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方藍字關注 行腳成都
行腳成都,帶你看成都1980年代,那是剛剛改革開放的年代。在成都市區的西邊,也還是有多個場鎮,而文家場就是其中之一。
這文家場的來歷,據說是和安徽人文翁有關係。當地有一種說法,文翁的後人文谷曾在這裡生活。在清朝的時候,就將附近的曹家場搬過來,成為了文家場。
這裡且說在1980年代,文家場雖然為場鎮,但與周邊的幾個場鎮相比,還是略顯尋常。《文家鄉志》記載:
1981年前,文家場人平均年用布1.5丈,棉花1斤,在農村集市上最時新的是化纖(的確良和迪卡)。
1982年,鄉內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人民群眾生活迅速改善,著裝隨著改變升級,卸去建國初期的列寧裝、中山裝,改著款式新穎的西式服裝。
冬天,男青年喜穿太空服、羽絨服、西裝套呢大衣或風衣,鞋子則是皮鞋、長筒馬靴、呢絨暖鞋,夏天則著短褲,各種化纖的大領襯衫、皮涼鞋。冬天女青年喜歡穿太空服、西裝套風衣,短筒馬靴。夏天則著西裝套圍裙、連衣裙、西裝短褲等。其衣料多數是巴拿馬、高爾夫,以及絲綢、呢絨高檔衣料。
不只是如此,在理髮方面,也有變化。男女青年都喜歡燙髮。文家場新起的髮廊、理髮店有11家。
這些新風氣,讓文家場改變了精神面貌。從此以後,文家場的服裝變化也逐漸加快,和成都市區已經是差別越來越少了。
合作
成都市民俗文化研究會
行腳成都所刊發文章,署名者版權歸作者所有,未有署名者,系行腳成都編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天府文化 成都記憶
賜稿郵箱 20801640@qq.com
原創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