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起,黃浦江水生植物(水葫蘆)大爆發,引起了市民、社會的廣泛關注,為此,世博園區的保潔人員開展了水葫蘆清除行動。
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工作人員採取「岸上清、近岸撿、沿河衝、水面撈、上遊堵」的方式,有效阻擊、全力清除世博園區濱江綠地黃浦江沿岸的水葫蘆。
鳳眼藍在原產地巴西由於受生物天敵的控制,僅以一種觀賞性種群零散分布於水體,1844年在美國的博覽會上曾被喻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自此以後,鳳眼藍被作為觀賞植物引種栽培,已在亞、非、歐、北美洲等數十個國家造成危害,在北緯(葡萄牙)至南緯(紐西蘭)之間的大部分熱帶、亞熱帶地區均在分布,並形成患害。
學名:鳳眼藍
別名:水葫蘆、水浮蓮、鳳眼蓮、水葫蘆苗、布袋蓮、浮水蓮花
拉丁學名: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s
科名:鳳眼藍科
過多的水葫蘆會引起水體中溶解氧的大量減少,使得水中的魚蝦等動物大量死亡,原有生態系統崩潰。另外,一旦水葫蘆和水生動物大量死亡,會使得水體發生黑臭現象,破壞水質,使之無法作為水源使用。經過持續數天的打撈作業,世博園區濱江綠地黃浦江沿岸的水葫蘆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於黃浦江上遊仍有水葫蘆持續不斷地漂流下來,隨著漲落潮遺留在沿岸的湖泊和灘涂上。為此,園區內的工作人員還將持續開展打撈工作。這項工作已被納入日常工作中,成為公園常態化管理的一部分。
這次清理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相信在工作人員的努力下,世博園區濱江綠地黃浦江沿岸會很快恢復原本乾淨、清澈的面貌,為遊客提供怡人的遊園環境。
2018年,世博文化旅遊發展公司將進一步落實專門小組打撈清理,建立世博濱江段沿線灘涂、護岸區域環境管理長效機制,在浦東新區政府和世博管委會的領導下,繼續努力,為將世博園區建成「世界級的中央公共活動區」、黃浦江核心段建成「世界一流濱水區域」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