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發達的網絡時代,人人都能看到整個世界,看到千裡之外過著和自己完全不同生活的人們。可能也因此,人與人之間的比較變得不可避免。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優越感」成了一個時髦的詞彙:不同群體之間的差異成為了信心的來源、精神的陶醉。
無獨有偶,英文中也有類似的表述:snobbery。
要了解 snobbery,則有必要知道 snob 的故事。韋氏詞典給出的 snob 的定義是:
3 a : one who tends to rebuff, avoid, or ignore those regarded as inferior b : one who has an offensive air of superiority in matters of knowledge or taste
簡單來說就是在知識和品味之類的事情上顯示出一副超然卓然的樣子,看不起別人的一種人。而 snobbery 則是像這樣的 snob 常常做的事情——秀優越。這正和中文奇妙的相合。
應該說這種巧合併非偶然,蓋因優越感大概是一種人類共有的普世情感吧。
不過英語中 snob 這個詞變遷的歷史卻有它的奇特故事。
最初,snob 只是用來代指鞋匠。但根據歷史紀錄,它後來在劍橋大學的學生之間流行了開來,他們用這個詞來稱呼像鞋匠這樣沒有上過大學的普通人甚至低等人——單詞背後所隱藏的感情毫無疑問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優越感,只是在當時被秀優越的人反而被稱為 snob,與今日恰好相反。
真正將 snob 變成今時今日的意義的,是一位名為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的先生。他不僅有著非常有趣的名字,更寫下了一本很有趣的書——Book of Snobs。他寫道:
An immense percentage of Snobs, I believe, is to be found in every rank of this mortal life. You must not judge hastily or vulgarly of Snobs: to do so shows that you are yourself a Snob.
在塵世的每個角落裡都能找到相當多的 snob,但你也不應該草率地就對他們下惡意的評判:這樣做你自己也成了一個 snob。
在 Thackeray 先生的筆下,snob 的行為顯然已經很接近我們所知的秀優越了:僅僅因為群體所屬的不同而自覺精神上的優越,心裡產生一種不可名狀的快感。
就像他的書中寫到的一樣,今日的社會中存在著相當多種類的 snob。
有人因為有錢而產生優越感,有人因為自己受過高等教育、知識水平超越常人而自命不凡,有人因為了解不為外人所知的小眾圈子而沾沾自喜,也有人背負著道德的優越感,仿佛自帶一身正氣。
但也像 Thackeray 先生寫的,當你嘲笑他人莫名的優越感而產生優越感的時候,你也成了秀優越的人。每當你覺得自己獨一無二、是上天的寵兒、他人都是凡人之時,也許你也犯了你眼中的凡人犯下的錯誤。
仔細想想的話,優越感可能只是一種非常單純的情緒。
它通常是在社會巨變的時候大量產生:高等教育的大發展發生在工業革命之後,所以有了劍橋學生對鞋匠等「低等人」的輕視;現今國內優越症頻發的年代恰好也正是經濟突飛猛進、中產階級興起的時候。
正是在這種新興事物如春筍般冒出,無數新的群體隨之產生並急需尋求認同的時候,優越感出現,成為了時代的情緒。
這種優越感看似想說的是「我和你們不一樣」,但其實是通過和舊有群體劃清界限,尋找新的身份認同。
仿佛是在荒野中吶喊:「我在這裡!」
我在這裡!
之所以中文和英語中都有類似的表述,大概也是因為這種希望破解孤獨的情感跨越語言的邊界,存在每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