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女孩》。
這部電影的風頭已經過去一年了,前幾天才認認真真的看了一遍,特別受觸動。在政治正確的今天有人說這部電影是為獲獎而拍,但我分明看到了一顆精雕細琢的少女心。
這部電影根據真實的故事改編。
男主角艾納小時候可能就察覺到自己的身體裡可能潛藏著一個女性的人格,長大後他和所有正常的男子一樣,戀愛、結婚。
他是藝術家,和另一個女藝術家格爾達相愛。他的婚姻一直都很幸福,羨煞旁人。
但在一次偶然,格爾達因為畫了自己丈夫艾納男扮女裝的人物畫,為他披上了一條紗裙。
艾納心中那個潛藏的真正的女性的自己開始覺醒,艾納自此改名為莉莉,並且開始以女性的身份生活。
最後,艾納,或者說莉莉,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做變性手術的人。
影片的結尾,莉莉於手術一年後離開了這個世界,電影屏幕慢慢浮現出「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你會發自內心的為她高興,她的這一生真正做自己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一年,但是畢竟有更多人因為世俗、因為恐懼又或因為懶惰,未曾有過一秒。
真實的Lili Elbe與《丹麥女孩》中的Eddie Reedman
真實的Lili Elbe與《丹麥女孩》中的Eddie Reedman
真實的Lili Elbe與《丹麥女孩》中的Eddie Reedman
電影中出現了很多莉莉做模特的畫,同樣都是真實存在的。都是莉莉曾經的妻子格爾達畫下的。
最著名的就是前面提到的身著芭蕾舞裙的這張。
Ulla Poulsen, 1927
格爾達筆下各個時期的莉莉。
Lili in Paris (1912)
Lili Flirting with French Soldiers in Paris (1918)
Lili with Feather Fan (1920)
Sur la route d』Anacapri (1922)
Two Cocottes with Hats (1925)
A Summer Day (1927)
The Portrait of Lili Elbe (1928)
Lili, Caldo estivo, Gerda Wegener, 1924
這些潛藏著極大女性力量的油畫,使整個電影的每一幀都像一副油畫,但除此之外,這部電影在建築、服裝、畫面美學方面都及其考究。
建築\室內設計
《丹麥女孩》的室內取景方面還是選用了非常優雅迷人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建築。
前天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同樣也是新藝術運動建築。《布達佩斯大飯店》中的少女心建築
強調曲線與弧線、自然美感、對稱圖案的新藝術運本來就是帶有女性崇拜的色彩,是那個年代女性解放的小小開端。
新藝術運動手稿
服裝
不管是莉莉還是格爾達,電影裡她們服裝實在是太考究太美了。
哥本哈根時期(莉莉的男性時期),他們衣服的色彩多用黑藍灰等冷色調。
而到了巴黎(莉莉開始以女性身份生活),則多用暖色調。
冷暖之間,都是莉莉心境的一種體現。
在莉莉的身上,你幾乎可以看到那個年代所有流行的女性服裝元素:蕾絲、絲絨、印花、繡花、薄紗。
電影中的20世紀20年代正是女性時尚解放、服飾變革的時候,酷酷的黑色開始流行。
女性化的大印花。
主演身上的皮草也是亮點之一。
畫面美學
如果一切回到起點,艾納和格爾達還是夫妻時候的生活狀態,你會發現儘管他們看似恩愛,但是房間裡卻處處凝結了孤獨的氣氛。
Hammershøi筆下的人們從來不正視畫面,只是自顧自地在埋頭幹自己的事,往往都是處於一副沉思的狀態。這一點和霍普很像。
但不同的是Hammershøi筆下的孤獨永遠被一股寒冷的氣流籠罩著。
畫作與電影對比
好的電影會滋養靈魂。
確實,女性主義和LGBT無疑是這部電影成功的關鍵,但我想聊聊它的內核。
男主身上最寶貴的、最具生命力的品質,就是勇氣。
很多東西都是身外之物,男主角早早看透了這一點,所以在他自己名聲最旺盛的時候,選擇以女性的身份生活下去。
在這個虛無的人生裡,人在很多時候,猶如一個懸浮在半空中走鋼絲的活物,除了意志,沒有支撐,也沒有依靠,而這個虛無的過程裡,我們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
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識別下方二維碼
關注菌絲ART
這裡有最好玩兒的藝術
ps: 我們是認真的!
本文由菌絲ART原創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需轉載請聯繫「菌絲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