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出軌7次,臺鐵怎麼了?

2021-02-15 新觀點perspective

根據臺鐵的統計,21~30歲的工、電務人員分別站8%和13.8%,老齡化嚴重。老員工更是指出,之前不少臺鐵出現的意外軌道事故,就是工務人員未落實操作守則。臺鐵的現場基層人員嚴重不足,面臨技術斷層的風險。去年,一名年僅37歲的車長在連續上了6天班後由於長期輪班導致睡眠不足而猝死。曾經申請調職也被主管以人力不足為由讓其暫緩申請。這是臺鐵人力不足的縮影。

而臺鐵在全線系統安全監測和防護自動化程度是嚴重不足的,這也是人力負荷重的其中一個因素。

在人員不足的窘境下,是不斷增加的軌道和電氣化建設,這導致了在整體人員不變的情況下,業務量是增加的。比如,屏潮高架鐵路通車後,將單軌非電氣化區間改為雙軌電氣化區間,「臺鐵」屏東線列車由每日60班次增加至107班次以上,都導致了養護設備增加,人員缺口增大。而班次的不斷增加導致了車輛設備的耗損更快,維修時間更短。在蔡英文的前瞻基礎建設計劃中可以看到,臺灣還要繼續大興軌道建設,而對於軌道的養護與支出是不夠,這將導致臺鐵基層人員難以對軌道進行主動維護。各地的維護工作都不得不延後進行,這也會導致故障風險的不斷增加。因此我們不難看到為何近些年來,臺灣的軌道事故不斷增多且變得頻繁,甚至夏天軌道高溫變形導致列車出軌。高溫變形出軌,只是軌道維護工作不足的表象。更何況是普悠瑪這種比太魯閣號還要高速的列車,如果不重點進行維護,風險只會更大。

臺鐵的許多軌道都已經很老舊了,必須進行升級,可是臺灣政府投入不足,更樂意去建設新的車站,場館而不是升級,加上巡檢人員的嚴重不足,這樣的矛盾只會越來越大。

臺鐵的鐵道工程任務本身就是屬於勞動密集型的工作,在現如今資金不足,人員短缺,自動化程度不足的情況下,鐵路的養護工作只會更加緊張,哪怕是電線掉落,軌道檢修等工作只能不斷延後,而鐵路又是普羅大眾日常乘坐工具,這樣的情況下,意外頻率只會不斷增加。

這就是臺灣鐵路建設困境的一個縮影,也是臺灣民眾在搶建場館,車站,班次之餘更應該注重的問題:軌道人力不足與鐵軌檢測更新的保證。除此之外,其他公共基礎建設的維護也是一樣的。

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