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們業務裡面會有那麼多糾結呢?我也是一線業務一步步走來,為啥我從來沒有過呢?
分析了很多人的心裡,發現了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找不到重點,找不到核心,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出現問題後總是一把抓,於是迷失!
不喜歡講理論,還是直接舉例。我經常碰到這種問題,或者是類似的問題:
村長,請教一個問題,有個客戶實力很強,需求量很大,現在從我們的同行那裡拿貨,我跟他談了好久了,大約四個月吧,價格一直談不攏,這次終於談攏了,很開心,可是客戶突然提出必須是LC at sight,老闆說,我們公司堅決不做LC at sight,必須是TT 100%。我不想丟了這個客戶,該怎麼辦呢,跪求答案!
這個問題,在Jac面對面群裡已經回答了無數次了,三個方面:要麼說服客戶接受你老闆的付款方式,要麼說服老闆接受客戶的付款方式,要麼說服自己接受拿不到訂單的現實!
有其他的辦法嗎?
常規操作下沒有,當然現在有中信保可以給你做保險(一般來說需要包年,如果你想單筆投保要去找相關的公司為你操作),還可以交給像是一達通這樣的操作公司,看看他們是不是給你提前墊資(費用很高),如果你老闆能夠接受,也可以!
如果老闆還是不接受,就只能上面的三個「要麼」了。
你要考慮清楚,到底哪一個更容易實現,尤其是客戶這一端,更要慎重,可能這個客戶你已經磨了很久了,客戶態度非常堅決,我們就是只做LC at sight,以前從中國購買也是這樣操作,你們不能接受我們也無能為力,這個訂單要不要做在於你們!
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可能再去談客戶了,很有可能會把客戶談崩,只剩下下面兩種可能性,最後一種說服自己,誰都不願意這樣做,那就只剩下一條路了,嘗試著去說服老闆(這些都取決於你對於客戶的判斷,如果你覺得某個客戶還能再磨一下,你就也去磨客戶,但是同時也要去跟老闆談,雙管齊下)。
我曾經寫過一個文章叫做忽略談判,外貿必死,因為跟客戶要談,跟供應商要談,跟老闆更要談!
所以,首先要分析老闆為什麼不要做LC at sight,他真的懂LC at sight嗎,他以前做LC at sight吃過什麼虧嗎?如果真的吃過虧是因為什麼呢?
他不做LC無非是因為覺得LC有風險,加上可能回款比較慢,會有資金壓力!
而實際情況是,老闆認為LC有風險,大部分是聽別人講的,自己並不懂,你要給他講懂,運作原理,保障體系,運行規範,安全性;
吃過虧你要讓他知道他為什麼吃了虧,是因為信用證本身有問題呢,還是人為操作的問題,因為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操作人員的低級失誤,這個要讓他清楚的知道;
回款,你要告訴他LC即期多久能夠回來款項,更重要的是告訴他這個客戶是多麼的靠譜,告訴他你知道為什麼我們的某同行活得那麼滋潤嗎,就是因為這個大客戶的存在!(這個在跟老闆談條件的文章中講過了,點擊進入。)
還有我們經常遇到的價格問題,客戶非要10usd買,老闆就要12usd,你夾在中間很為難,還是那三個「要麼」。
很多時候可能不能完全說服老闆接受10usd,也很難完全說服客戶接受12usd,但是至少我們可以作為一個調節方:
跟客戶談,可不可以加一點,跟老闆談可不可以減一點,就算不能完全做到雙方的目標價,至少能夠把雙方的距離縮小,合作的可能性拉近!
你真的那麼怕老闆嗎?連跟他對話都不敢?
我覺得未必,可能這裡有更加深層次的原因:
第一,企圖心不夠;
第二,本身你對這件事就不肯定,例如LC at sight本來你就打怵,自己都說服不了怎麼說服老闆,更為關鍵的是,更怕萬一真的出了問題,自己需要擔責任!自己就這麼幾毛錢的工資,萬一出現了問題,要賠到何年何月啊?有這種想法很正常,可是真正做得很好的都不怎么正常!
所以,在這個事情裡面,老闆是核心,是重點,需要搞定老闆!你還糾結什麼呢?還不去?
其實很多時候,很多人明明知道這是主要矛盾,就是非要迴避這個主要矛盾,例如曾經有個朋友告訴我,我是貿易公司,工廠給我的價格我完全沒有優勢,比我的同行高200塊每噸,同行就會直接拿這個價差砸死我,你說我要怎麼談客戶,我要怎麼讓客戶接受這個價格呢?
我對他嗤之以鼻,你腦子進水了嗎?如果是你,你會平白無故的接受高出的這幾百塊嗎?這個產品又不是什麼高科技,存在了幾十年了,根本做不出什麼花樣,客戶就是看價格!
這個時候,你根本不應該問怎麼談客戶,而是怎麼搞定這個供應商!
我就不信你不了解這是主要矛盾,可是你為什麼要迴避這個問題呢?
還有一個問題,客戶要求開一個新的模具,我們合作很久的那個工廠就是不做,你說我(貿易公司)要怎麼跟客戶講?
講什麼講?講把你換掉?主要矛盾在於工廠那邊,你要知道工廠為什麼不做,他有什麼顧慮,你要跟人家解決這個顧慮,不就完了,解決不了,換一個(當然不是隨意換,要慎重考察),這才是重點!
所以,糾結完全沒用,說句刺耳的話,糾結是無能的表現,因為你理不清楚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在哪裡!遇到事情,靜下心來,尋找突破口,切入點,這是處理所有事情的必經之路!(文_JAC_本文轉自JAC外貿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