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大數據時代,我們的隱私是怎麼樣「自我暴露」的?

2021-02-24 科技觀察

       在當下這個大數據時代,你是否經常被一些推銷、詐騙廣告光顧,通過電話、簡訊、郵件,甚至快遞等等方式?你是否會疑惑,他們是如何獲取信息的?當然,你也可能已經習以為常,而不覺得有什麼奇怪或者不妥了,因為我們一直就是這麼赤裸裸地暴露在這個大數據的時代,沒有遮掩,沒有秘密。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我們的信息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從隱私走向公開化的。


我們為網絡社群打開了一扇門

       全球有十幾億人都曾經將自己最私密的點點滴滴放到Facebook上,心甘情願地提供自己和朋友、家人及同事的社交網絡關係,並且告訴全世界「你們各取所需,盡情享用吧」。因為當我們在網絡一次次點下「同意」的時候,就已經將自己的信息出賣,千萬不要天真地以為那些「隱私條款」是來保護我們信息安全的。當然,無論內容如何,很多時候我們是不看的。即便看了,也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就拿Facebook來說,且不談隱私條款長達美國憲法的兩倍之多;他們還賦予了自己隨時修正的權利。總而言之一句話,你的隱私權利就是沒有權利。

       當然,別以為自己在中國,上不了Facebook就安全了,先不說「翻牆」已然不是有什麼難度的事,即便你不會,我們的微信也是異曲同工,甚至青出於藍。誕生於2011年的微信,截至3月份註冊用戶量已達9.27億,每月活躍用戶5.49億,使用微信支付的用戶也已經達到了4億左右。

       當我們面向世界,盡情地分享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其實我們就在進行著自我信息的最大化暴露。那麼,我們到底又是怎麼「自我暴露」的呢?


      老拿Facebook舉例也不好,那我們就來說說谷歌吧。谷歌自1998年創立以來,迅速成為為一個幾近於全球性到主宰。在這些年的發展過程中,他也的確出了不少了不起的產品,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不一樣的變化。尤其是它「免費」了的那一切產品,包括地圖、雲盤、安卓系統等等,在過去可都是要讓我們付上一筆不小費用的服務。

       那麼,谷歌為什麼不向我們收錢呢?對於此事,或許我們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完整的理解。一方面是善意的,那就是谷歌一心提供大眾最想要的科技,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科技需求,當然也包括廣告主的需求;另一方面,則是一個沒那麼公益的原因,那就是在谷歌所有產品免費的背後隱藏著它深層次的意圖,因為他要靠這些「免費」引導使用者,不斷透露關於自己、關於生活、關於一切的資料信息,以便讓他可以用更高的價格進行販賣。彈衣終將成為炮彈。

        從我們第一次用谷歌來搜尋網絡,谷歌的這趟信息搜集之旅就開始啟幕了。搜尋引擎所獲取的信息,讓谷歌有了彈窗等等形式的廣告;慢慢地,谷歌覺得獲取的信息還是不夠多;於是,Gmail出來為你服務了,從而谷歌通過掃描並以電子方式閱讀你的郵件獲得更多的信息;再後來,谷歌讓你能在線上儲存聯絡人信息,以此用來評估你社群網絡的規模和實力;谷歌地圖和GPS導航,能夠追蹤到你去過什麼地方。就像人的欲望總是不斷膨脹的,谷歌也一樣。它開始想知道你打電話給誰了,於是有了Google Voice,不僅僅可以追蹤你的每通電話,還能將語音信息轉成文字。還要再進一步精準,於是谷歌設計了安卓作業系統,因為他相信你會把智慧型手機時時刻刻帶著身邊,而這樣谷歌也就能時刻追蹤到你。

       「步步為營」,今天的谷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比你更了解自己。而對你的充分了解和信息掌握,最終都體現在谷歌的市值價碼裡。所以你不再需要向谷歌付任何費用,因為你的信息就是谷歌用來販賣的產品,你已經為他賺得盆滿缽滿。而且在這場幾乎沒有人明確點出的交易裡,不論你是否願意,都已參與其中。

       而這麼做的公司顯然不只谷歌一家,甚至可以說何止成千上萬。國內的,我們就不說了。國外另一典型,可以說非Facebook莫屬,這家全球最大的社群網絡。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基於用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分享」著自己,不管是性取向、關係狀態、工作經歷、宗教信仰、性別取向、政治傾向等等。所以,可以不那麼誇張地說,廣告主幾乎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們想知道的Facebook用戶的所有信息,當然前提是他們要出得起錢。

網絡社群為黑客打開了一扇窗


       谷歌也好,Facebook也罷,包括我們的百度、騰訊,對於信息的「覬覦」,我們還是願意相信,他們只是為了賺錢,並無實質上的惡意。但是,這並不意味,這們就不會把我們帶入意想不到的危險之中。

       因為就在這些巨頭公司不懈努力搜集、儲存我們信息的同時,黑客們可也沒閒著,他們以同樣的努力工作,隨時準備著把所有的資料信息偷走。事實也證明,他們的確可以黑進任何他們想去的地方,不管是政府機關,還是網際網路巨頭企業,甚至連FBI都不在話下,讓人「防不勝防」。

       就像我在前一篇文章裡講過的一個案例,即便是致力於保護我們不被黑客攻擊的專業防毒軟體公司、防毒軟體諾頓的製造商——賽門鐵克,也沒能防止自己的原始碼被盜,而被黑客入侵偷走了1.27GB的防毒軟體原始碼。Facebook的安全部門更是坦言:每天有超過60萬帳號遭到入侵,折算一下,基本上就是每140毫秒就有1個帳號遭到入侵,而我們一眨眼還要花300毫秒。

       黑客通過這些企業所使用軟體或程序代碼的漏洞,輕易地竊取他們想要的任何資料,自然包括這些機構企業辛辛苦苦儲存的我們的所有信息。而隨後,這些信息會被用來幹些什麼,我們就很難想像,也著實不敢多想了,因為它們可能會被用於盜竊身份、轉移資金、詐騙、甚至假冒他人犯罪等。

科技發展讓犯罪分子學會了大數據分析

       我們個人的資料信息與隱私風險,不僅來自黑客的威脅,還來自大數據分析,犯罪分子的大數據分析。因為我們所有在網上四處閒逛留下的信息,除了廣告客戶、身份竊賊有興趣,還有許多其他的犯罪分子也虎視眈眈。

       比如說,當你在家裡拍了張炫富的鑽戒照片,然後上傳到自己的Facebook或者朋友圈,那麼事情可能就不會只是你想炫耀一下那麼簡單了。首先,你分享的照片,它可不只是一張單純的照片,還隱藏著諸多信息,包括拍照的時間、相機或手機的型號,以及拍照的地點(詳細的經緯度)等。所以,當這張照片被你擺上了網際網路,對於熟悉科技的竊賊來說,就是一個明確且不需要採點的目標。再則,如果你還發布了一條,「今天去看場電影,或者明天去哪裡旅個遊」之類的分享,那麼就是在進一步指引竊賊,你可以什麼時候來偷了。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案例更不少見。據一項關於英國定罪竊賊的研究報告顯示,78%的竊賊承認自己會在闖入遭竊家庭前,先去查看對方在網絡上發的相關信息資料;當然,它們也坦誠會使用谷歌街景之類的工具,事先勘查目標,計劃逃脫路線。


相關焦點

  • QQ讀取用戶瀏覽器記錄:大數據時代下的「分配不均」
    近兩年,輿論對大數據的關注,其重心漸漸從「隱私」轉向「價值」。在網際網路出現時,學者、文化人擔心的是網際網路會成為一種監視工具,人們在網絡上無所遁形。這次事件曝光後,網友們卻進一步意識到,之所以騰訊要檢索淘寶、京東這些關鍵詞,是因為可以用其描摹每個用戶的畫像,達到精準投放廣告的目的。湊巧,前段時間,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就剛批評微信利用用戶數據投放個性化廣告,廣告關閉流程繁瑣。
  • 我夥呆:手機連接到衝印店隱私都暴露了!
    一旦手機與其對接,這些木馬病毒就可能會侵入手機,複製、盜取手機中的QQ、微信、支付寶、銀行卡等個人隱私資料。1.將手機連接在別的電腦上,確實有風險,但主要風險並不是來自手機病毒。2.我們知道絕大多數安卓手機允許通過第三方應用安裝軟體,並同時開啟了USB調試模式。
  • 川普時代,誰來保護你的網絡隱私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要先搞明白一些網際網路的基本概念。網際網路的「郵遞員」網際網路雖然進入了家家戶戶,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家的網線是怎麼連到新浪、搜狐、網易這些網站上的。為了方便理解,我們暫且把網際網路模型簡化成三個部分:用戶、伺服器和寬帶運營商。
  • 群暉科技:與您攜手大數據新時代
  • Pornhub大數據:我們比你自己,更懂你!
    圖/Pornhub從P站公示的隱私政策裡可以看出,數據分析團隊會將搜集到的用戶數據,分類整理,分析出你最喜歡看什麼類型的視頻,並在每次你搜索或打開網站的時候,只推薦你可能感興趣你說說看,是不是數據已經完美的掌控了人類心理和生理?僅僅一個專業的數據團隊就可以成就一個世界第八的網站,你很難想像數據團隊的天花板到底在哪。不僅僅是P站這樣的流媒體視頻網站,資訊時代下,幾乎所有行業都在稀缺數據分析(Data Analytics)的人才。
  • 會議信息 國際隱私專家協會歐洲數據保護峰會將於11月上旬召開
    11月7日(周一)                培訓:歐洲數據保護(European Data Protection)                培訓:隱私項目管理(Privacy  Program Management)
  • 深度好文:十個段子反思大數據
    大數據技術便利帶來的「收之桑榆」,是否也存在自己的副作用——「失之東隅」——個人的隱私何以得到保障?大數據熱炒的「繁華過盡」,數據背後的巨大價值是否還能「溫潤依舊」?在眾聲喧譁之中,我們需要冷靜審慎地思考上述問題。太多的「唐僧式」的說教,會讓很多人感到無趣。
  • 《Orwell》:你的隱私是我的玩物 體驗
    每天都有無數的隱私信息和保密信息被洩露到社交網絡上,小到個人的資料和私照,大到秘密開發的產品和政治醜聞。在這種大背景下,《Orwell》應運而生。它讓玩家變成為一個監聽者,也許這樣能讓我們更直觀的感受到自己的處境,對信息安全產生一些共鳴,除了讓人們意識到隱私安全的重要性,《Orwell》也結合了恐怖襲擊和國家安全這樣的大背景,並展示了政府在監聽政策上的態度。
  • 大數據資訊(物聯網篇):2017年4月12日
    | 人類2.0——物聯網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物聯網可以將人、建築、汽車、道路等全部連接起來,我們將生活在一個「智能」的物體為我們提供「智能」服務的時代。當我們討論大數據的時候,物聯網的到來才是數據真正的大爆發,我們將生活在一個「超級飽和」的數據世界裡。為什麼直到最近兩年才「大熱」?答案是「傳感器」。
  • 專家 黃曉林 李妍:美國兒童網絡隱私保護實踐及對我國啟示(上篇)
    美國的隱私立法一向走在世界的前列, 1998年美國國會制定並由總統籤署通過《兒童網絡隱私保護法》(Child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COPPA)並於2000年正式生效。COPPA作為第一部關於兒童網絡隱私保護的法律,有較大的影響力。
  • 臉書正在看著你:社交媒體時代的數據隱私
    麥克盧漢在電視尚且沒有普及的時代所暢想的「地球村」似乎正在扎克伯格神奇的手裡成為現實。但在臉書日益成為網際網路領域的「巨無霸」時,越來越多的挑戰也隨之而來。 在2016年9月,臉書毫無徵兆地關閉了兩家巴勒斯坦新聞機構的帳號,使得這兩家通訊社在兩天時間裡無法發出任何信息給自己的關注者。這兩家通訊社都主要報導有關約旦河西岸地區佔領區的新聞。
  • 玩笑街頭工作室人員隱私大揭秘
    南通彭于晏正式加入玩笑街頭之後,自我要求很高,每次都能不折不扣的完成拍攝計劃。每逢周末,他都在工作室看天亮,聽雞鳴,正是有了這種工作態度,我們的工作室才會越做越好。大懂懂玩笑街頭的工作人員來自各行各業,我們的編輯大懂懂是來自金融行業的喲~一個好的拍攝計劃的呈現,與他的構思和策劃是分不開的。每天下班,他放棄了各種活動各種局,第一時間來到工作室,寫文案,想計劃。
  • 楊冪、劉詩詩等1000多位明星隱私照片慘遭洩露,這個APP攤上大事了!
    雖然明星的底子比我們這些普通人要好很多,但是卸了妝可能也只是像大俠一樣,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美少女。再加上某些角度的問題,一旦素顏照曝光,可能瞬間就脫粉無數。只要使用過這個【北京健康寶】身份證號和人臉信息都有數據記錄。注意!只有首次需要人臉識別,之後再登錄就是不需要了。
  • 時代雜誌最新封面向世界傳遞了一個清晰的信號
    近期,《時代》一幅鮮紅的新冠病毒封面引起廣泛關注,周刊發推的標題是:「零號病人」和白宮的疫情暴發。封面很簡潔,下黑上紅,但觸目驚心。在新冠病毒吞噬的白宮頂上有四個煙囪,正不斷地往外噴出病毒,覆蓋了幾乎整個頁面,甚至要吞噬掉英文「時代」(TIME)的四個字母。
  • 鍾開斌:利用大數據助推城市安全管理
    在1月27日舉行的2018網際網路大數據與社會治理南京智庫峰會上,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教研部教授鍾開斌以公共場所人群聚集安全管理為例,探討了如何利用大數據更好地為城市安全管理提供服務
  • 昨夜,我們送別了一個時代
    為了送別一個時代的結束,我們的老朋友機智軒の微視角昨夜特地再次體驗了昌九區間,做了最後的告別!  ▲夜色下的南昌站▲對面站臺幾個送別的車迷,為了保護隱私,暫且打碼▲最後,奉上三對直特的大區間車票本次分享結束,感謝收看
  • 【時代·數據】2016年2月第三周時代院線票房數據
    2016年2月第3周(2月14日-2月21日), 時代院線取得票房
  • 這張運動熱度圖,暴露了他們的基地和活動!
    法新社29日報導,記錄健身愛好者跑步軌跡的一款全球熱門應用軟體「斯特拉瓦」,可能暴露了美國及其盟友在阿富汗、伊拉克和敘利亞等地軍事基地的相關敏感信息。該企業說,不會公開數據提交者身份,且數據上傳為自願行為。然而,這份交互式在線地圖無意中暴露了美國海外或公開、或秘密的軍事基地位置,以及看上去像是海外駐軍在基地外行走的常規路線。這些都可能被恐怖分子用來製造襲擊。
  • 風起雲湧:深入挖掘蘋果與FBI之間的隱私鬥爭
    在《時代周刊》獨家採訪過程中,蘋果 CEO 蒂姆·庫克分享了他對個人隱私和國家安全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