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叔醫古系列|冬至時節 溫通經絡,遠離關節痛!

2021-02-13 羊城晚報嶺南大醫館

161

醫案:54歲劉姨,手指關節腫脹伴疼痛半年


54歲的劉姨,今年1月份出現手指關節疼痛,晨起僵硬感,以左側食指、中指關節尤為明顯,被某醫院確診為風溼性關節炎,經過抗炎止痛治療後有所緩解,但一停藥就會加重。陰雨天,疼痛加劇,平時不敢觸碰冷水,後在網上買了個小型理療儀治療,起初有所緩解,但痛起來仍很難受。

入冬以來,手指關節屈伸不利加重,中指關節及食指關節部分腫脹,上網得知這個病會導致手指關節變形,劉姨寢食難安。無意中了解到德叔治各種風溼有妙招,劉姨急匆匆找德叔。

德叔解謎:道路被風寒溼封住,要補氣補血

劉姨是地地道道的廣州人,雖說廣州的冬天天氣暖和,但遇到冷溼氣流的影響,有一段時間會陰雨綿綿,很溼冷。德叔認為,此時正氣不足,使得寒溼之邪有隙可乘,襲擊人體肌肉關節,尤其冬至後,一場細雨就會令寒與溼膠結,最喜侵襲肌膚及關節,造成關節疼痛,遇冷加重,甚至腫脹變形。

治療上,在通絡同時,要補氣補血為主,經過兩次中醫辨證治療,劉姨的手指關節痛好了七八成。

預防:艾灸配中藥沐足,養足陽氣

冬至為「進補佳季」,此時,養生重點是「養陽」。德叔建議劉姨不要一起床,就急忙洗漱,要馬上披一件外套,莫受寒。平時可用艾灸關節疼痛的部位及足三裡、太溪、懸鐘等培補脾腎、強筋骨之穴位,達到固本培元、通絡止痛之功效。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點燃艾條,置於皮膚2-3cm處,進行烤灼,每個穴位灸10-15分鐘,操作過程中要及時彈灰,避免燙傷。同時用花椒生薑水泡手,花椒10克,生薑30克,煎煮約40分鐘,倒入適量黃酒,浸泡約15分鐘,一周3-5次,但水溫一定要控制好,尤其是老年人皮膚敏感性較差,水溫不宜過高,以免燙傷。

足三裡: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太溪:在足踝區,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懸鐘: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德叔養生藥膳房


當歸燉羊肉

材料:當歸5-10克,枸杞15克,羊肉350克,生薑3-4片,紅棗去核2-3枚,精鹽適量。

功效:養血散寒。

烹製方法:將羊肉洗淨,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放入枸杞、當歸、生薑、紅棗,文火慢燉,待出鍋時加入適量精鹽調味,吃肉喝湯。此為1-2人量。

杜仲黃芪烏雞湯

材料:杜仲10克,黃芪10-15克,烏雞1隻,精鹽適量。

功效:補氣健脾,強筋健骨。

烹製方法:將烏雞洗淨,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放入杜仲、黃芪,煮開後改為文火,加入精鹽調味。此為2-3人量。。

文/羊城晚報記者 陳映平 通訊員 沈中

相關焦點

  • 用這兩.味.藥泡.腳,關節不痛,腳幹腳.裂全趕跑!
    ✪冬天最難過的要數有關節炎的人,手腳麻木、僵硬、行動困難、晚上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總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睡姿,關節的疼痛、腿腳不靈便、邁不出步……✪還有一些人,到了冬天就會出現腳幹,腳裂的現象,腳後跟也不像年輕時那樣光滑了。
  • 記住這兩個20分鐘,手指關節、腕關節冬天受寒不怕疼!| 健康之路
    一入冬,一受涼,關節疼痛僵硬、酸痛等現象就會接踵而來,這些問題有可能是風溼惹得禍!如何正確養護關節,緩解關節疼痛帶來的不適,專家今天來支招~手和腳常年暴露在外,受到風寒侵邪會造成四肢不溫,出現關節問題。以上人群因為經常使用手部關節,容易導致關節出現勞損、風溼等問題,需重視手部關節問題,並適當進行關節養護。
  • 冬至進補——扶陽養正湯
    「冬至一陽生」,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關鍵時節,人體處於陰陽變換的重要階段,在此時節服用冬至扶陽養正湯,可助人體順應天時,臟腑安和,養生祛病。
  • 古法顫抖功:打通全身氣血、疏通經絡之妙法!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凡是身體各部位經絡氣血暢通者,就不會感到疼痛。身體的經絡就像水流,要經常疏通,才不會生病。疏通經絡的方法有很多,顫抖就是既簡便又有效的方法。顫抖健身法動作輕鬆、溫和,又沒有場地、氣候限制,最適合中老年人做為日常保健操,尤其是下列疾病患者或高危險群者,如高血壓、心肌梗塞、狹心症、 老年痴呆症、白內障、支氣管炎等,不妨每日抽空做一做抖動身體的顫抖健身操,以保健防病。
  • 冬至時節,這7件事千萬別做!否則……
    冬至時節,陰氣最盛,陽氣初生。中醫認為,堅果多偏溫熱,此時吃就如同「雪中送炭」。大多堅果還有補腎的功效,與冬季養腎的規律相契合。杏仁:富含鋅、鎂、鉀、鐵等礦物質,其鈣含量更是所有堅果之冠,胺基酸種類也非常豐富。杏仁還是一味中藥,能止咳化痰、潤腸通便,《本草綱目》認為其有「潤肺,消積食,散滯氣」三大功效,對五臟都有好處。
  • 神奇的經絡:足太陰脾經的養生作用!
    導語 人體的經絡不僅是一個神奇的東西,而且還是人體自備的一個治病百寶箱。
  • 冬至時節的食方:冬至補心養陽湯
    冬至補心養陽湯       如果把人體比成一個國家,心就是這個國家的國王
  • 學會一招,通經絡,暖全身,這個冬天不感冒!
    還是那句話: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經絡不通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疼痛,比如有時候我們會有莫名的疼痛,那說明的是此處經絡不通。疼痛說明經絡不通,繼而導致氣血不通,產生「冷」的感覺。除了頭涼之外,身體其他某些部位發涼,比如最常見的是手腳發涼,常常是經絡不通的信號。因為人的體溫是由氣血輸送來決定的,氣血旺盛,體溫才會正常。哪個地方發冷,哪個地方可能經絡不通,氣血難以到達。
  • 秋冬天吃它舒筋活絡,關節不痛,而且在家就能做!
    酒的最大特點就善於躥透,能走全身經絡,所以醪糟的藥性歸經,是上走肺經,中走肝經,下走腎經。....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這種酒,它能補虛、補血、補脾肺, 能通肝、肺、腎經,尤其對於女人的養生有莫大的幫助。醪糟釀造歷史悠久,源於漢,盛於清,有史記載,見於《大竹縣誌》,「甜酒亦以糯米釀成,和糟食用,故名醪糟,以大竹城北東柳橋所出為最。」
  • 關節痛吃它、眼睛花吃它、心臟病吃它…別再亂吃藥了!
    冬季關節疼痛吃什麼好1、冬季關節疼痛吃甜椒一個綠色甜椒所含的維生素C是人體每日所需量的兩倍,而紅色和黃色甜椒所含的維生素C更多。此外,甜椒也是維生素B6和葉酸的極好來源,這些維生素可以有效緩解關節炎帶來的疼痛。2、冬季關節疼痛吃蝦蝦是最受歡迎的水產類食品,也是維生素D的主要飲食來源之一。
  • 學會這一招,通經絡,暖全身,這個冬天不感冒!
    還是那句話: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疼痛說明經絡不通,繼而導致氣血不通,產生「冷」的感覺。除了頭涼之外,身體其他某些部位發涼,比如最常見的是手腳發涼,常常是經絡不通的信號。因為人的體溫是由氣血輸送來決定的,氣血旺盛,體溫才會正常。哪個地方發冷,哪個地方可能經絡不通,氣血難以到達。
  • 冬至扶陽養正湯來了
    「冬至一陽生」,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關鍵時節,人體處於陰陽變換的重要階段,在此時節服用冬至扶陽養正湯,可助人體順應天時,臟腑安和。
  • 禾髎穴:能夠處理關節無力等問題
    ,人體有骨節空隙的地方,是關節。「禾,象形。金文字形,象垂穗的禾本科農作物。漢字部首之一。從「禾」的字多與農作物有關。本義:穀類作物的總稱」。禾髎,是指人吃下的穀類作物的氣息能夠到達各關節處,用於關節活動的損耗。從而此穴能夠處理關節無力等問題。處理此穴的方法:用養心貼貼兩禾髎穴;如果用藥材的話,那麼,取一小塊傳統麥芽做的麥芽糖貼兩禾髎穴。
  • 【節氣•藥膳食療】冬至節氣,一碗益智仁粥幫您溫脾胃、暖腎陽
    今年從12月21日起進入冬至節氣,冬至是中國傳統養生學上的重要的節氣。一般認為,冬至是陰陽更替的特殊日子,它在十二闢卦中屬地雷復卦,象徵陽氣的初生,故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在冬至,人體的陽氣還很弱,俗話說:「火力方微」,因此,此時的養生講究保護初生的陽氣。
  • 頸肩腰腿痛良方:獨活寄生湯,名不虛傳!
    自述:腰腿關節疼痛已20年。時輕時重、遇冷加重。嚴重時活動受限。舌淡紅,苔白,脈沉弦。經市人民醫院檢查診斷為慢性風溼性關節炎。據症分析:發病日久正氣必虛,遇冷加重肢體沉重亦與風寒溼有關。治以扶正祛邪,溫經散寒為法。方擬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秦艽、川芎、桂枝、鹽炒杜仲、牛膝、熟地各15g,桑寄生、太子參、山藥各30g,當歸12g,細辛5g,白芍20g,連服7劑疼痛緩解。
  • 冬至快樂動態圖片,祝你快樂連連,幸福熱火朝天!
    12月21日下午6時02分,將迎來「冬至」節氣。這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從「冬至」開始,就要進入「數九寒天」時節了,民間俗稱「進九」。「氣始於『冬至』」,此時為養生最佳時機。冬至迎寒冬,冬至祝福語送給大家。
  • 健康養生丨秋冬關節疼痛發癢?試試這招
    當受到寒冷刺激時,會導致關節周圍血液循環量降低,同時關節液的潤滑度會下降,從而可能誘發或加重關節僵硬、疼痛等不適。秋冬季節是關節疾病的高發時期,以下5類人群,要當心關節疼痛偷偷「找上門」:① 50歲以上的人群。
  • 微信群發冬至祝福語句子 冬至問候動態圖片帶字帶祝福語
    煩惱忘了,心放寬了,笑容「至」不住;愛情深了,情誼真了,甜蜜「至」不住;心氣高了,精力旺了,運氣「至」不住;朋友多了,祝福到了,幸福「至」不住;冬至時節,一份祝福送給我至親至愛的朋友冬至了,白天漸漸變長;冬至了,光明越來越長;冬至了,陽光越來越長;冬至了,祝你的幸福也越來越長,好運越來越長,壽數長長。
  • 冬至進補,該補哪兒?
    每年冬至來臨時節,大家都在考慮進補,有的吃餃子,有的吃羊肉,有的吃狗肉,有的吃補腎藥品.      利用好冬至這個節點,修復身體,回歸健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麼如何進補才算好,其背後的原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