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環境中萬餘平方米綠化面積,在校園文化創設將蒼老的香樟千年古樹作為校樹、數百年的紫薇作為校花、還有校草麥冬;近百米的藤蔓花架下長有凌霄、紫藤、葡萄、忍冬;小農場栽培青菜、紅薯、芋頭,還有芳香類薄荷、紫蘇、藿香……;輪胎創意裡有魚腥草、灰灰菜、銅錢草、魚腥草……;背陰處長有的野生蕨類——井欄邊草、漸尖毛蕨,海金沙;灌木從裡出現有蘿藦、野大豆……校園中出現有菜粉蝶、樟青鳳蝶、蚯蚓、蛞蝓、蜈蚣、鍬甲、鰓金龜等不少小生命。
是設計好「野趣校園的講解稿」讓孩子們背出來嗎?個人不太認同「背稿子」的形式,志願服務是與他們溝通互動的表達形式,而過多的「背」反而會「扼殺」孩子對大自然的熱情。是設計好「物種介紹的牌子」進行展示,孩子們僅做引領?若這樣豈不是等同於公園參觀了嗎,不合適。但如何做呢?怎樣的講解內容既達成志願服務又能令獲得學生鍛鍊呢?思量的過程中,我們決定先招募好小志願者,從孩子們的認知角度去思考這個棘手的問題。我們在學校的自然觸碰社團和社區生態野趣行的微信群中發布了信息,同時將「怎樣的自然探索你最喜歡?」這個問題拋向他們,有四十餘位孩子積極響應起來。
「我覺著介紹要有趣好玩的,就像香樟樹的葉子揉一揉會香。」
「對的,曼陀羅的葉子也有味道,小朋友會把這個當惡作劇玩。」
「上次發現香樟樹像有鳥窩,結果知道那是樟巢螟的窩,很有趣。」
「拿蒼耳介紹,可以直接扔在別人身上,然後再說那是小鉤子。」
「龍葵可以吃,有點甜,黃花酢漿草可以吃,有點酸。」
……
孩子們的「七嘴八舌」讓我萌生了這樣的想法——讓物種間的關聯串聯起野趣校園的講解,讓多種感官協同運作引發興趣的產生。
於是我們首先以學校的校樹香樟為例做了「現場」分析
香樟樹的枝、葉、果實都有香味,可以撿起來聞一聞;香樟樹的落葉在春天脫落,落葉是紅色的,會有不一樣的色彩;香樟樹的果實會由綠變紫,乾燥的種子可以做枕頭,香味會持續;香樟樹上有類似鳥窩的樟巢螟,但那其實是一堆螟蟲的屎;香樟樹會有樟青鳳蝶的幼蟲在上面生存,這是一種很漂亮的鳳蝶;學校的校樹香樟已經有八百到一千年的歷史了,要很多人才能合攏抱住……
一個物種就能將多個物種的特徵、繁殖、季節變化、食物鏈等連結在一起,如同神奇的蝴蝶效應。孩子們經歷過半年以上的自然觸碰社團或社區生態野趣行活動,或是在假期中持續給植物澆水、捉蟲等活動,還有的經歷過上海市的愛鳥周志願服務等展示活動,他們是把多次的自然觀察所獲得到的信息以及志願服務中的感悟通過這個問題進行交織「怎樣的自然探索你最喜歡?」在「七嘴八舌」中我仿佛再次看見發現大自然神奇之處的一次次驚喜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