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李小剛
八月份,一則農民工在工地上手捧兩塊紅磚朗誦《再別康橋》的短視頻,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央視新聞等主流媒體也紛紛給予了報導。
他的朗讀飽含激情、神採奕奕,抑揚頓挫且富有磁性的播音腔,贏得了無數網友的驚嘆與讚譽,得名「工地徐志摩」。他就是李小剛,一位工地裝載機司機。視頻中的他面龐黝黑而滄桑,然而其實他是一個80後。長年的基層生活在他的臉上留下了拼搏的痕跡,但他用一首首朗誦的詩歌親身印證了那句「藝術來源於生活」。
圖片來源:百度搜索
今年35歲的李小剛出生於陝西神木的普通農戶家庭,父親是位木工,母親是家庭婦女,家裡有七個兄弟姐妹,唯獨他從小就喜歡和文字打交道,還經常偷偷模仿名人大家的朗誦。李小剛接受採訪時曾回憶道:「上學的時候語文學得還行,作文寫得好。以前也就是喜歡朗讀,自己模仿電視上那種朗讀。」他說語言和文字會讓他感到充實而獨特的快樂。
圖片來源:百度搜索
從2003年至今,李小剛一直堅持朗讀,下載手機軟體自學播音腔。他還自創「磚」為你讀詩工地朗誦,用工地各類材料設計、製作朗誦造型。如今,李小剛在某短視頻平臺上已經擁有30多萬粉絲。他說,對於未來,他沒有想得太多,唯一的願望就是不和詩歌朗誦分開,這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朋友。
圖片來源:百度搜索
經年累月的工地生活並沒有使李小剛喪失對生活的熱愛,他仍然對自己喜愛的詩歌朗誦滿懷興趣。他就地取材,以工地上的麻袋磚頭等作為道具,把自己的如火熱情傳達給了每個聽眾。他將生活氣息融入每一首詩歌,讓人們明白,詩歌不僅可以是文藝青年的生活調味劑,也可以是工地民工為了生活而拼搏的途中不失樂趣的一大嚮往。
圖片來源:百度搜索
從李小剛的視頻中,我們也看到了底層生活的閃光點,物質生活困苦拮据,卻有頑強的生命力,心懷對生活的熱愛與希望。普通大眾在平凡中也有著嚮往與躁動,他們的精神在暗淡的日常中熠熠生輝。
文化藝術本就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青紗帳裡讀書吟文走出來的莫言,也曾在所謂的社會底層過著自己的日子。文學藝術無所謂陽春白雪還是下裡巴人,只要心懷熱愛,就能在自己的小時光裡閃閃發光。
圖片來源:百度搜索
令人感動而深思的是,李小剛曾說:「咱們中國這些文化、這些唐詩宋詞挺正能量的,再加上自己也特別喜歡,朗讀的同時也會覺得找到一個好朋友的感覺,感覺特別好。反正就是自己的一份愛好,會一直堅持。」因為熱愛,平淡的小時光也開出了絢麗之花,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得到了弘揚。一切都源於熱愛,帶著希望與生活撞個滿懷,才會發現不經意的美好。
歡迎轉載,如有雷同修改請獲取【授權】
本文版權歸【墨香流韻】公眾號所有
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
內蒙古師範大學鴻德學院
人文系漢語言文學教研室
歡迎來到文學新天地
官方訂閱平臺
主編:李婭芬 吳倩
文字:薄雯雪
排版:劉元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