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雁濱)一座城市的魅力,往往與他的文化密不可分,就像花兒與蜜蜂。沒有芬芳便無處尋覓!
01文化遺蹟:
大約50年前,當姚雪垠先生筆下的長篇小說《李自成》問世時,一時風靡全國,作為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這是姚老的最後一部著作;也是姚老輾轉三十年的心血!很多人不解,姚老為什麼對來自於陝西的李闖王有著如此深的感情呢?有人猜測與姚老的個人經歷有關(姚老舊社會有被土匪掠走的經歷),有人猜測與姚老的心路歷程有關,但我想可能更多的是源於姚老生在南陽的緣故!
李自成與南陽
李自成與南陽的瓜葛,源於「九洗南陽」的這一歷史事件!很多年以後,人們回看這段歷史,都對這一事件有著深深的不解。偌大的南陽怎就讓闖王如此的憤恨,竟「九洗南陽」?當翻開記載,從中才能看到那個曾經「輝煌」的南陽城!那個兵家必爭之地!
02已成廢墟的鐵鞭印
當翻開歷史,一系列的詞彙讓我們對這個古老的城市有了更深地了解,「全國人口最多的城市、水運發達、商賈雲集」,造就了南陽獨特的歷史地位,其次,南陽是當時河南地區唯一能夠多次組織大規模官兵與闖王對抗的州府。在前四次的戰爭中,闖王皆鎩羽而歸,甚至在第五次攻佔時,還被冷箭擊中了肩膀!憤怒的闖王、憤憤不平地用鐵鞭揮舞在城牆上,留下鞭印,這一幕卻被當時的顧嘉蘅(知府)當作功績,修繕宣揚:一則為了表示戰績,二則為了給起義軍製造壓力,希望他們知難而退,三則為了提醒軍士們加強守衛!而自此南陽城的遺蹟便由此產生!——鐵鞭印
到了清朝鹹豐年間,清朝為了防患太平軍(史書上多記載為捻軍),特意加固南陽城牆,特意在上面重新修繕了鐵鞭印,並請來能工巧匠在城牆之上,篆刻了:「控制秦觀」四個大字!結果清朝軍隊在南陽大破太平軍,受到朝廷的嘉獎,此為後話!
甚至在幾十年前,老南陽人對這個鐵鞭印還有著格外深刻的印象!但終因戰火與擴建,這道文化的印跡,終被埋沒在廢墟中,成為了一個記載,鮮有人問的境遇,讓他正在慢慢地與這座城市隔離……
03無人注意的「望仙臺」
望仙樓也叫「萬人坑」;歷經闖王李自成九次洗劫的南陽城,幾乎成為了一個空城。有一個數字:明朝中期的南陽人口240餘萬(全國人口最多的城市),到了清初時,人口僅剩不到4萬人,這也是後來「山西洪洞大槐樹大遷移」來歷的原因!
到了清朝初年,新到南陽上任的張總兵,看到屍骨遍野的南陽城,大為驚詫,便讓玄妙觀幾位道長把數萬屍體搬運到玄妙觀西南側的一個大坑裡埋葬,掩埋後,又在上面修建了一個望仙臺;希望可以通過道長們的香火誦經,讓亡者安息、超度,其次也想通過用亭臺壓制怨氣(古人信奉鬼神,亭、臺、塔都是壓制邪氣的方法)!並特意在望仙臺的側面修寫碑文「張將軍收枯骨碑」(有心的讀者可以去看看),以此表述功績和望仙臺的由來!如今她靜靜的凝立在南陽公園的西北側,老南陽人的習慣卻是叫他「萬人坑」,或許是為了表達對那段歷史的記憶,也或許是對戰火悲慘的感懷……如今雖也修繕,但越來越多的人不知道他的來歷,越來越多人開始選擇性地忘記!或許是因為我們借用了華麗來修繕,卻獨獨缺了文化的意義!
04文化苦旅
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推崇名人,懷念聖人;把厚重的歷史放在「帝鄉」、「五聖」身上,我們把書頁從厚變薄,我們把故事編寫得越來越有模樣!最大的府衙有了,卻放逐在商業街之上;五聖的名頭有了,卻把遺蹟慢慢遺忘;美麗的白河溼地公園也有了,但除了二月河先生的題字、還有那個單調的李白石像,僅剩的卻只有花和仿古建築!
很多時間,我不停地追問自己,我們文化的屬性呢?我們的厚重感哪去了?那個曾經碼頭林立、商賈絡繹不絕的繁華感哪去了?那個「昔在南陽城,唯餐獨山蕨」的文化特產哪去了?那個「控制秦觀」的城牆又哪去了?那個「南陽八景」又上哪去了?
想想,便放棄了!恨不得不去談文化,甚至連「諸葛先生」的爭議都寥寥說起。上了百年的爭論,可時至今日,還在用古人的話去推翻、再去印證!如果文化的屬性被牢記了,如果南陽文化的符號被灌輸了,南陽何止一個諸葛智聖?
於是,我狠狠地提醒自己:還記得端午節的恥辱嗎?你不重視,別人便會不假思索地要剽竊去!
【獨家觀點 禁止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