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行」或者說「採風」,是文藝工作者的基本功課。今年4月到7月,作為「大秦嶺」交響組曲創作組組長,趙季平兩次率隊赴「中國的地理標誌」——秦嶺採風。他們到周至老縣城南集賢東村,聽鼓樂、秦腔;入終南山,訪道家聖地樓觀臺;尋律宗祖庭淨業寺;覓李世民、王維、白居易當年「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詩境。
「幾十年了,採風是我的常態性積累。」趙季平說。交響組曲創作組裡老中青三代人都有,趙季平希望年輕人能夠把心沉下來,沉浸在民族、民間音樂的海洋之中,從中獲取豐富的滋養。在初次聽到民間鼓樂的年輕人興奮的神情中,趙季平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童年時,父親趙望雲(長安畫派開創者、著名畫家)經常到全國各地採風寫生,給趙季平留下深刻印象。進入西安音樂學院附中後,趙季平跟隨郭石夫等老師學藝,在音樂上吃「百家飯」,向民間藝術家求教,博採眾長。若干年後,當他成為西安音樂學院院長時,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學生到農村採風。他還將民歌、地方戲曲納入作曲系的課程中。「對音樂人來說,民族音樂就是自己的母語。我們要在民族音樂、民間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趙季平說。
古人云:「禮失而求諸野。」在歷史的發展中,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獨門技藝逐漸散落在民間。「採風」的本義就是對民情風俗、民歌民謠進行搜集整理。對趙季平來說,採風的過程如同尋寶,在看似不起眼的民間音樂中,蘊含著取之不盡的財富。
趙季平是化用民間音樂的高手。在他的創作中,民間音樂經常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當年,聽了陝北農民賀玉堂唱了一夜的陝北民歌,趙季平創作出電影《黃土地》中蒼涼悽美的音樂。電影《紅高粱》中的《妹妹曲》,借鑑了榆林地區的「打夯歌」,並加入花腔的唱法,而《顛轎曲》則吸收了豫劇和民歌《抬花轎》的音樂元素,加上嗩吶等配樂。《大紅燈籠高高掛》吸取了京劇的西皮流水。《孔繁森》採用了日喀則地區的民歌「吉祥」。《烈火金剛》化用了河北梆子。在電視劇《水滸傳》音樂創作中,他對山東鄆城箏曲《呀兒喲》和豫東小調《鋸大缸》加以改造,寫出了《好漢歌》。
當然,趙季平對於民間音樂的運用從來不是簡單的「拿來」,而是脫胎換骨式的化用。有人總結說,趙季平的音樂創作對於民間音樂的借鑑一共有三種。一是原型音調的採用或改編,如《女兒歌》(《黃土地》插曲);二是傳統素材的吸取和發展,如《好漢歌》;三是廣泛學習、消化了大量民間音樂之後的自由創造,如《妹妹曲》。
同時,趙季平從來沒有間斷對世界先進音樂技法的學習。他一方面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家底兒」如數家珍,另一方面對西洋音樂的和聲、復調、曲式、配器等爛熟於心。全國每年到民間採風的音樂工作者不計其數,但是「入寶山而空回」的不在少數,創作出來的作品遠不如民間原作的也有很多。趙季平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既掌握了先進的音樂技法,又長期涵泳優遊於民族、民間音樂之中。
「我一直追求在傳統基礎上出新,丟掉傳統,就談不上創新,而真正的傳統寓於民間。」趙季平說,「你必須熱愛這些土得掉渣的東西。你不愛它,很多好東西就會與你擦肩而過。你真正愛上它以後,很小的一個點,你都會將它發揚光大,甚至讓它產生一種意想不到的衝擊力。」
趙季平:作曲家、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八屆名譽主席。主要代表作品有:《第一交響曲》《第二交響曲——和平頌》、交響詩《霸王別姬》、交響音畫《太陽鳥》、交響組曲《喬家大院》等。
掃一掃,關注中音在線 微信公眾平臺,獲取更多資訊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