過觀察和等待策略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主動監測次數。
原文連結: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0)30557-X/fulltext
JAMA Oncology:納武利優單抗聯合伊匹木單抗治療經過索拉非尼治療的晚期肝細胞癌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領域:肝細胞癌
題目:Efficacy and Safety of Nivolumab Plus Ipilimuma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eviously Treated With Sorafenib
小結:
1)目的:大多數肝細胞癌患者確診時通常是晚期,不適合治癒性治療。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治療方案。與納武利優單抗單藥相比,納武利優單抗聯合伊匹木單抗可能改善臨床結果。該研究旨在評估納武利優單抗聯合伊匹木單抗治療經索拉非尼治療的晚期肝細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方法:CheckMate040是一項多中心、開放標籤、多族群、I/II期臨床試驗。2016年1月4日至9月26日,亞洲、歐洲、北美的10個國家或地區的31個中心,共招募了148例患者,入組標準為經過索拉非尼治療的晚期肝細胞癌患者(有或者沒有HBV/HCV感染均可)。這些患者被隨機、按1:1:1比例、雙盲的納入三個治療組:A組納武利優單抗1mg/kg+伊匹木單抗3mg/kg每三周(4劑),伴隨納武利優單抗240mg每兩周;B組納武利優單抗3mg/kg+伊匹木單抗1mg/kg每三周(4劑),伴隨納武利優單抗240mg每兩周;C組納武利優單抗3mg/kg每兩周+伊匹木單抗1mg/kg每六周。
3)結果:148例患者中,120例為男性(81%),中位年齡60歲。截止2019年1月數據分析時,中位隨訪時間為30.7個月。A、B、C組研究者評估的ORR分別為32%、27%、29%。中位DOR分別沒達到(8.3-33.7+)、15.2個月(4.2-29.9+)、21.7個月(2.8-32.7+)。任何治療相關的不良分別為:A組46/49(94%)、B組35/49(71%)、C組38/48(79%)。A組有一例治療相關的死亡,5級肺炎。
4)結論:在這項隨機試驗中,納武利優單抗聯合伊匹木單抗有可控的安全性、有前景的客觀響應率和持續的客觀響應。基於這項研究結果,FDA加速批准了A治療方案(納武利優單抗1mg/kg+伊匹木單抗3mg/kg每三周(4劑),伴隨每兩周納武利優單抗240mg)。
原文連結: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oncology/fullarticle/2771012
JAMA:低劑量高頻率卡培他濱對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無病生存率的影響:SYSUCC-001隨機臨床試驗
藥物:卡培他濱
題目:Effect of Capecitabine Maintenance Therapy Using Lower Dosage and Higher Frequency vs Observation on Disease-Free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Who Had Received Standard Treatment The SYSUCC-001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小結:
1)目的:在所有乳腺癌亞型中,三陰性乳腺癌在標準治療後復發率較高,預後較差。需要採取有效的策略來降低復發和死亡的風險。本研究評價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標準輔助化療後,低劑量卡培他濱維持治療的療效和不良反應。
2)方法:2010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國13個學術中心和臨床點進行隨機臨床試驗,最終隨訪日期為2020年4月30日。443例患者為早期三陰性乳腺癌,並完成了標準的輔助化療。符合條件的患者隨機1:1接受卡培他濱(222例),劑量為650 mg/m2,每日兩次口服,持續1年。剩餘221患者作為對照,在完成標準輔助化療後進行觀察。
3)結果:卡培他濱組的5年無病生存率約為82.8%,對照組約為73.0%。卡培他濱最常見的不良事件是手足症候群(45.2%),其中7.7%的患者甚至經歷了三級不良反應。
4)結論:在接受標準輔助治療的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患者中,低劑量卡培他濱維持治療1年可顯著提高5年無病生存率。
原文連結:
doi:10.1001/jama.2020.23370
JCO:整合21基因復發評分和臨床病理特徵的工具的開發和驗證,可對早期乳腺癌的化療療效進行個體化預後和預測
領域:療效及復發預測
題目: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Tool Integrating the 21-Gene Recurrence Score and Clinical-Pathological Features to Individualize Prognosis and Prediction of Chemotherapy Benefit in Early Breast Cancer
小結:
1)目的:21基因復發評分(RS)可預測遠處復發(DR)並預測早期乳腺癌的化療獲益,而臨床病理因素僅可預後。基因組和臨床特徵的整合提供了指導更精確地輔助化療使用的潛力。
2)方法:研究開發了一種新的工具(RSClin),該工具使用了針對患者的薈萃分析,將RS與腫瘤分級,腫瘤大小和年齡相結合,包括10,004名激素受體陽性,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陰性和淋巴結轉移的女性。陰性乳腺癌,僅在B-14(n 5 577)和TAILORx(n 5 4,854)試驗中接受內分泌治療,或在TAILORx(n 5 4,573)中接受化療。使用隨機TAILORx和B-20試驗的個體化相對化療效果,計算出患者特定的絕對化療獲益估算值。通過比較RSClin估計的風險和在Clalit註冊表中的1,098名婦女中觀察到的風險,進行了風險估計的外部驗證。
3)結果:與單獨使用RS或臨床病理因素相比,RSClin為DR提供了更多的預後信息。在外部驗證中,RSClin風險評估在Clalit註冊表中對DR風險進行了預後,並且該評估風險與觀察到的10年風險非常接近。一名55歲中度腫瘤為1.5釐米的女性中,使用RSClin進行的絕對化療獲益估計範圍為0%至15%,RS範圍為11至50。
4)結論:RSClin工具整合了臨床病理和基因組風險,可指導淋巴結陰性乳腺癌的輔助化療,並且比單獨的臨床病理或基因組數據提供更多的個性化信息。
原文連結:
https://ascopubs.org/doi/pdf/10.1200/JCO.20.03007
JCO:首創新靶向VEGF和HGF的DARPin藥物 MP0250首次應用實體腫瘤的臨床試驗結果
領域/藥物:腫瘤藥物 DARPin藥物
題目:First-in-Human Phase I Study of MP0250, a First-in-Class DARPin Drug Candidate Targeting VEGF and HGF,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小結:
1)研究目的:本試驗(I期)是MP0250的首次人體臨床研究,MP0250是一種DARPin候選藥物,可特異性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肝細胞生長因子(HGF),以破壞腫瘤微環境。
2)研究方法:本研究是一項多中心、開放性、重複劑量的I期研究,以評估MP0250在45例晚期實體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藥代動力學。在劑量遞增隊列中,24位受試者接受5個劑量水平(0.5-12mg/kg)的MP0250治療,3小時靜脈輸液,每2周一次。最大耐受劑量(MTD)確認後,在劑量確認組中21位受試者給予1小時的MP0250輸液(n = 13,8mg /kg,每2周1次,n = 8,12mg /kg,每3周1次)。
3)結果:在劑量遞增隊列中,每2周接受12 mg/kg MP0250治療的受試者出現劑量限制毒性。因此,MTD為8 mg/kg / 2周或12 mg/kg / 3周。最常見的不良事件(AEs)是高血壓(69%)、蛋白尿(51%)和腹瀉和噁心(均為36%);低白蛋白血症佔24%。大多數AEs與VEGF和HGF通路的抑制一致。所有受試者在整個給藥期間暴露是劑量成正比的,半衰期約為2周。觀察到單藥抗腫瘤活性的跡象:1例未確認的部分緩解,持續時間為23周,24例患者病情穩定,最長持續時間為72周,中位持續時間為18周。
4)結論:MP0250是首創的DARPin候選藥物,耐受性和藥代動力學特性適宜,可進一步評估其與其他抗癌藥物聯合使用的效果。
原文連結:
https://ascopubs.org/doi/10.1200/JCO.20.00596
JCO:美氟芬和地塞米松對於已接受過治療又復發的或難治的多發性骨髓瘤的療效評估
領域/藥物:美氟芬,地塞米松
題目:Melflufen and Dexamethasone in Heavily Pretreated Relapsed and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小結:
1)目的:美氟芬(Melphalan)是靶向氨基肽酶的肽-藥物偶聯物,可將烷基化試劑快速地有選擇性地釋放到腫瘤細胞中。HORIZON II期臨床試驗評估了美氟芬和地塞米松治療復發性和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RRMM)的療效。
2)方法:對pomalidomide或抗CD38單克隆抗體治療無效的難治性RRMM患者,在每28天一周期的第1天靜脈注射美氟芬40mg,並且每周口服攝入40mg地塞米松(75歲以上患者為20mg)。主要終點是總體緩解率。次要終點包括反應持續時間,無進展生存期,總體生存期和安全性。初步分析已經完成,並正在進行長期隨訪。
3)結果:共納入和治療157例患者(中位年齡為65歲;中位療程為五個療程),其中有119例患者(76%)患有三級難治性疾病,55例患者(35%)患有髓外疾病,92例患者(59%)對以前的烷化劑治療無效。在所有接受治療的人群中,總體緩解率為29%,在三級難治性人群中為26%。在所有接受治療的人群中,中位隨訪時間為5.5個月,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4.2個月,在中位隨訪時間為14個月時,中位總體生存期為11.6個月。96%的患者出現≥3級的不良反應事件,最常見的是中性粒細胞減少症(79%),血小板減少症(76%)和貧血(43%)。肺炎(10%)是最常見的3/4級不良事件。四名患者同時發生血小板減少和出血(均為3/4級,但可完全逆轉)。97例患者(62%)有胃腸道不適,主要為1/2級。
4)結論:美氟芬和地塞米松對經過治療又復發的或難治的多發性骨髓瘤顯示出有意義的臨床療效,且安全性可控。
原文連結:
https://ascopubs.org/doi/10.1200/JCO.20.02259?url_ver=Z39.88-2003&rfr_id=ori:rid:crossref.org&rfr_dat=cr_pub%20%200pubmed
JTO:MET異常非小細胞肺癌的基因異質性及其對免疫治療預後的影響
領域:NSCLC
題目:Genetic Heterogeneity of MET-aberran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its Impact on the Outcome of Immunotherapy
小結:
1) 目的:目前關於非靶向療法治療MET異常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預後的可靠數據有限,特別是考慮到MET擴增腫瘤的異質性。
2) 方案:使用NGS、螢光原位雜交(FISH)和免疫組織化學(IHC)分析了來自337位UICC分期為IIIB/IV期且具有MET變異的NSCLC患者的腫瘤樣本。重點評估MET變異類型、共突變、PD-L1表達和總生存期(OS)。
3) 結果:METamp腫瘤(n = 278)顯示出較高的共突變頻率(超過所有擴增水平的80%),而59例METex14腫瘤患者中有57.6%的患者沒有額外的其他突變。在METamp腫瘤中,隨著基因拷貝數(GCN)的增加,TP53失活突變的頻率增加(GCN<4:58.2%,GCN≥10:76.5%),而KRAS突變的頻率降低(GCN<4:43.2%),GCN≥10:11.8%)。METamp腫瘤中GCN≥10佔10.1%,其OS(4.0個月,95%CI:1.9-6.0)顯著低於GCN<10的腫瘤(12.0個月,95%CI:9.4-14.6)。在MET擴增的NSCLC患者中,經ICI治療的OS顯著優於化療,分別為19.0個月(95% CI:15.8-22.2)和8.0個月(95% CI:5.8-10.2;p
4) 結論:METex14、METamp GCN≥10和METamp GCN<10代表不同的MET失調NSCLC亞組,它們具有不同的分子和臨床特徵。與METamp患者相比,METex14患者似乎沒有從免疫療法中獲益,尤其是與預後較差的METamp GCN≥10亞組相比。
原文連結:
https://www.jto.org/article/S1556-0864(20)31091-1/pdf
JTO: 一個能預測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療療效的基因突變特徵
領域:非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療效預測
題目:A Gene Mutation Signature Predicting Immunotherapy Benefit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小結:
1)識別可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B)治療中受益的患者是臨床治療的關鍵。最近,美國FDA批准了高腫瘤突變負荷(TMB-H或TMB≥10)作為pembrolizumab治療實體瘤的生物標誌物。本研究基於以下假設:基因組合突變特徵可能比TMB-H能更好地預測非小細胞肺癌(NSCLC)對ICB治療的療效。
2)使用最近公布的350名NSCLC患者隊列的數據,匯總了可以預測ICB治療療效的候選基因組合。評估了候選基因中不同突變特徵對ICB功效的影響,與FDA公布的TMB-H方法進行了比較。然後在接受ICB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獨立隊列中檢查了基於基因組合突變特徵的預測能力。
3)發現了一個由52個候選基因組成的突變特徵與ICB的治療獲益顯著相關。具體而言,有兩個或多個突變基因的患者和52個基因都沒有突變患者的總生存期(OS)的中位數是36個月和8個月。此外,與沒有突變但TMB-H(≥10)的患者相比,具有基因組合突變特徵但TMB
4)結論:在預測NSCLC患者ICB治療的臨床獲益方面,在52個候選基因中組成的基因組合突變特徵的效果優於TMB-H。
原文連結:
https://www.jto.org/article/S1556-0864(20)31096-0/pdf
The Lancet:抗程序性細胞死亡1治療可預測晚期肝細胞癌的過度進展
領域: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題目:Predicting hyperprogressive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reated with anti-programmed cell death 1 therapy
小結:
1)對於晚期且無法切除的肝細胞癌(HCC)患者,索拉非尼標準療法的生存獲益有限。程序性細胞死亡1(PD-1)抑制劑是新興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最近已被證明對HCC患者有效。然而,一些患者沒有從PD-1治療中受益,而是呈現出一種新的快速進展的模式,即超進展(HPD)。本研究發現三個臨床變量與HPD相關:血紅蛋白水平,門靜脈腫瘤血栓和Child-Pugh評分。
2)該分析總共包括69名接受PD-1抑制劑治療的患者。其中,52例單獨使用PD-1抑制劑治療,17例使用PD-1抑制劑加其他療法治療(其中4例使用PD-1抑制劑加局部治療,5例使用PD-1抑制劑加全身治療,8例使用PD-1抑制劑加全身治療)。RECIST 1·1和irRECIST用於評估69例患者。根據RECIST 1·1,6例(8·7%)患者達到PR,ORR為8·7%;26例(37·7%)患者達到了SD;第一次放射學評估中有37例(53·6%)的PD,DCR為46·4%。根據irRECIST,有7例(10·1%)患者達到PR,ORR為10·1%;30例(43·5%)患者達到了SD;第一次放射學評估中有31例(44·9%)的PD,DCR為53·6%。OS的中位時間為7·9(1·3〜28·8)個月。
3)研究確定了10例HPD患者,HPD的發生率為14·49%。研究統計了HPD患者進展的原因,包括目標病變的大小增加(n=9),新的肝內病變(n=5),新的肝外病變(n=5),新的PVTT(n=1) ,以及新的不可測量的病變(n=3)。進展的主要原因是靶病變的大小增加,第二個原因是新的肝內/肝內病變。此外,研究還發現,所有HPD患者在進行免疫治療之前都有新的肝內/肝內病變的進展,但TGR
4)經過生存分析,研究還發現HPD患者的總生存期(OS)比非HPD患者要短。然而,有和沒有HPD的PD(進行性疾病)患者之間的OS沒有顯著差異。
原文連結: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clinm/article/PIIS2589-5370(20)30417-X/fulltext
The Lancet Oncology:口服帕比司他聯合靜脈硼替佐米和口服地塞米松治療復發或復發且難治的多發性骨髓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項開放標籤,隨機的2期研究(PANORAMA 3)
領域/藥物:多發性骨髓瘤,帕比司他,硼替佐米,地塞米松
題目:Efficacy and safety of oral panobinostat plus subcutaneous bortezomib and oral dexamethasone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lapsed and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PANORAMA 3): an open-label, randomised, phase 2 study
小結:
1)目的:PANORAMA 3評估了帕比司他、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三藥聯合治療的三種不同給藥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並評估按年齡分組(≤75歲 vs >75歲),降低硼替佐米給藥頻率對治療的影響。
2)方法:選擇的患者患有復發的或復發且難治的多發性骨髓瘤,並曾接受過一到四線的治療。248名患者隨機分配(1:1:1)為三組,分別接受不同給藥頻率和不同劑量的帕比司他治療:82例患者每次口服帕比司他20 mg,每周給藥3次;83例患者每次口服帕比司他20 mg,每周給藥2次;83例患者每次口服帕比司他10mg,每周給藥3次。三個治療組的患者都採用相同的靜脈注射硼替佐米和口服地塞米松的治療方案:75歲以上的患者每周一次靜脈注射硼替佐米;75歲以下的患者在第1-4個周期中(21天為一個周期,治療14天,暫停7天),每周兩次皮下注射硼替佐米,從第5個周期開始直至疾病進展,每周注射一次硼替佐米。
3)結果:研究的主要終點是至多8個治療周期後的客觀緩解率。所有治療組的中位隨訪時間為14.7個月。每周三次、每次20 mg 帕比司他的治療組在八個治療周期後的客觀緩解率為62.2%(50.8%–72.7%),中位隨訪時間為15.4個月;每周兩次、每次20mg帕比司他的治療組客觀緩解率為65.1%(53.8%–75.2%),中位隨訪時間為14.3個月;每周三次、每次10mg帕比司他的治療組客觀緩解率為50.6%(39.4%-61.8%),中位隨訪時間為13.7個月。在每周三次、每次20 mg 帕比司他的治療組中,75歲以下的患者和75歲以上的患者客觀緩解率相似(62.5% VS 60.0%);而在另外兩組中,75歲以下的患者的客觀緩解率更高。
原文連結: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0)30680-X/fulltext
NEJM: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奧拉帕利治療的生存期
領域/藥物:奧拉帕利、前列腺癌
題目:Survival with Olaparib in 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小結:
1)背景:研究者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經證明,與恩扎盧胺或阿比特龍相比,奧拉帕利可顯著改善既往新型內分泌治療進展且BRCA1/2或ATM突變轉移性去勢抵抗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放射學無進展生存期(rPFS),但是該研究的最終OS結果還未報導。
2)方法:在一項開放標籤的3期試驗中,我們以2:1的比例隨機分配患者接受olaparib(256例患者)或選擇恩扎盧胺或阿比特龍加潑尼松作為對照療法(131例患者)。隊列A包括245例BRCA1,BRCA2或ATM至少攜帶一種突變的患者,隊列B包括142位患者,隊列B的患者存在 BARD1、BRIP1、CDK12、CHEK1、CHEK2、FANCL、PALB2、PPP2R2A、RAD51B、RAD51C、RAD51D、RAD54L 12種突變。在基於放射學疾病進展時,患者可交叉至奧拉帕利組治療。主要終點為隊列A的rPFS,預設的關鍵次要終點為隊列A的OS。
3)結果:隊列A中,奧拉帕利組的最終中位OS明顯長於恩扎盧胺或阿比特龍組,兩組的中位OS分別為19.1個月和14.7個月(HR=0.69,95% CI 0.5-0.97,P=0.02)。在隊列B中,奧拉帕利組和對照組的最終中位OS分別為14.1和11.5個月。隊列A和B的總人群OS也有改善趨勢,奧拉帕利組和對照組的中位OS分別為17.3個月和14個月,總人群對照組中有86例(66%)患者交叉至奧拉帕利組治療,隊列A對照組中有56例(67%)患者交叉至奧拉帕利組治療。校正交叉因素後,隊列A的OS HR為0.42(95% CI,0.19-0.91),隊列B的OS HR為0.83(95% CI,0.11-5.98),總人群的OS HR為0.55(95% CI,0.29-1.06)。
4)結論:具有轉移性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攜帶至少一種突變(BRCA1、BRCA2或ATM)且在之前的新型內分泌治療中出現病情進展的這類男性患者,最初接受奧拉帕利治的患者相比較對照組的總生存期顯著延長。
原文連結: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22485?query=nejmyxqy
Lung Cancer:DNA甲基化圖譜分析肝癌分子標誌物
領域:分子標誌物
題目:DNA methylation profiling of human hepatocarcinogenesis
小結:
1)研究涵蓋了來自248名患者的390個組織標本(包括HCC、肝硬化、非典型性增生和正常肝臟組織樣本),使用Illumina Infinium HumanMethylation 450晶片陣列進行全基因組甲基化分析,檢測涵蓋96%的已知CpG島。
2)結果表明,HCC組織與正常組織的甲基化水平差異最大。肝硬化、非典型性增生和HCC組織與正常組織相比,甲基化水平逐漸增高。表明根據顯著的甲基化水平逐步變化,可以將正常肝臟與病變組織區分開來。每種組織(正常,肝硬化,非典型性增生和HCC)兩兩之間的差異甲基化分析顯示,肝硬化和HCC之間的差異甲基化區域(DMR)數量最多,其次是正常樣本與HCC樣本。
3)研究鑑定了30個潛在的表觀遺傳標誌基因,並將這些基因啟動子處甲基化與基因表達進行關聯,發現TSPYL5、KCNA3、LDHB和SPINT2基因在甲基化水平和表達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聯。這些基因參與TP53,cAMP,絲氨酸蛋白酶和NADH調控。這4個基因的甲基化水平異常在兩個外部數據集中也得到了驗證。
4)研究人員評估了癌旁肝硬化組織是否存在不同的分子亞類。研究納入了130名來自鄰近非腫瘤組織的DNA甲基化患者樣本(94%的肝硬化組織樣本)。研究利用Kmeans聚類分析將患者分成M1和M2兩類,分別包含55名和75名患者。通過分析兩組患者的生存率數據,發現M2類患者的總生存期較短(平均生存期,51.9個月vs 60.1個月),說明癌旁肝硬化組織中的DNA甲基化水平具有預測預後的潛力。與M2類相比,M1類的膽固醇相關通路基因甲基化水平降低,免疫和炎症途徑相關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升高。
原文連結:
https://aasld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hep.31659
Cell : 肥胖會通過影響腫瘤微環境代謝抑制其抗腫瘤免疫力
領域:腫瘤免疫微環境 代謝組
題目:Obesity Shapes Metabolism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to Suppress Anti-Tumor Immunity
小結:
1)該研究描繪了在肥胖狀況下的腫瘤免疫狀態下的單細胞代謝圖譜。發現肥胖會誘導腫瘤細胞與T細胞發生脂質代謝戰。肥胖狀態下,腫瘤細胞會促進脂質代謝及其微環境改變。抑制腫瘤的脂質代謝可以提高其抗腫瘤的免疫力。
2)肥胖是主要的癌症危險因素,但尚不清楚個體代謝的差異如何改變腫瘤微環境(TME)並影響抗腫瘤的免疫力。這個研究中證明高脂飲食(HFD)誘導的肥胖會損害小鼠TME中的CD8 + T細胞功能,從而加速腫瘤的生長。該研究生成了TME中細胞代謝單細胞解析圖譜,並詳細介紹了其如何隨著飲食引起的肥胖變化而發生變化。研究發現肥胖情況下腫瘤和CD8 + T細胞表現出不同的代謝適應特徵。腫瘤細胞可因為HFD而增加脂肪攝取,而腫瘤浸潤CD8 + T細胞則不會。這些差異導致HFD腫瘤中的脂肪酸分配改變,損害CD8 + T細胞的浸潤和功能。在肥胖小鼠中,抑制腫瘤細胞的代謝重編程可提高其抗腫瘤的免疫力。該項目通過對人腫瘤的分析揭示了CD8 + T細胞標誌物的類似轉錄變化,表明可以利用對代謝的幹預改善癌症免疫療法的療效。
原文連結: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1526-9
撰稿:華大腫瘤醫學團隊
編輯:華大腫瘤市場部
說癌論道
每周1分鐘
快速把握腫瘤新鮮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