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合成生物學重大成果:讓細菌變成像植物一樣的自養生物

2021-02-15 合成生物

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大腸桿菌菌株,這種菌株是以消耗二氧化碳作為能源,而不是常規的有機化合物。這一合成生物學的壯舉再一次展示了細菌新陳代謝的驚人可塑性,這一成果也為未來的碳中立生物生產(carbon-neutral bioproduction)提供了框架。

相關研究發現發表在11月27日的Cell雜誌上。

「我們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個方便的科學平臺,增強對二氧化碳的固定,幫助解決與可持續生產食品和燃料,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全球變暖有關的挑戰,」文章作者,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系統生物學家Ron Milo說,「將生物技術的主要模型大腸桿菌的碳源從有機碳轉化為二氧化碳是邁向建立這樣一個平臺的重要一步。」

現實世界上的生物可以分為兩類:自養生物(有機碳轉化為生物量)和異養生物(消耗有機化合物)。自養生物控制著地球上的生物量,並供應我們許多食物和燃料。更好地理解自養生長的原理和促進自養生長的方法對於實現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合成生物學的一個巨大挑戰是在讓異養模式生物變成合成自養。儘管人們對可再生能源存儲和可持續食品生產產生了廣泛興趣,但是過去工業設計的異養模式生物都是使用CO2作為唯一碳源,而在異養模式生物中建立自催化CO2固定循環的嘗試也總是失敗。

在這篇Cell論文中,研究人員利用新陳代謝重分配,和實驗室進化將大腸桿菌轉化為自養生物。這種新的工程菌株從甲酸鹽中收集能量,甲酸鹽可通過可再生資源電化學產生。因為甲酸鹽是一種有機一碳化合物,不能用作大腸桿菌的碳源,所以它不支持異養途徑。研究人員還對該菌株進行了工程改造,產生用於碳固定和還原,以及從甲酸中收集能量的非天然酶。但是,僅憑這些變化不足以支持自養,因為大腸桿菌的代謝適應了異養生長。

為了克服這一挑戰,研究人員將適應性實驗室進化作為一種代謝優化工具。他們讓參與異養生長的中央酶失活,使細菌更依賴自養途徑生長。他們還利用有限數量的xylose(一種有機碳的來源)在恆化器中生長細胞,抑制異養途徑。最初供應約300天的xylose,支持足夠的細胞增殖以啟動進化至關重要。該化學恆溫器還包含大量的甲酸鹽和10%的CO2。

在這種環境中,與依賴xylose作為生長碳源的異養生物相比,自養生物具有很大的選擇性優勢,這些自養生物由二氧化碳作為唯一碳源生產生物質。研究人員使用同位素標記證實了分離出的細菌是真正的自養細菌,即二氧化碳,而不是xylose或任何其他有機化合物支持細胞生長。

「為了使實驗室進化的通用方法成功,我們必須找到一種方法,將所需的細胞行為變化與適應性優勢相結合,這很困難,需要大量的思考和精巧的設計,」Milo說。

通過對進化的自養細胞的基因組和質粒進行測序,研究人員發現在化學恆溫器的進化過程中僅獲得了11個突變。其中一組突變影響編碼與碳固定循環相關的酶的基因,第二類是在以前的自適應實驗室進化實驗中通常觀察到突變基因中發現的突變,這表明它們不一定對自養途徑具有特異性。第三類是未知基因的突變。

作者表示:「這項研究首次描述了細菌生長方式的成功轉化。教導腸道細菌做一些植物的技巧。當我們開始定向進化過程時,實際上並無把握。」

「這一壯舉是概念證明的有力證據,為利用工程細菌將我們視為廢物的產品轉化為燃料,食品或其他感興趣的化合物開闢了令人振奮的新前景。它還可以作為一個平臺,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作為人類糧食生產基礎的分子機器,從而在將來幫助提高農業產量。」

相關焦點

  • Cell:其實人體就是一個「煉丹爐」
    「現在市面上的藥物都是製藥公司生產的,但我們現在知道,人體菌群也能生成同樣有效的藥物分子,」Fischbach說。  Fischbach介紹到,目前臨床上三分之一的藥物來自於微生物和植物,包括青黴素等抗生素、化療藥物和降膽固醇的藥物。人們不斷在土壤和海洋微生物中挖掘新藥,卻從未意識到我們自己就是一個「煉丹爐」。(
  • 【環保產品】國家「863」計劃重大生物工程項目成果產品
    名 稱: 果蔬淨洗劑淨含量: 330mg/包×60包零售價: 120元/盒★權威性「有機磷降解酶」是國家「863」計劃重大生物工程項目成果★世界領先「有機磷降解酶」通過國家級鑑定為「自主智慧財產權,國家專利,世界領先」,是國家級微生物重大工程項目。★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有機磷降解酶」是完全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並完全實現了產業化。
  • Cell子刊:細菌大戰沒有投降一說,打不過就發動自殺式襲擊
    細菌是一種具有侵略性的生物,它們已經進化出了一系列嚴酷的策略來殺死和抑制競爭對手。
  • 一盤菜中的小學問:植物細胞結構之葉綠體
    近日,七(7)班生物課展開對植物結構的學習,期間生物老師講到菠菜用開水涮後為什麼會變成綠色,這個在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要求用生物學上的知識去解釋,對於初一的學生來說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為更好地理解掌握植物細胞結構之葉綠體這個知識點,孩子們帶著問題,利用周末在家的時間,通過動手實踐,學習生物知識。
  • 植物源抑菌劑在食品工業中會火嗎?
    植物源抑菌劑是食品行業一個新興的技術,這些從天然原料中提取的物質,大體上分為酚類化合物、萜類化合物、精油、生物鹼、外源凝集素和多肽。研究表明,這些物質可以延長食品的保質期並解決由於致病菌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
  • Cell Rep:中山大學顏光美教授課題組等發表惡性腫瘤誘導分化研究成果
    具體來說,絕大部分正常細胞在有氧的情況下以氧化代謝為主,而腫瘤細胞即使在氧供充足的情況下也會將葡萄糖優先進行糖酵解,為自身合成生物大分子提供必需的原料。 2017年1月10日,國際著名學術雜誌《Cell》子刊《Cell Report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顏光美教授課題組和中山眼科中心謝志研究組合作的一篇研究論文,論文報導了關於惡性腫瘤誘導分化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 《Sci Rep》:手機新用途:檢測細菌耐藥性?
    對抗細菌耐藥性的挑戰之一是部分偏遠地區由於缺乏設備和技術人員而無法檢測細菌藥物敏感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個來自UCLA的團隊開發了一種便宜而簡便、可以自動檢測細菌藥物敏感性的手機附件,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科學 報告》雜誌上。
  • 能讓人做噩夢的生物:科學家發現巨型船蛆活體
    ▲科學家將巨型船蛆的蟲體「倒」在檢測臺上生物學家一直在不斷發現新物種,但有些生物還是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他們希望這項工作不僅能記錄菲律賓的生物多樣性,也能進一步增強菲律賓本土的研究實力。論文共同作者馬戈·海古德(Margo Haygood)表示,此次研究顯示了合作的力量,也再一次表明即使是在21世紀,我們對地球上的生命仍然有太多需要了解的地方。
  • 環保包裝材料獲重大突破:世界巨頭推出百分百「植物環保瓶」
    瓶身仍是塑料製成,不過不再以石油為原料,而是改為從甘蔗中提煉原料。所以其實還是個塑料瓶子,可別真的咬上一口哦。此次新包裝的突破也是可口可樂公司在推進新型綠色包裝科技中的一個成果。在2009年,可口可樂首次推出了一款「植物環保瓶」,瓶身的30%都是採用植物成分製成。此次的新包裝可謂是更上一層樓,也成為了全球第一款100%植物製造的飲料包裝。
  • 尋找外星生命的方法:利用生物反射光來尋找地外生命
    ,他們通過對地球上137種不同生物的反射光進行了研究,發現可以利用生物反射光來尋找地外生命。比如我們從軌道上觀測地球上的綠色植物,能夠收集到來自這些物質的特殊光譜信號,大量的綠色植物一旦出現在系外行星上,我們就有望發現它們。科學家認為使用該方法還可以發現地外天體是否存在生物多樣性,如果反射光信號複雜且數量龐大,那麼可以推測這顆系外行星上擁有多個種類的生命。
  • 外星生物須鰻鰕虎魚?澳洲河流出現詭異生物,網友:異形來了?
    據《ABC》報導,羅斯透露,當時誘餌沒有正確地移動,因此他拉了一拉釣線,就看到了長得奇形怪狀的生物。羅斯和一同垂釣的朋友為「魚」拍照後,將它放回瑪麗河中,照片旋即在網絡上掀起熱議,有人說它是外星生物,還有人認為這是電影《終極戰士》裡外星戰士的年幼模樣。
  • 【中集新材】竹塑結合,協力推進可生物降解材料開發
    2021年1月27日,中集新材與河源市綠世界就可生物降解材料研發項目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河源綠世界公司創始人周金樹先生,畢業於美國博克萊大學,獲農業學位、曾於日本CARONA主修生物學。周先生及其團隊數十年耕耘於生活科學研究領域,潛心專研,不斷探索,掌握多種菌種的提純和培養技術;目前,其科研成果在汙水處理、塑料降解、土地改良、垃圾分解、促進植物生長、抑制病蟲害等領域均得到廣泛應用,獲得社會高度認可與好評。
  • Cell:熱休克誘發細胞內蛋白質聚集的分子機理
  • 服裝科技|細菌染料染的衣服,你敢穿嗎?
    快時尚品牌H&M日前投資了一家英國生物科技初創公司Colorifix,該公司正在開發一種環保的微生物染色技術。
  • Diabetes:西班牙科學家發現控制胰島素合成分泌的重要因子
    為了研究GATA6對成年人胰腺內分泌功能的影響,來自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分子生物學和再生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構建了在胰腺中GATA6特異性失活的小鼠模型,這些小鼠出現了葡萄糖不耐受等糖尿病症狀。研究人員發現缺少了GATA6活性的胰島其胰島素含量下降,胰島素的分泌也受到損傷。
  • 師法自然:取經蟬翼、蜻蜓翅膀,成功開發對抗超級細菌新方法
    細菌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是對全球衛生的最大威脅之一,對感染的常規治療正變得越來越困難。受到蟬翼與蜻蜓翅膀的啟發,通過納米尺度的拉伸、切片或撕裂來消滅細菌,科學家們成功開發了對抗超級菌的新方法。蟬翼與蜻蜓翅膀,是天然的細菌殺手。受其啟發,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Elena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