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散同位素效應 II:β 值

2021-01-20 高維度穩定同位素
來源:【高維度穩定同位素】公眾號(ID:HDStableIsotope)

上一篇我們簡單地介紹了擴散同位素效應。基於經典氣體動理論的氣相中分子擴散,擴散係數之比Dr可以用來表達其同位素效應。然而,我們知道在地球化學領域中涉及擴散同位素效應的體系還有很多不是氣相體系,而是像水溶液、矽酸鹽熔體,以及礦物和巖石這樣的凝聚相體系。理論上,在這些凝聚相中的擴散同位素效應可以用一個β值來描述。注意,這裡的β值並不是描述質量分餾定律或理論計算平衡分餾係數的那個β值。擴散同位素效應在固相體系中的研究比液相體系中更早,理論也更完整。今天我們先講液相體系中的β值。

在講β值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氣相中的擴散同位素效應。經典氣體動理論預測:理想氣體中兩個氣相物種的擴散係數(D)之比,等於它們分子質量(M)之比倒數的平方根,(D2/D1)=(M1/M2)1/2。這個公式只適用於:壓力非常低,分子間碰撞概率低,分子間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計的理想氣體狀態(惰性氣體最合適)。而對於非理想氣體,則需要考慮分子間碰撞的影響,使用擴散分子和周圍氣體的約化質量(µ=MMG/(M+MG),MG為周圍氣體的質量)來計算:(D2/D1)=(µ1/μ2)1/2。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公式仍未考慮分子間的作用力。也就是說,它假設分子間的碰撞都像鋼球碰撞一樣,動能是守恆的。

液相中的擴散要比氣相中更加複雜,這是因為在熔體和水溶液中的物種和它附近的物種有著不可忽略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說,我們非得要考慮分子間的作用力了。這同時也使得我們很難去判斷真正的擴散物種。那麼要如何考慮液相中的擴散同位素效應呢?早期研究中,研究人員大多直接假設熔體和水溶液中的擴散同位素效應可以用擴散離子的同位素的質量(m)來表示,即(D2/D1)=(m1/m2)1/2。顯然這種假設可能會大大高估擴散的同位素分餾。那麼能否使用(D2/D1)=(µ1/μ2)1/2這個公式來描述呢?以水溶液中Ca和Mg為例,如果我們根據實驗或模擬獲得的D2/D1值去反算出液相中擴散物種的質量,我們會發現:Ca擴散時,會以一個Ca離子+25個水分子的分子簇形式進行擴散;Mg擴散時,會以一個Mg離子+900個水分子的分子簇形式進行擴散(Bourg and Sposito, 2007)。如果說Ca的情況還可以想像,那麼Mg的情況顯然是不太可能的。因此,(D2/D1)=(m1/m2)1/2和(D2/D1)=(µ1/μ2)1/2都不能準確描述液相中的擴散同位素效應。

1999年,Frank Richter等人第一次對熔體中離子的擴散同位素效應做了實驗研究(Richter et al., 1999)。當時,已有兩個分子動力學模擬的結果表明:熔體中擴散同位素效應若以(D2/D1)=(m1/m2)β來表示,那麼Mg,Si,O對應的β值都比0.5小很多(Tsuchiyama et al., 1994; Zhou, 1997)。Richter等(1999)首次通過擴散實驗證明了(D2/D1)=(m1/m2)β這一關係在熔體中的可靠性,並發現:Ge和Ca對應的β值也都比0.5小很多。目前,(D2/D1)=(m1/m2)β這一經驗性的關係也在針對各種其他離子以及稀有氣體在熔體和水溶液中的擴散實驗以及分子動力學模擬中被廣泛使用(see a review by Watkins et al., 2017)。針對一些小分子和有機分子在水溶液中的擴散同位素效應研究,人們一般也採用了這樣的β表達法,只不過m被M替代(e.g. Wanner & Hunkeler, 2019)。

β值可以直觀地描述擴散同位素效應。但有小夥伴可能會有疑問:這個β值的物理意義是什麼?β值是通過實驗或分子動力學模擬的結果擬合得到的,在擬合時假設了擴散係數和同位素質量有一個指數關係。那麼,為什麼液相中離子的擴散係數和同位素質量有這麼一個指數關係呢?很可惜,當前並沒有理論來支持這個指數關係。這個β值還只是個經驗值,它包含了除了質量以外的所有影響擴散係數的因素。

看來,Dr和β都是宏觀的概念。下一篇我們將會探索一下擴散的微觀本質。


原創:羅海洋

出品:高維度穩定同位素

編輯:何雨暘

監製:鮑惠銘


繼續閱讀:


References:

[1] Bourg I. C. and Sposito G. (2007)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of kinetic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the diffusion of ionic species in liquid water. Geochim Cosmochim Ac 71, 5583-5589.

[2] Richter, F.M., Liang, Y., Davis, A.M., 1999. Isotope fractionation by diffusion in molten oxides. Geochim Cosmochim Ac 63, 2853-2861.

[3] Tsuchiyama, A., Kawamura, K., Nakao, T., Uyeda, C., 1994. Isotopic effects on diffusion in MgO melts simulated by the molecular-dynamic (MD) method and implications for isotopic mass fractionation in magmatic systems. Geochim Cosmochim Ac 58, 3013-3021.

[4] Wanner, P. and Hunkeler, D., 2019. Molecular dynamic simulations of carbon and chlorine isotopologue fractionation of chlorohydrocarbons during diffusion in liquid water. Environ. Sci. Technol. Lett. 2019, 6, 681-685.

[5] Watkins, J.M., DePaolo, D.J., Watson, E.B., 2017. Kinetic Fractionation of Non-Traditional Stable Isotopes by Diffusion and Crystal Growth Reactions. Non-Traditional Stable Isotopes 82, 85-125.

[6] Zhou, Y., 1997. Thermodynamic and dynamic properties of multicomponent liquids: A study b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Ph.D. thesis, Univ. Chicago.

本文來源於【高維度穩定同位素】公眾號(HDStableIsotope)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本公眾號由鮑惠銘及其研究小組管理並發布。我們期待聽到關注者的評論,尤其是批評。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平臺規則要求,我們的帳號無留言功能。讀者可通過向公眾號發送信息與我們交流。轉載授權、合作、投稿事宜,請聯繫hdisotope@aliyun.com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氨氣分子擴散存在同位素分餾效應
    結果顯示,這3種被動採樣器得到的氨同位素組成具有一致性,但它們都顯著低於擴散管主動採樣系統(DELTA,參比標準),且差異穩定在15.4±3.5‰(圖2)。這一差異雖然超出了預期,卻意外地刻畫了氨氣同位素分子擴散引起的氮同位素分餾效應。
  • 次級動力學同位素效應—有機反應機理15
    將表3的相應頻率帶入式2,可求出kH/kD的值為1.41。按式2估算的kH/kD值是a次級動力學同位素效應的理論最大值。因為在實際反應中,過渡態出現在活潑中間體正碳離子之前,不可能完全轉變成sp2雜化,kH/kD的實驗值一般小於1.41,在1.15~1.25之間。
  • 同位素效應
    來源:【高維度穩定同位素】公眾號(ID:HDStableIsotope)想要學習同位素應該從哪本書開始看起?
  • 為什麼自然界巖漿系統未發現溫度梯度導致的鎂同位素分餾
    因為自然界巖漿溫度基本低於液相線,溫度梯度會導致兩端結晶,進而熔體部分產生濃度梯度,而在濃度梯度下的物質擴散又會驅動輕重同位素發生動力學分餾;此外,熔體部分自身發生的Soret效應(溫度梯度中純熔體相發生的物質不均一現象)也無法達到穩定狀態,將產生擴散導致的同位素動力學分餾。    以上兩種分餾過程都對Richter效應產生影響。
  • 動力學同位素效應—有機反應機理系列13
    ,或者通過動力學同位素效應推測過渡態結構進而確定反應機理類型等。由於同位素的存在而造成反應速率上的差別,叫做動力學同位素效應( Kinetic Isotope Effect,KIE),數值上等於較輕同位素參加反應的速率常數與較重同位素參加反應的速率常數的比值。如果以氘取代反應物分子中的氫,設同位素取代前反應的速率常數為kH,同位素取代後反應的速率常數為kD,則稱kH/kD為氫動力學同位素效應,同理k12C/k13C為碳動力學同位素效應。
  • 頁巖氣運移過程中碳同位素分餾:機理、表徵及其意義
    同位素分餾法作為地球化學最重要的基礎研究工具之一,為解決上述關鍵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途徑。 在頁巖氣開採和現場解析過程中,甲烷碳同位素值(δ13C1)隨開採/解析時間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同位素分餾現象。近年來,這一現象逐漸受到關注和重視,但不同學者對導致這種分餾效應的成因及其機理仍存在很大爭議。
  • 效應:Diffusion(擴散)
    效應:Diffusion(擴散)圖1 [1]來源:
  • 熔體-橄欖巖反應導致地幔Zn同位素組成的不均一:義大利阿爾卑斯IVZ橄欖巖的證據
    清楚掌握地幔過程中Zn同位素的分餾行為和分餾機制是利用Zn同位素解決地幔問題的前提條件。前人通過對橄欖巖包體的Zn同位素研究,獲得兩種截然相反的結論:(1)部分熔融(高達50%)不會導致橄欖巖Zn同位素組成的變化(≤0.06‰δ66Zn);(2)部分熔融(>30%)能夠導致橄欖巖顯著的Zn同位素組成的變化(~0.16‰δ66Zn)。
  • 合肥研究院等在氫的表面擴散的核量子效應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勇和日本東北大學教授Kawazoe合作,基於第一性原理計算對氫原子在beta-PtO2(001)面的吸附和擴散以及核量子效應作了系統的研究。氫在固體材料表面的吸附和擴散,在一些基本的物理和化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氫氧燃料電池的電極反應、碳氫化合物的合成與分解、儲氫過程以及金屬與合金的氫脆過程。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對氫在金屬尤其是過渡金屬表面的吸附和擴散過程作了大量的研究。
  • 果殼中的動力學同位素效應(Kinetic Isotope Effect in a Nutshell)
    KIE分類(1)一級動力學同位素效應(primary kinetic isotope effects,PKIE):一級動力學同位素效應是指與同位素相連的化學鍵發生了斷裂,且為整個反應的決速步,一級動力學同位素效應kH/kD
  • GCA:攀枝花層狀巖體中鈦鐵礦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及對層狀侵入體...
    結果表明部分橄欖石和單斜輝石的Mg-Fe同位素變化範圍超過高溫巖漿過程平衡同位素分餾值,很可能是由動力學過程造成的。鈦鐵礦則具有明顯大的Mg-Fe同位素分餾,並表現為非線性的負相關關係(圖1)。這很可能是Mg-Fe互交換的結果,而並非熱擴散效應或大尺度巖漿分離結晶的結果。
  • JGR:火星地下滷水活動——來自火星磷灰石H和Cl同位素組成的證據
    結果表明部分橄欖石和單斜輝石的Mg-Fe同位素變化範圍超過高溫巖漿過程平衡同位素分餾值,很可能是由動力學過程造成的。鈦鐵礦則具有明顯大的Mg-Fe同位素分餾,並表現為非線性的負相關關係(圖1)。這很可能是Mg-Fe互交換的結果,而並非熱擴散效應或大尺度巖漿分離結晶的結果。
  • JGR:火星地下滷水活動——來自火星磷灰石H和Cl同位素組成的證據
    鈦鐵礦則具有明顯大的Mg-Fe同位素分餾,並表現為非線性的負相關關係(圖1)。這很可能是Mg-Fe互交換的結果,而並非熱擴散效應或大尺度巖漿分離結晶的結果。該極端的Mg同位素數值(高達23‰)是目前已報導的自然樣品中最高值,並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兩個實驗室得到了一致的測試結果。
  • 場效應管與電晶體的區別
    場效應管與電晶體的區別   1、場效應管中,導電過程是多數載流子的漂移運動,故稱為單極型電晶體;雙極型電晶體中既有多子的擴散運動又有少子的漂移運動。
  • 濱珊瑚團簇同位素研究取得進展
    然而這種重建往往受海水δ18O值變化的影響。近年來不斷發展的新型同位素體系——碳酸鹽團簇同位素(clumped isotope,以Δ47值量化表示)具有指示礦物形成溫度而無需假設海水δ18O值的特性。因此,團簇同位素已逐漸發展成新型的地質溫度計,並開始在古氣候研究中得到應用。
  • GCA:攀枝花層狀巖體中鈦鐵礦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及對層狀侵入體成因的制約
    金屬Mg和Fe同位素理論上可以為其成因提供制約,這是因為:Fe是該礦床的主要組成元素;分離結晶和部分熔融不會顯著地使Mg同位素分餾,但會引起Fe同位素變化;液態不混溶產生的兩相具有不同的聚合度,富Si相理論上會產生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的現象。雖然前人對中國西南攀枝花和白馬巖體中的Mg-Fe同位素已進行研究,但仍未取得一致的結論。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探索地球形成與演化之謎
    自上個世紀末多接收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MC-ICPMS)問世以來,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穩定同位素的高精度分析,從傳統的幾個氣體元素(C、H、O、S、N等)擴展到幾乎整個元素周期表,開啟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這一新的研究領域。
  • Science:福島核電站汙水中仍殘留多种放射性同位素
    自 2011 年起,Buesseler 一直研究福島放射性物質進入太平洋並擴散的過程。同年 6 月,他動員了一支科學家團隊,展開第一場國際科學考察,調查反應堆中產生的兩种放射性同位素——銫 134 和銫 137 進入日本沿岸黑潮的早期擴散途徑。他還建立了一個由美國和加拿大公民科學家組成的網絡,他們協助監控放射性物質進入北美的太平洋沿岸以及隨後的流動情況。
  • 同位素年齡測定方法是如何測定巖石的年齡的?
    同位素年齡測定方法是如何測定巖石的年齡的?這意味著氫有三種同位素。一些同位素並不穩定,它們會分解。有時,在這個過程中還會釋放出大量能量。這種分解的過程就被稱為放射性衰變。其中的β衰變、α衰變被用於測定巖石的年齡。在放射性衰變中,初始的同位素發生放射性衰變,按一定比率變成另一種同位素。基於這一比率,可以得到初始的同位素的一半衰變成另一種同位素的時間,即同位素的半衰期。
  • 廣州地化所揭示電子電離源質譜上裂解反應的氯/溴同位素效應
    然而,一些影響分析精度和準確度的問題尚待揭示和解決,如發生在色譜分離過程中的氯/溴同位素分餾和協同二維碳-氯/溴同位素分餾。除此以外,滷代有機物可能會在電子電離源質譜(EI-MS)上的裂解反應中發生嚴重氯/溴同位素效應。前人研究表明,EI-MS上的裂解反應中會發生異常巨大的氫/氘動力學同位素效應,量級高達102-103,遠超於常規溶液反應中的動力學同位素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