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張老照片,都在講述一段故事,這裡有無數精彩的故事!
點擊標題下藍字「魅力老照片」關注我,每晚精彩推送
陽春白雪,下裡巴人,這兩個詞很多人都聽過,也知曉其含義。有些人喜歡高雅詩詞,有些人喜歡民間小調。雖然後者不甚講究,也不乏精華存在,美食亦是如此。大街小巷的路邊攤位上,總有幾家名氣響噹噹的。
80年代,個體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民以食為天,幹小飯店的更是數不勝數。鏡頭下的幾位婦女正在處理食材,籮筐面盆廚具簡陋,典型的路邊小飯店風貌。現如今一些偏遠地區人流量大的地方,這種形式的飯店依然不少。
比起正規的國營飯店來,這些個體戶實力有限,家當都非常接地氣。燒地火架大鍋,爐子還是傳統灰土製作的,這樣的場景有沒有想起八九十年代的農村?當年村裡做大鍋飯或者過年蒸饅頭,這些老物件兒還老當益壯。
只要選對地方,手藝不錯,吃午飯時候,這些小飯店也都是人滿為患。熱氣騰騰的大鍋,滿灶臺的碗筷,滿滿的童年記憶。雖然環境較為吵鬧,設施也很不健全,不過在這裡人們可以無所顧忌,大口吃飯大口喝酒,談天說地快意瀟灑,不亞於夏天的燒烤攤大排檔。
當年賣豬肉,也是很有特色,路旁扎兩個木樁子一根橫梁掛上百十斤沒有問題。時間變化,這些形式的飯店和攤位現在有了不少變化。爐火消失了,換上了燃氣罐,臨時性質的多數都是塑料棚的形式。
夏天沒空調,冬天沒暖氣,可是靈活方便的經營模式方便了很多勞動者。有時候這些廚師的手藝也出類拔萃,做出來的飯菜不比正規飯店差多少,而且物美價廉飯量足。都說人不可貌相,有時候飯店也是如此,都市之中夜市的流行,也是這麼個道理。來源:月下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