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範圍內運輸貨物的貨櫃船尺寸越來越大,擁有這些貨櫃船的航運公司規模同樣也變得越來越大,而那些未能擁有超大型貨櫃船的航運公司正在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可能。
據報導,自去年韓進海運破產以來,價值5000億美元的全球集運業在過去的一年裡持續進行大規模整合,而其中的倖存者能夠享受規模經濟和需求增長帶來的好處。
亞洲最大的集運公司中遠海運集團將以6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競爭對手——擁有全球最大貨櫃船的東方海外。此外,丹麥馬士基集團進行漢堡南美的收購項目。
據Alphaliner稱,這些超大型集運公司相比製造商和零售商,能夠獲得更多的定價能力。目前,全球5大集運公司控制著集運市場上60%的份額。隨著集運運價不斷攀升,亞洲主要航線的集運指數相比去年同期增長22%。
位於新加坡的交通運輸研究公司Crucial Perspective執行長Corrine Png稱"目前的貨櫃航運業只是有擁有大船的頂級玩家才能參與的遊戲。」預計,集運市場的集中度將會提高超大型集運公司的定價和議價能力。
在2016年8月末,韓進海運宣告破產對於集運業的顛覆與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雷曼兄弟破產的方式大同小異。作為當時全球最大的集運公司之一,由於運力過剩,韓進海運面臨現金緊縮,其運營商定價能力和盈利能力遭到大幅削弱。2017年2月,韓國法院宣布韓進海運破產,並開始清算。
韓國Shinyoung Securities公司的分析師表示,韓進海運的衰落顯示航運質量在集運業務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這也是為什麼集運市場中大多數的份額由擁有超大型貨櫃船的超大型集運公司所佔有,而那些未能擁有超大型貨櫃船的集運公司被市場淘汰的可能性進一步提高。
分析師指出,超大型貨櫃船的利用率上升是轉機的關鍵。擁有這些船舶的集運公司能夠在航線上部署更少的船舶,並可以在單程運輸中運載更多的貨物,從而獲得更高的利潤。
據估計,全球18000TEU及以上的超大型貨櫃船數量為58艘,而這一類型船舶的數量預計將在兩年內增加一倍,預計約有一半的新船將加入大型集運公司船隊。
據Crucial Perspective稱,雖然去年運力增長放緩,但隨著新船持續加入,老齡船舶仍未撤出市場,因此運力過剩的問題並未完全消失。集運市場運力預計今年將增長3.4%,到2018年預計將增長3.6%。
儘管如此,集運市場需求復甦仍在進行中。在2016年發布虧損之後,馬士基集團出現業務增長跡象。作為擁有全球最大的集運公司的馬士基集團在今年第一季度末表示,市場需求表現強勁。同時,中遠海運集團也在8月初表示,隨著市場條件改善,預計上半年利潤約為18.5億元(約合2.76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成功扭虧。Jefferies集團分析師表示,預計2017-2019年全球市場需求增長將超過供應增長。
今年早些時候,馬士基航運、韓國現代商船和其他航運公司與客戶達成協議,從5月起提升亞美線貨運價格。由於美國零售商往往在第三季度提升商品庫存,為年終假期做準備,同時隨著集運業旺季開始,預計貨櫃運價將進一步增長。
本文採自國際船舶網
相關連結:
>【上一篇】國際幹散貨運輸市場雙周報(7.31-8.13)——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 張永鋒 邵斐 高允飛
>【專稿】船舶大型化加劇港口供應鏈挑戰——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 謝文卿 趙楠
>【關注】超大型貨櫃船將「困擾」集運業
隨時隨地看新聞、搜資訊、查數據,了解最新、最權威的航運評論!
手機掃一掃,關注「航運評論」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