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文章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獻,由浙江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急診科等團隊發表,集中探討氧氣治療的指徵,分析是否存在氧氣過度使用的問題,傳統的氧氣治療有益無害、保險等思維模式是否需要轉變,患者用氧的指徵是否需要明確,是否進入急診搶救室的每一名患者都需要氧氣治療等問題。急診氧療指南或者專家共識中提到對於血氧飽和度正常的患者進行氧療能夠增加患者病死率,2018 年柳葉刀上的一篇系統評價同樣指出過度氧療能夠增加住院患者的病死率,但均並未對具體疾病的做法做出推薦意見。
存在的問題
在分析這一篇文章之前,先看一下北京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發表的對ICU患者高氧血症的現狀調查,數據顯示,調查了1007例患者,其中有376例患者發生了高氧血症,比例為37.34%;在常規氧氣治療過程中,有15%-50%重症患者因過度氧氣治療而導致高氧血症。高氧血症可以引發氧氣應激反應和炎症反應,造成全身多器官功能損傷,如急性肺損傷、肺間質纖維化,肺不張以及心臟、腦血管及全身外周血管收縮,使心臟排血量減少,導致各器官缺血缺氧。氧氣是一種「藥物」,不僅應該注意其使用劑量,而且應該注意其不良反應。
用氧實施者
護士是氧氣治療的主要實施者;護理學的目標是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減輕痛苦,因此,作為用氧的實施者,護士需要了解哪一些患者需要用氧氣、使用氧氣的流量、停用氧氣的指徵等。
用氧的形式
最常見的是鼻塞導管給氧,也就是護士需要經常考核的操作之一;此外,還有麻醉面罩給氧、球囊面罩給氧、簡易呼吸器、無創呼吸機、有創呼吸機、氣管切開等;每一種給氧的方式都有其相應的適應症。臨床護士對以上的用氧形式都非常熟悉,但是目前如何使用氧氣的最佳證據有哪一些?
最佳的證據
該文章使用相應的檢索策略、文獻的納入和排除標準、文獻的質量評價標準、證據匯總等,總結出最佳的臨床成人氧氣治療規範。我們一起來看看其結果和結論。
納入文獻的特點
這個研究總共納入了10篇文章,按照其發表的雜誌以及文獻的類型、文獻的主題進行分類,發表的雜誌包括BMJ、Pubmed、Embase、萬方資料庫等,文獻的類型包括指南、系統性的評價、專家共識、類實驗等,如上圖。
證據匯總
根據研究設計類型的不同,將證據級別劃分為五個級別,研究設計越嚴,等級越高。1級為最高;根據證據的可行性、適宜性、有效性和臨床意義確定證據的級別,將證據推薦級別分為A級推薦和B級推薦,如上圖。
證據總結
通過對證據內容的翻譯、匯總和整理,最終從氧氣治療的基本原則、氧氣治療指徵、氧療工具、氧療監測、特殊疾病氧療、停氧指徵6個方面進行證據匯總,形成15條最佳證據,如上圖。
註明:以上數據及圖片來源文獻:
王鈺煒, 張玉坤, 王麗竹,等. 急診成人氧氣治療的最佳證據總結[J]. 中華急診醫學雜誌, 2020, 29(04):604-607.
孫建華, 趙明曦, 李若禕,等. ICU氧療患者高氧血症狀況調查分析[J]. 護理學雜誌 2020年35卷22期, 8-10頁, ISTIC PKU CSCD,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