鴿子蛋、雞蛋的蛋膜有多薄,大家都有大概的印象,馬馳原醫生在央視節目中的挑戰,模擬的是腦科手術的過程,但難度高多了,他要在40分鐘時間內,在不損傷蛋膜的情況下磨破鴿子蛋蛋殼,再用手術刀取出一塊蛋膜來形成缺口,然後敲開雞蛋殼取出一塊雞蛋的蛋膜來,縫合「移植」到鴿子蛋的蛋膜上,最後倒置鴿子蛋,蛋液10秒沒有流出才算「手術成功」。
鑽刀每分鐘5萬轉,磨蛋殼一點不能著急;蛋膜薄如蟬翼又不耐拉扯,能承受的力量只有人腦膜的千分之一到萬分之一,縫針只有0.3毫米比頭髮還細,任何手抖都可能扯碎蛋膜……在最後的30秒,馬馳原醫生舉手示意「手術」完成,倒置鴿子蛋後,觀眾齊聲倒數計時10秒,手術成功!驚心動魄的過程看得董卿連喊 " 太虐心 " 了。
挑戰選用雞蛋和鴿子蛋,這是為什麼呢?馬馳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拿出了一個3D列印的人腦訓練模型。模型沒有「頭蓋骨」,可以看見模擬的視神經、血管等,放入模型內的鴿子蛋模擬的就是人腦內的腫瘤。醫生要操作器械通過鼻腔進入「人腦」, 避開神經和血管,將「腫瘤」切除。鴿子蛋的外殼代表人薄薄的顱骨,蛋膜就是腦膜,蛋白是腫瘤,而蛋黃是正常腦組織。醫生就要把蛋殼磨開,把蛋膜切開,把蛋白吸掉,而不能動蛋黃。
醫生在練習時從嚴要求,難度大於正常手術,那麼在面對真正患者時才能更遊刃有餘。
完整視頻戳這裡
↓↓↓
馬馳原是《挑戰不可能》的首位外科醫生,也是患者心中「難得的好醫生」,被同事親切地稱為「小馬哥」,曾獲得「王忠誠中國神經外科醫師年度獎」青年獎,這也是我國神經外科的最高獎項。
2016年11月,馬馳原為一名腦中長腫瘤壓迫到語言中樞的患者做手術。以前這樣的手術,醫生只能模糊定位,即便最後腫瘤切除了,患者術後也極有可能變成了啞巴或癱瘓,所以,馬馳原為患者進行了「術中喚醒」,在開顱的情況下,將患者喚醒,通過和患者「聊天」配合電極刺激,確定正常語言功能區的定位,最大程度切除腫瘤,又能保留語言功能。
而在另外一場手術中,馬馳原主任聯合婦產科麻醉科一起,為一名通過做試管嬰兒懷孕三個月的女士取出了腦中腫瘤。為了儘量減少對胎兒影響,原本至少一個半小時的手術被壓縮到40分鐘內順利完成,出血量只有十幾毫升,保住了患者腹中的雙胞胎。
為精益求精、挑戰不可能的馬馳原醫生點讚!
◇ 編輯:圓圓
綜合:央視新聞、揚子晚報
更多報導請關注江蘇公共·新聞頻道
轉載請註明來源:江蘇新聞(微信號:jstvjs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