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捕捉到,人在說話時產生飛沫的畫面

2020-11-05 原理




肆虐全球近一年的COVID-19的其中一種傳播方式,就是通過說話時噴出的飛沫進行傳播,但在口中產生飛沫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最近,一項新的研究首次展示了在日常說話時,口腔內的液滴是如何產生的。


10月2日,法國蒙彼利埃大學Manouk Abkarian和普林斯頓大學的Howard Stone將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了《流體物理評論》上。在這項研究中,他們利用高速成像技術,首次直觀地捕捉到了人們在說話時產生飛沫,並將這些飛沫噴向空氣中的畫面



今年4月,Abkarian和Stone撰寫了一份提案,他們從流體力學角度分析了說話在無症狀傳播中所扮演的角色。無症狀傳播指的是病毒由那些不咳嗽、不打噴嚏、沒有明顯感染症狀,但與他人保持了正常交流的人進行傳播的情況。


為了進行實驗,他們得到普林斯頓大學的許可,進入學校的實驗室進行這項緊急的研究工作。他們在嚴格地遵守了「安全社交距離」的情況下進行了研究。大部分實驗是在Abkarian自己身上進行的。


研究人員用雷射照射唾液滴,從左邊發出的雷射被擴展成一個從左到右的「薄片」,大約有一米高。研究人員站在雷射平面的前面或旁邊,說話或呼吸時所產生的液滴會穿雷射平面,產生可被記錄的閃光。| 圖片來源:Manouk Abkarian / princeton.edu


在實驗中,Abkarian在一個充滿了霧氣的房間裡,他對著一張「雷射平面」說話,發出各種不同的音節。雷射平面是一個由雷射構成的又平又薄的平面。任何離開Abkarian嘴巴的顆粒,都可以在穿過這個雷射平面時,在光的散射效應下被顯現出來。


接著,他用高速攝像機捕捉到了這種散射,從而可以對每一個音節所產生的液滴過程進行記錄。這臺高速攝像機被聚焦並放大在說話者的嘴部,它能在強光照下以每秒5000幀的解析度攝像記錄細節。



這種毫秒級的逐幀畫面清楚地顯示了,當我們張嘴準備說話時,最先會在嘴唇間隙上產生一層薄薄的潤滑的唾液膜;當嘴唇分開時,這層液體會在垂直方向被拉成一層薄膜;僅在一毫秒之內,這層薄膜就會變得不穩定,它會擴展成一毫米的寬度,然後分裂成許多細絲。這些細絲很薄,很快就延伸到幾釐米長,最後變成液滴,以飛沫的形式被氣流帶出說話者的嘴巴。


在這個過程中,唾液的一種被稱為「黏彈性」的特性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當來自肺部的向外氣流經過嘴唇時,這些細絲會因此得到拉伸。然後在表面張力的作用下,被拉伸的細絲分裂成一系列極小的液滴,飄散在空中。整個過程發生所持續的時間非常短。


在發出「p」和「t」這類需要將嘴唇碰在一起才能發出的爆破音時,這些液滴可以最有效地產生。另外,「t」和「d」這類需要舌頭碰觸上牙的音節,也會以較大速度產生大量液滴,因為在發出這兩個音節時,在嘴唇之間或舌頭和上顎之間的狹窄且充滿唾液的空間裡會產生一股空氣。相比之下,如m一類主要通過鼻子輸送空氣的音節(比如「媽媽」),產生的飛沫就很少。元音音節所產生的飛沫也非常少。



在這項研究之前,人們曾普遍假設液滴的形成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產生自肺部深處的薄膜破裂,另一種是氣流將液滴從上氣道(包括咽喉和口腔)的被唾液包裹的表面剪切下來。現在,除了Stone和Abkarian清楚記錄的機制之外,我們還尚無法判斷其他那些機制是否也在發揮著作用。


在分析了唾液的物理特性及其與嘴唇之間的相互作用後。研究人員認為,佩戴口罩是一種有效阻擋一部分飛沫排出的手段;另外,使用潤唇膏這一簡單措施,能破壞嘴唇上細絲的形成,可將說話時的飛沫產生量降低至1/4。


值得一提的是,Stone和Abkarian認為,那些說話時會產生很多唾沫的人,並不一定就是COVID-19或其他唾液傳播疾病的超級傳播者。這是因為,任何飛沫的傳染性都可能取決於它所含的病毒數量,而一個能產生大量飛沫的COVID-19感染者,並不意味著其唾液或呼吸道中的病毒含量就很高。


他們推測,COVID-19的超級傳播者可能是一些唾液具有較強黏彈性的人,這能夠優化說話時所產生的飛沫量。此外,他們還進一步地在思考,病毒是否也會引發了唾液產生流變性改變,從而增強病毒的傳播。能夠更好、更深層地了解這些微小液滴的形成和傳播,對當前的COVID-19疫情,以及未來疫情爆發的預防,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研究人員希望,待當地的疫情趨於穩定時,他們可以邀請更多的人來參與這項研究,以證實他們所記錄的液滴產生機制是人類語言的一個普遍特徵。他們還感興趣與研究語言之間的差異,因為在不同語言的發音中,不同音節所出現的頻率也有所不同。比如在有的語言具有更多爆破音,這可能會比說那些有著更多元音的語言的人產生更多液滴。


研究人員認為,想要從各個層面了解COVID-19究竟是如何傳播的,還有大量的研究需要進行。他們希望這項研究對於抗擊目前仍在肆虐的流行病能起到一定幫助作用。


參考來源:

https://www.princeton.edu/news/2020/10/12/how-exactly-do-we-spread-droplets-we-talk-engineers-found-out

https://physics.aps.org/articles/v13/157


封面圖來源:PublicDomainPictures / Pixabay

相關焦點

  • 人類首次捕捉到恆星爆炸畫面
    人類首次捕捉到恆星爆炸畫面
  • 史上首次!人類拍到恆星誕生震撼畫面(圖)
    恆星誕生時的假想畫面。(日本國立天文臺)海外網6月14日電 日本國立天文臺的研究團隊於昨(13)日發表觀測結果,研究團隊利用世界上最大的阿塔卡馬電波望遠鏡觀察到了這個震撼的景象,這也是人類第一次捕捉到這個畫面,此畫面成為解開巨大恆星誕生之謎的線索。研究團隊利用電波望遠鏡捕捉的恆星畫面,這是人類史上首次親眼所見恆星誕生過程。
  • 首次發現!NASA的宇宙飛船捕捉到木星高空令人難以置信的畫面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朱諾」號宇宙飛船剛剛在木星大氣層的高空捕捉到了類似閃電的彩色脈衝的圖像。這些現象包括水母形的「精靈」和被稱為「精靈」的發光圓盤,在雷暴期間也會出現在地球大氣層的高空。它們在1989年首次被記錄在案
  • 研究表明:四人桌會接觸最多呼吸道飛沫的是這裡
    在一張四人桌上,四人桌不同位置會接觸多少呼吸道飛沫呢?日本科學家發現在一張四人桌上,一個人說話時對角線的人接觸到的飛沫是講者對面人的四分之一。日本研究:四人桌不同位置會接觸多少呼吸道飛沫?研究人員模擬四個人坐在一張桌子上,其中一個人說話一分鐘,對其他三個人全身可能接觸到的飛沫進行計算。結果發現,如果將說話者對面的人接觸到的飛沫量定為1,那麼坐在旁邊的人(說話時會轉頭)身上的飛沫量就是5,坐在他對角上的人身上的飛沫量僅為1/4。
  • 日本專家:吃飯時唱歌產生的飛沫量是平時的14倍
    人民網東京10月19日電 據《朝日新聞》報導,日本豐橋技術科學大學的流體力學教授飯田明由15日發表了有關唱歌時飛沫產生量的實驗結果,在吃飯時,大聲唱歌產生的飛沫量是平常說話的14倍。他表示:「研究證實,特別是邊吃飯邊唱卡拉OK的情況下,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將會升高。」在實驗中,相關人員通過使用遇水就會發生顏色變化的水敏紙調查了6名學生飛沫含量的平均值。
  • 「朱諾號」捕捉到木星衛星「火山噴發」畫面(組圖)
    2019年1月6日訊,一組太空科學家在木星衛星木衛一第17次飛越木星時捕捉到了火山羽狀物的新圖像。12月21日冬至期間,朱諾號的四個相機捕捉到了木星衛星伊俄(Io)圖像。伊俄是太陽系中火山最多的天體。「朱諾號」任務的首席研究員、西南研究院空間科學與工程部副主任斯科特博爾頓(Scott Bolton)說:我們知道,通過多光譜觀測木衛一極地區域,我們正在開闢新局面,但沒人料到我們會如此幸運,能看到活躍的火山煙羽從衛星表面噴發出來。(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朱諾號」捕捉到木星衛星「火山噴發」畫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朱諾號」捕捉到木星衛星「火山噴發」畫面。
  • 日本最新研究表明:室內溼度60%飛沫傳播少
    人在邊咳嗽邊說話時,從嘴裡濺出的飛沫模擬實驗顯示,如果室內空氣乾燥,飛沫會快速變幹,以致氣溶膠增加,並且溼度越低,漂浮的氣溶膠越多。例如,辦公室內兩個人以1.8米的間隔面對面坐著,一個人咳嗽,當溼度為30%時,近6%的飛沫會飛濺到對面的人身上;但溼度在60%時,濺過去的飛沫為2%左右。模擬實驗還發現,鄰座聊天飛濺的飛沫是面對面說話的5倍。冬天室內使用取暖設備時,空氣更容易乾燥。
  • 美國科學家捕捉到太陽噴火畫面 引網友熱議(圖)
    NASA捕捉到的太陽噴發畫面  NASA捕捉到強烈日冕物質拋射 科學家們被「驚豔」與太陽耀斑有關 不會對地球產生影響太陽「噴火」現多年來最美身影  據英國媒體今晨報導,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太陽動力學天文臺於當地時間16日傍晚5時45分,捕捉到了一組極為壯觀美麗的太陽圖片,照片中的太陽看起來正在向外噴出「花冠狀的火焰」。
  • 新研究證實戴口罩可有效阻擋病毒通過飛沫傳播
    一項近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新研究展示了戴口罩可有效阻擋病毒通過飛沫傳播的影像證據,其中無呼吸閥的N95口罩防護效果最佳。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雷射影像分析發現,阻擋飛沫效果最佳的口罩是一線醫務人員常用的無呼吸閥N95口罩。此外,外科口罩和聚丙烯醫用防護口罩也顯示出很好效果。手工製作的棉口罩也可有效阻擋日常說話產生的飛沫噴出,但頭巾和圍脖並不能很好地阻擋飛沫。
  • 一項新研究證實戴口罩可有效阻擋病毒通過飛沫傳播
    一項近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新研究展示了戴口罩可有效阻擋病毒通過飛沫傳播的影像證據,其中無呼吸閥的N95口罩防護效果最佳。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雷射影像分析發現,阻擋飛沫效果最佳的口罩是一線醫務人員常用的無呼吸閥N95口罩。此外,外科口罩和聚丙烯醫用防護口罩也顯示出很好效果。手工製作的棉口罩也可有效阻擋日常說話產生的飛沫噴出,但頭巾和圍脖並不能很好地阻擋飛沫。
  • 科學家首次捕捉到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教授詹黎課題組在超快雷射領域獲得重要進展,首次在超快雷射器中產生並觀察到亞諧波析出呼吸孤子。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光孤子是一種傳輸過程中波形不發生改變的波包,是色散和非線性共同作用的結果。
  • 美攝影師用無人機捕捉到鯨魚嬉戲交配畫面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7日報導,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新港灘市的太平洋海域上,無人機拍攝到了3頭鯨魚交配嬉戲的畫面,令人稱奇。這一罕見的畫面是正在附近船上的攝影師馬克•吉拉爾多(Mark Girardeau)利用無人機捕捉到的。他說:「在它們交配的時候拍攝有點詭異,但是我覺得要把這一幕記錄下來。
  • 史上首次!科學家在野生環境捕獲到稀有海洋動物遷移的視頻畫面
    在全球各地暖水海域的海灘上,當潮水褪去時,總會在沙灘上留下各種各樣的貝殼,其中有一種小巧別致帶螺旋結構的,會特別容易被人發現並撿起來,那就是卷殼烏賊(Spirula spirula,也稱旋殼烏賊或羊角烏賊
  • NASA「好奇號」捕捉到火星「塵魔」漩渦,畫面令人驚嘆……
    NASA「好奇號」捕捉到火星「塵魔」漩渦,畫面令人驚嘆……現在是火星上的夏天,蓋爾隕石坑的表面正在升溫——這種升溫從初春一直持續到火星的仲夏。當表面溫度足夠高時,就會產生對流,進而形成漩渦,這些漩渦由快速的風圍繞著低壓核心旋轉——與地球上的情況類似。蓋爾隕石坑正在經歷它的「多風季節」,激起了由地面上揚起灰塵的強風形成的漩渦,這正好被「好奇號」捕捉到了。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說話聲大的人更易傳播新冠肺炎
    據馬來西亞新聞網站5月19日報導,近日有科學研究表明,那些說話大聲的人,會更容易傳播新冠肺炎病毒。眾所周知,新冠肺炎病毒是通過飛沫傳播的,因此為了阻絕病毒的傳播,我們普遍提倡在公共場合要戴口罩,更好是戴眼罩,讓飛沫附著在口罩表面,不至於進入眼睛、口腔或是鼻腔,附著在黏膜組織上接觸人體,同時也儘量不要用手接觸面部,所以洗手的重要性也被頻繁強調。
  • 攝影師用無人機捕捉到遊泳者與鯊魚「共舞」畫面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網】;據英國《太陽報》11月23日報導,來自邁阿密的攝影師Jason McIntosh在用無人機拍攝海洋生物時,意外捕捉到一名遊泳者與錘頭鯊「共舞」的畫面。視頻顯示,一名男子正在海水中放鬆浮遊,此時,一條10英尺長的錘頭鯊正在他下方潛行,但這名男子並沒有意識到水下潛伏的危險。攝影師Jason說:「我當時正用無人機拍攝海洋中的野生動物,突然看到一條鯊魚圍著遊泳的男子轉,我眼睛一亮但是沒辦法提醒他,他好像完全沒有注意到鯊魚的存在,甚至有一段時間還對著鏡頭豎起了大拇指。
  • 日本超級計算機模擬飛沫擴散:相鄰而坐比相對而坐安全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利用超級計算機「富嶽」模擬了因嚏噴、咳嗽和說話等產生的飛沫如何擴散,結果顯示,為防止感染新冠病毒,避免乘坐擁擠的電車和面對面說話非常重要。
  • 研究發現飛沫最遠可傳6米,是美疾控推薦社交距離的3倍多
    有多少飛沫會變成氣溶膠顆粒?在新冠預防措施方面,這些問題的答案將為政策制定者和公眾提供急需的指引。為此,有研究團隊專門研究了環境的溫度、溼度及空氣流通速度,會對飛沫傳播產生怎樣的影響。9月10日,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的期刊《Nano Letter》刊登了他們的研究結果:在溼冷條件下,飛沫最遠可傳播6米。
  • 「朱諾號」宇宙飛船捕捉到了木星上令人難以置信的閃電畫面
    英國《每日鏡報》報導,美國宇航局的「朱諾」號宇宙飛船拍攝到了木星黑暗面閃電的難以置信的畫面。雖然之前的任務表明,木星上的閃電出現在可見雲層下方28至40英裡處的風暴中,但新拍攝的畫面表明情況並非如此。美國宇航局的「朱諾號」探測器捕捉到了木星上閃電的精彩畫面(圖片:美國宇航局)研究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矮行星是一個「
  • 今日科技話題:蝗災、新型衛星太陽翼、氫氣預警技術、光電探測器量子效率、新免疫療法、飛沫傳播
    ▲中國數字科技館日前從鄭州大學獲悉,該校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金陽帶領課題組研究發現,利用氫氣探測技術可以快速檢測鋰離子電池石墨負極表面微量鋰枝晶析出,當電池儲能系統探測到氫氣產生時會立即切斷充電電源然而,由於現有商業化鋰離子電池使用易燃有機溶劑作為電解液的主要成分,以及鋰離子電池固有的放熱特性,其在過充或快充的情況下會產生鋰枝晶,有可能刺穿隔膜,從而引發熱失控等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