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崇明報
柏萬青在上海市民中家喻戶曉。在港西鎮,也有個「柏萬青」,村民若遇到鄰裡矛盾、家庭財產糾紛等煩心事,都願找他來評評理,他就是潘永國。十幾年來,潘永國身處基層一線,調解了無數起群眾糾紛,今年5月初,港西鎮成立首個調解工作室——「老潘」調解工作室,潘永國從此成為專職調解員。
「老潘(崇明方言pian)老潘調解不偏」, 倘若你用崇明方言讀一遍,就能悟出其中「奧妙」。屋內,潘永國正在與幾位村民聊著,沒過多久,剛剛還滿臉愁容的村民,經他勸解後,步履輕鬆地走出調解工作室。
為啥村民遇矛盾,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老潘?原來早在上世紀60年代,擔任過社保隊隊長的潘永國,就常常出入百家門,了解百家情,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還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調解工作方法和技巧。潘永國常從情、理、法多角度引導矛盾當事人,妥善解決糾紛,受到百姓歡迎。
今年5月初,港西鎮成立了首個調解工作室——「老潘」調解工作室,還聘他為專職調解員。該鎮司法所所長說,「調解工作室內需要有位威望高、調解經驗豐富的人『當家』,潘永國再合適不過了。」
不僅如此,考慮到老百姓除了鄰裡糾紛,還有財產糾紛、感情糾紛、醫療糾紛等,因此配備了具備較高專業知識的人員,於是,一支由資深調解員、法律顧問、社會服務工作者構成的4人團隊組建成功,為村民提供更好的調解服務。
都說鄰裡間鬧矛盾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在潘永國看來,對待每個需要幫助的人都要有「熱心、信心、誠心、細心和耐心」。
今年5月,港西鎮村民王某建新房,由於新樓房地勢高於後宅李某,對此,李某十分介意,擔心若遇大雨會造成院內積水,於是,想讓王某開闢一條排水管。由於雙方沒有達成一致意見,最終引發矛盾,潘永國得知後前往調解。
「雙方都先冷靜下。」 潘永國先緩和雙方情緒,之後查看地勢,發現王某家地勢確實高,下雨天,會影響到李家。潘永國又從維護鄰裡關係說起,希望雙方各讓一步。
潘永國堅持每天早晨7點多來到兩家門口,苦口婆心地勸說,並用情理來感動他們,於是,從剛開始的僵持不下到最終雙方達成和解,王某願意開闢排水管,李某也為之前自己的衝動道歉。由於潘永國的誠心、細心、耐心,這樁鄰裡矛盾妥善解決了。
記者還了解到,自調解工作室成立以來,已成功調解各類糾紛23起,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給群眾提供更為便捷的調解服務,港西鎮還在各村設立調解聯絡點,形成區域聯動,方便群眾就近申請調解。目前,民間調解員各村有3-4名,總共有37名,協力做好本村矛盾糾紛的調解工作。
民間調解師陸阿婆、施伯伯最近就成功化解了一起贍養糾紛。港西鎮村民施某,今年已近90歲,施某妻子已亡故,育有兩男兩女,本來一直由兄弟倆照顧。但今年大兒子身體出現了問題,照顧父親有點力不從心。因此,大兒子希望村調委會能夠幫助調解,讓施某所有子女都能盡贍養義務。村調解員陸阿婆和施伯伯了解情況後,召集四個子女進行溝通,提出多個調解方案,雙方經過民間調解員苦口婆心地勸說,最終當事人均表示認可,施某由兩個女兒和小兒子負責照顧日常起居,三人一月一輪換,護理費部分從施某工資中支出,並隨物價增長而增長,具體的子女4人商量決定……
贍養糾紛、鄰裡矛盾一件件化解,村民之間越來越和諧,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也在攀升,港西鎮正朝著文明城市目標不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