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 1980年代,文家場的服裝

2021-02-27 行腳成都

點擊標題下方藍字關注 行腳成都

行腳成都,帶你看成都

1980年代,那是剛剛改革開放的年代。在成都市區的西邊,也還是有多個場鎮,而文家場就是其中之一。

這文家場的來歷,據說是和安徽人文翁有關係。當地有一種說法,文翁的後人文谷曾在這裡生活。在清朝的時候,就將附近的曹家場搬過來,成為了文家場。

這裡且說在1980年代,文家場雖然為場鎮,但與周邊的幾個場鎮相比,還是略顯尋常。《文家鄉志》記載:

1981年前,文家場人平均年用布1.5丈,棉花1斤,在農村集市上最時新的是化纖(的確良和迪卡)。

1982年,鄉內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人民群眾生活迅速改善,著裝隨著改變升級,卸去建國初期的列寧裝、中山裝,改著款式新穎的西式服裝。

冬天,男青年喜穿太空服、羽絨服、西裝套呢大衣或風衣,鞋子則是皮鞋、長筒馬靴、呢絨暖鞋,夏天則著短褲,各種化纖的大領襯衫、皮涼鞋。冬天女青年喜歡穿太空服、西裝套風衣,短筒馬靴。夏天則著西裝套圍裙、連衣裙、西裝短褲等。其衣料多數是巴拿馬、高爾夫,以及絲綢、呢絨高檔衣料。

不只是如此,在理髮方面,也有變化。男女青年都喜歡燙髮。文家場新起的髮廊、理髮店有11家。

這些新風氣,讓文家場改變了精神面貌。從此以後,文家場的服裝變化也逐漸加快,和成都市區已經是差別越來越少了。

合作

成都市民俗文化研究會

行腳成都所刊發文章,署名者版權歸作者所有,未有署名者,系行腳成都編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天府文化  成都記憶

  賜稿郵箱 20801640@qq.com

原創不易

相關焦點

  • 1980年代美國在波蘭露了一小手,世界從此改變!
    團結工會之所以在1980年代起起伏伏,最終引燃波蘭的劇變,是因為它「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美國時代周刊1992年2月24日刊,推出一篇名為「神聖同盟」的封面文章,詳述美國總統裡根和羅馬教皇約翰·保羅二世聯手,暗中支持和操縱團結工會活動的諸多細節。
  • 市警削資致遊民問題失控 有如回到1980年代
    一位在區內生活了近70年的老婦說,街上遊民增加了八至九成,「現在有如回到1980年代的壞日子」。3日下午,《紐約郵報》記者在西72街近百老匯見到有遊民聚集,有居民致電311熱線報告,但等了45分鐘仍然無人來處理。紐約市警務處工會領袖批評,這是白思豪及市議政強行削資的惡果,令遊民未能得到適當的服務。
  • 董真 | 1980年,枕著「外婆的澎湖灣」入睡
    提到80年代,我們既熟悉又陌生它距離我們出生的年份很近甚至家中的哥哥姐姐都是一代80後可是它又是那麼遠遠到我們無法親身感受80年代的生活比如那個年代流行結婚三大件自行車、手錶、縫紉機長輩家裡幾乎人手一份比如那個時代小孩特別喜愛的三小件小人書、跳皮筋與橘子汽水
  • 像素畫高級教程:角色服裝設計
    摘要:像素畫高級教程:角色服裝設計關鍵詞:像素畫,高級教程,遊戲角色,服裝設計
  • 【1980 VS 2015】豔星Top10,擼男審美進化史!
    這是一份極為美好的榜單,2015年最火VS 1980年最火的「動作」女星TOP10 ,收起你驕傲自滿的心,好好看看。1980年的第10名Mia Malkova1980Alexis Texas1980Sunny Leone1980年第6名
  • 老照片:50年代香港街拍
    香港50年代美女的衣著香港50年代餐飯價目香港50年代學校分派牛奶給學生香港50年代的皇后大道東香港50年代米鋪香港50年代上課情況香港50年代天台上的學校50年代的香港,那時已經開始繁榮,滿滿的時代感!
  • 隨筆:關東軍遺址上的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
    2020年深秋的一個假日,我似「單身驢友」般地去探看迄今為止日本面積最大的博物館——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在京成線左倉車站下車後,聽鐵道員說需要步行15分鐘以上才能抵館,我立即叫了一輛計程車,因為我願意用更多的時間去看去想。計程車停後,只感視野豁然開闊。那種長距、那種寬距,都是我在日本其他博物館、美術館前沒有見到過的。
  • 那個年代的記憶 :美酒加咖啡
    萬沙浪是70年代臺灣著名的歌手,歌聲高亢而有勁,充滿山地原住民的歡樂氣息。1988年參加央視春晚,因演唱歌曲《娜魯灣情歌》而被內地觀眾熟知。龍飄飄 - 美酒加咖啡       任何在1980年代對港臺流行音樂有過幻想的朋友都應該熟悉龍飄飄這個名字。
  • 天水民俗專家李子偉:野菜只是「下菜」,不可多食!
    上世紀六十年代常搞「憶苦思甜」,吃野菜糰子和代食品,那個味道記憶猶新。許多野菜都是中草藥,對某些疾病有輔助療效,相關的人群為了健康的原因,多食之還是可以的,如果從營養的角度出發,大多數野菜的營養不及種植蔬菜,當然也有個別野菜還是很不錯的。而且,野菜大多性寒,且有微毒,如果不注意食用方法,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所以不管食用何等野菜,都要用蒜泥,以之增味與解毒。
  • 實錄 1980年韓國民主化運動
    實錄 | 1980年韓國民主化運動 ——衝突現場實錄   1980年5月18日至27日,發生在韓國光州,是一次由市民自發的要求民主運動。當時掌握軍權的全鬥煥將軍下令武力鎮壓這次運動,造成大量平民和學生死亡和受傷。光州事件敲響了韓國軍人獨裁統治的喪鐘,加速了民主政治的到來。
  • 白沙民俗體育,很有趣
    4月7日下午,2019年白沙黎族自治縣「三月三」群眾趣味性民俗體育競技活動在白沙中學舉行,此次活動形式多樣,趣味十足,群眾參與熱情高漲,歡聲不斷。此次活動項目設有「踩氣球」 、「三人拔河」、 「趕豬賽跑」 、「踩高蹺」、」定點投籃」、「巧夾檳榔」、「一分鐘跳繩」、「採龍蛋」、「掌上明珠」等多項有趣的活動項目,無論大人小孩都可參與,現場吸引了許多群眾自發參與。
  • 臺商情報│臺灣民俗文化節開幕 小吃飄香
    新華社報導,2015北京寶島臺灣民俗文化節當日在這裡開幕。熱力四射的臺灣少數民族表演開場秀,為文化節暖身,吸引許多人駐足觀看。更多人則是聞香而來,開幕式還沒結束,小吃攤位前已陸陸續續有遊客排隊嘗鮮。這項民俗文化節活動將持續至7日。主辦方透露,美食方面有130多家攤位,以每攤提供約3種估算,現場約有400種不同口味的臺灣小吃,供大陸民眾選擇。
  • 服裝的碳標籤
    如果我們曾思考過,就不會對服裝產生過程中破壞環境的事情毫不介意:原料種植貯存階段、面料製造印染過程中使用的大量化學試劑,汙染了土地和水源,在整個生產鏈加工過程中消耗了燃料、電力及水等資源,而且產生的碳排放更是全球氣候變暖、環境進一步惡化的元兇之一……在北歐、美國以及澳洲等開始徵收排碳稅的國家和地區,有些服飾上已經出現「碳標籤」;一些環保人士在購買新衣之後,會登錄網站為自己的新衣繳納排碳稅
  • 雷州烏石港3千多群眾舉行民俗巡遊
    宣傳紅土地上的民俗、名勝古蹟、書畫、草根人物、新奇怪事。以新聞採寫記錄、專題、報導等多種元素,讓節目具有個性化色彩。原創為主,用新媒體(網絡)與省內外多家電視臺及紙媒合作方式宣傳。2月17日,雷州市烏石港群眾舉行民俗文化巡遊鬧元宵活動,共計7個飄色、10多輛彩車、10多支隊伍、3000餘群眾參與。
  • 現在的5000元工資,相當於80年代的多少錢?答案很意外!
    想要了解5000元在80年代到底能夠發揮多大作用,等於現在的多少錢,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對比兩個時代同一商品的價格來換算。1980年,我國職工年平均工資762元,月平均工資63.5元;2019年,城鎮非私營單位職工年平均工資90501元,折合人民幣7541元。因此,從勞動力成本的角度看,5000元的月薪相當於上世紀80年代的42.1元。
  • 民俗 | 餃子:民俗食品、禮儀食品與「國民食品」(上)
    實際上, 作為節令食品的餃子, 並不只在冬至登場, 僅就民俗志資料較豐富的山東而言, 民間還有「立春餃子打春面」的諺語。在山東省長島, 民謠有「立秋入伏面」的說法。在河北省滄縣, 舊時也是在七月立秋節時, 家家食水餃子( 1933年鉛印本《滄縣誌》) 。六月一日過「半年節」, 山東萊陽、即墨等地, 家家中午吃餃子, 下午則吃中午剩的餃子。鄒平一帶, 也要吃用新麵包成的餃子。
  • 雷州烏石港3千多群眾舉行民俗巡遊!
    2月17日,雷州市烏石港群眾舉行民俗文化巡遊鬧元宵活動,共計7個飄色、10多輛彩車、10多支隊伍、3000餘群眾參與。當天巡遊路線10多公裡,全程浩浩蕩蕩,並加入禁毒宣傳、腰鼓隊和廣場舞等現代元素,燦爛展示一幅獨具特色的絢麗「烏石民俗畫卷」,令人嘆為觀止。
  • 80年代的100元,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看完明白為什麼窮了
    80年代承載著很多人的回憶,雖然當時大家過得都比較清貧,但幸福感卻是滿滿的,生活壓力並沒有像現在這麼大,負債的人屈指可數。
  • OEM成品服裝加工成為主流?開服裝加工廠真的簡單嗎?
    純車縫製作加工類型服裝加工廠,少到3萬元可以開辦。如果只是簡單的做一個車縫服裝加工廠,只需要懂得車縫工藝流程,跟附近有外發加工的廠家接裁片生產也行。例如虎門附近有一些很小型的服裝加工廠就是這種模式,不做裁床及後整包裝等一個小作坊式。所以,投資只在於車間一個流水線或一個組的設備即可。員工都是計件制,有必要的話請一個師傅管理,剛開始時老闆即是業務員,多辛苦一下。
  • 生活氣象|醃臘肉吃刨湯 小雪節氣話民俗
    在我國,小雪節氣有哪些民俗呢?1、醃臘肉民間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把多餘的肉類用傳統方法儲備起來,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