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袋裡裝滿了青菜、生菜、黃瓜……這些新鮮採摘的有機蔬菜是家住麗水豪庭的高齡、獨居老人收到的一份特殊禮物。這些蔬菜是麗水居民區黨員志願者從一塊叫「婦聯愛心基地」的菜地裡新鮮採摘的,而僅在一年多前,這片「菜園」還是一片荒蕪、發臭、惹得小區居民抱怨連連的荒地。
這片菜園位於小區東門附近,約半畝見方,如今,裡面種植著青菜、黃瓜、茄子等多個品種的時令蔬菜以及一些果樹,眼下,雖然還是初春時節,但已微顯綠意。短短時間,這樣的改變從何而來?麗水居民區黨支部通過三次改變讓「發臭」荒地變「愛心菜地 」。
早在18年年中,麗水居民區黨支部便開始著手整治這塊小區裡的「痛點」,彼時,這個地塊由於開發建設遺留與歸屬問題,不少大件建築垃圾與幹垃圾堆積,造成這裡逐漸廢棄、荒蕪。此後,在黨支部組織下,先後對該地塊進行了垃圾專項整治、鋪蓋新泥土、種植果樹等行動,該地塊的髒亂差得到了初步改善。
「這塊地下建設有汙水管道,由於原先規劃的排汙量不足,不時會發生堵塞倒灌,特別是夏天容易發臭,不少居民意見很大。」工作人員表示,2020年前後,垃圾分類生化機開始接入小區排汙系統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發黑髮臭是不少小區居民原先對這塊地的印象。針對這一問題,由居民區黨支部引領協調居委會、物業、業委會商討處理,充分調動「三駕馬車」共同治理的活力,經過對汙水管的疏通改造和再次加蓋泥土,這一地塊的發臭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小區裡這樣一大塊黃土裸露不僅影響美觀,還會造成風沙等問題,建議建設綠地或做其他公益用途」。在商討如何改善土地原貌的過程中,黨支部又多次協調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召開會議商討,「土地規模太小,加之既有設施已佔用一定面積,建設綠地太小不實用。」此外也有居民建議:「社區裡原本就有居民喜歡在陽臺花盆裡種菜,也產生過一些鄰裡矛盾,不如修一個小菜園,大家一起共享社區治理『成果』。 」結合居民建議,最終決定在此籌建「愛心菜園」,並把所種植的蔬菜免費送給社區內有需要的家庭。
拿定主意後,居民區黨支部通過微信群、宣傳欄等方式,號召社區黨員志願者共同參與,一下子得到了許多響應。「這是實實在在的變廢為寶。」不少居民如此反映到。在愛心菜園的日常管理中,黨支部依託成熟的社區自治品牌「綠管家」,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組織社區黨員志願者、居委會工作人員、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小小菜園管理的有聲有色。
平日裡,在居民區黨支部指導下,志願者、居民會利用空閒的時間幫忙澆水、整理菜苗,搖身一變成了社區的「開心農場」,也多了一項娛樂活動。「而等到收穫的時候,採摘好的蔬菜經過處理,送到了社區高齡老人家庭家裡時的誇讚,也讓爺叔阿姨們更有了動力,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循環。」工作人員說。
經過近一年的管理,「愛心菜園」裡愛心菜的「配送範圍」也在不斷擴展,它們也走進越來越多的社區內家庭,惠及更多的小區成員。
去年新冠疫情期間,「愛心菜」更是通過黨員志願者走上了居家隔離人員的餐桌,讓居家隔離的人員也能感受到濃濃的社區情。而在今年春節前,恰巧又有新一批的蔬菜成熟了,「愛心菜」又登上了高齡老人家庭的年夜飯桌…
從一塊「發臭」荒地
到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的「半畝田」
這樣的轉變不僅僅是簡單的土地改變
更是社區微治理的一種巧思
如今,愛心菜已然換季
但愛心菜園故事還在不斷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