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大量攝入精製穀物或與增加患心臟病和死亡的風險直接相關

2021-02-23 人體微生物組與健康

眾所周知,與精製穀物相比,全穀物通常含有更多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不可缺少的脂肪酸。早期的研究表明,食用全穀類食品對心臟和血管有益,但未發現精製穀物之間存在明確的關聯。

近日,印度班加羅爾聖約翰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刊" BMJ "在線發表了題為"Associations of cereal grains intake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across 21 countries in Prospective Urban and Rural Epidemiology study: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發現,與未經加工的糧食和全穀物相比,經常食用經過加工的(精製)穀物會增加患心臟病和死亡的風險

據統計,全世界人們每天從燕麥、大米、大麥和小麥等穀物中攝取的卡路裡約佔其總攝入量的50%。在中低收入國家,尤其在非洲和南亞地區,這一數字則高達70%。

於是,研究人員著手評估精穀類、全穀類和白米的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之間的關係。

科學家把前瞻性城鄉流行病學研究(PURE)的結果作為原始數據,該項研究在五大洲的21個收入水平不同的國家進行。樣本包括137130位35至70歲的人,他們之前沒有心血管病史。

研究人員將白米與所有其他精製穀物分開進行了研究,在亞洲,超過60%人口攝入純大米,白米是亞洲的主食。

研究開始時收集了參與者教育程度、財富、生活方式和病史的詳細信息,並使用經過驗證的食物問捲來評估精製穀物、全穀物和白米的攝入量。

隨後研究人員在平均9.4年的隨訪過程中來追蹤參與者因心血管疾病或嚴重心血管疾病事件的死亡率,包括心臟病發作、中風和心力衰竭等。

在考慮了其他潛在的影響因素後,研究人員發現,與最低攝入量(小於50克/天)相比,最高攝入量的精製穀物(大於350克/天),早死風險增加27%,心臟病風險增加33%,中風風險增加47%。更高的精製穀物攝入量也與更高的血壓有關,但在全穀物或白米攝入量與健康結果之間沒有發現顯著的關聯。

精製穀物,全穀物和白米的攝入與複合事件

研究人員說,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因此無法確定原因,他們還指出了一些限制,例如依賴召回的食物問卷,這可能會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但是,該研究數據來自五大洲21個國家的數據,這意味著結果可能是可靠的,並且廣泛適用於世界各地的人群。

穀物分為三類:精米、全穀類和白米。精製穀物包括用精製(如白色)麵粉製成的商品,包括白麵包、麵食/麵條、早餐麥片、餅乾和含有精製穀物的烘焙產品/甜點。全穀物包括全穀物麵粉(如蕎麥)和完整或破碎的全穀物(如鋼切燕麥)。

總之,這項研究首次表明,吃精製穀物對心臟有害,也會降低生存機會。研究建議食用糙米和大麥等全穀類食物,少吃穀類和精製小麥製品。減少一個人對精製穀物的總消費量,並擁有更高質量的碳水化合物,對獲得最佳健康結果至關重要。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136/bmj.m4948

我們的「測序貓--腸道菌群幹預5群「已經到達350人,如果您對腸道微生態感興趣的話,可以加入我們,加入的方法:請掃描下面的二維碼,加我(微信NGStech)為好友之後,我把你拉到群裡。

相關焦點

  • BMJ:較高的精製穀物攝入增加死亡及主要心血管事件風險
    飲食可能影響慢性疾病的發展和進展。在過去幾十年裡,全球精製穀物和糖消費量有所增加。較高的精製碳水化合物可增加高血糖負擔和心血管疾病危風險。
  • 【健康知識】直擊ESC 2015:大量飲用咖啡,青年患高血壓和糖尿病風險增加
    本研究是由烏迪內民事醫院心臟病學家Lucio Mos等研究人員完成,並在歐洲心臟病學會(ESC)提出。大多數研究表明,飲用咖啡對機體有益。但是這項新近研究與其他研究明顯不同。不喝咖啡的人為一杯都不喝;適度飲用者為飲用咖啡1-3杯/天,重度飲用者為飲用咖啡超過4杯/天。在參與者中,26.3%不喝咖啡,62.7%飲用量為適度,10%為重度飲用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參與的高血壓病人有很多會患糖尿病,因此研究人員想探究咖啡是否增加民眾患糖尿病的風險,因此他們對參與民眾進行了12.5年的隨訪。
  • 日本新研究:多喝綠茶和咖啡,可顯著降低糖尿病患者死亡風險
    Doi:10.1136/bmjdrc-2020-001252 每天喝1杯綠茶與死亡率降低15%相關,飲用2-3杯綠茶與死亡率降低27%有關,而每天喝4杯或更多杯綠茶的參與者死亡機率降低了40%。在喝咖啡的人中,每天最多喝1杯咖啡的死亡機率降低了12%,而每天喝1杯咖啡的人死亡機率低19%,喝2杯及以上咖啡與死亡機率降低41%相關。
  • 預防骨質疏鬆:自然增加骨骼密度的10種方法
    幼兒時期、青春期和剛成年的時期,骨骼會大量吸收營養和礦物質,逐漸變得強健。但是進入20歲之後,骨骼的發育其實就到達了峰值,隨後,隨著年齡增加,骨骼的密度逐漸下降,就可能會骨骼變得脆弱,患上骨質疏鬆症,很容易發生骨折,這種情況在絕經的女性中更為常見。但是,也有許多生活方式可以幫助增強和維持骨密度,減緩甚至避免骨質疏鬆的發生。
  • 營養研究:每天吃奶酪 能有效減少心臟病和中風風險
    3- 天天打折  0- 聯繫我們   5- 安家置業  6- 出租求租  歐洲營養學雜誌 (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研究發現,每天食用約 40 克的奶酪,可以減少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
  • 再次警告:鹽攝入量超標,危害超級大!
    全球有1/3的人口鹽攝入量超標,中國尤甚!如果中國人每天減少6克鹽的攝入,每年可避免36萬人因心腦血管病死亡,全國高血壓的患者數可減少3000萬人。世界衛生組織WTO早就提出: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的推薦值,不要超過5克。老年朋友們衡量一下自己每日做飯用的鹽是不是少於5克?
  • 多吃不飽和脂肪:降低死亡風險?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飽和脂肪主要來源於動物性食物,包括牛肉、羊肉、豬肉、黃油、奶油、奶酪、2%的牛奶。然而,飽和脂肪也可以來源於植物,包括椰子、椰子油、棕櫚油和可可脂。 不飽和脂肪——包括多不飽和脂肪和單不飽和脂肪——多見於魚類,如鮭魚、鱒魚、鯡魚以及鱷梨、橄欖、核桃、大豆油、玉米油、紅花籽油、菜籽油、橄欖油、葵花籽油。
  • The BMJ:一種相對風險:前列腺放射治療與繼發惡性腫瘤之間的關係【述評】【2017年第8期】
    此前的系統性綜述和一個小型薈萃分析報告的結論不一致7,8,9。在連結的論文(doi:10.1136/bmj.i851,摘要見本期第426頁)中,Wallis和同事們10對21項評估前列腺癌放療與繼發腫瘤相關性的研究進行了全面的系統性綜述以及薈萃分析,更新了已有的數據。他們的分析提示膀胱癌(比值比1.39)、直腸癌(比值比1.62)、結腸癌(比值比1.68)的風險升高。
  • 心臟病患者該如何預防保健
    【飲食保健】戒刺激性食飲:戒刺激性食飲辣椒、生薑、胡椒、煙、酒和大量飲濃茶,會對心臟也會帶來負擔。專家隨後介紹,在心臟病患者心功能不佳時,尤當注意。適量的限制食鹽的攝入:與限制食鹽道理相同,心臟病患者應少吃含鈉豐富的食品如香蕉等,以免引發水腫,也是常見的心臟病的飲食注意事項。少量多餐:同樣屬於常見的心臟病的飲食注意事項,心臟病病人不宜吃得過多,每日總熱能分4~5次攝入,以減少餐後胃腸過度充盈及橫膈抬高,避免心臟工作量增加。
  • 研究發現:含糖飲料喝多了會增加患癌風險,一起了解含糖飲料危害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癌症和含糖飲料之間的關係。含糖飲料喝太多,患癌風險會有所增加什麼樣的屬於含糖飲料?大家經常喝的碳酸飲料、果汁以及一些運動型飲料等等都包含在裡面。很多人只覺得含糖飲料好喝,卻沒有想到含糖飲料的危害。有研究者做了一項實驗,發現每天多喝100毫升的含糖飲料,患癌風險會增加18%。
  • 這6種你的「顏值」變化,可能是心臟病的前兆!
    胸痛、胸悶、氣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心臟問題,而有一些容易忽視、較為隱匿的症狀或疾病,有可能也是心臟病發作的提示信號。今天樸元君就來教大家,通過觀察面部特徵揪出隱藏的心臟病(配圖可能引起不適):信號一:眼底血管病變視網膜很敏感,是全身唯一可直接、無創觀測血管及全身微循環的機體組織。
  • 美國臨床營養雜誌:足夠的維生素K相比低的老年人死亡風險高19%!
    摘要:最新一項多種族研究發現,在13年調查時間裡,與維生素K水平足夠的老年人相比,維生素K水平低的老年人死亡風險高19%。維生素K是一種在綠葉蔬菜、植物油等食物中存在的營養素,隨著年齡的增長,它表現出保護老年人健康的益處。
  • 春節裡,警惕身體慢性炎症風險!——逆糖周報110期
    過量的酒精攝入與大量精製碳水的攝入,再加上久坐不動,缺少活動的生活方式,這無疑是炎症找上門的好時機。而慢性炎症可能持續數周,數月或數年,並可能導致各種健康問題。所以,建議大家春節期間更要引起注意,不要忽視「飲食的魔力」,儘量避免或減少這些炎性食物的攝入,這些食物會增加慢性發炎的風險。
  • BMJ:如何更好的管理血脂
    高甘油三酯血症,即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異族性甘油三酯蛋白合成或降解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