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龍林高速迎賓出口拐進輔路,路過一片山林,便看到一座灰白色的建築被一片成畦成行的菜地、水溝包圍著,這便是東莞市首個綜合性回收再利用廚餘垃圾、生活汙水的環保教育示範項目。因其具備了從「廚餘——再生有機肥——蔬菜種植——蔬菜——廚餘」生態良性循環功能,又被稱為「生態島」。從該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年多來,「生態島」完成廚餘垃圾回收超2.6萬公斤,產出有機肥料達2萬公斤,收穫了5316公斤蔬菜。
每天早上9時許,塘廈鎮龍背嶺村民陳葵就會來到村裡定點回收點,用空的廚餘回收桶換下已經收有剩飯、剩菜的廚餘回收桶,然後將收有廚餘的回收桶搬到手拉車上,拉回生態島。
「每天大概拉個四五十斤左右。」陳葵說,她的另一身份是塘廈鎮生態島項目的工作人員。她和另外一名工作人員負責附近40多戶村(居)民廚餘垃圾回收。廚餘垃圾收集入島後,工作人員將其中的水分進行人工過濾後,再投放進餐廚垃圾降解處理機。
在廚餘資源化處理中心,我們看見一臺裝有蓋子、小門以及按鈕的不鏽鋼外殼處理機。「打開蓋子將脫水後廚餘垃圾投進去,添加厭氧菌,機器自動進入加熱降解處理。」據塘廈鎮生態島項目主管曾麗嫦介紹,大約6-12小時後,關閉電源,打開處理機的小門,廚餘便成為褐色、鬆軟的有機肥料。據悉,這臺處理機每天處理一次,每次可處理60公斤廚餘,並產出15公斤有機肥料,未來還將計劃升級為300公斤廚餘垃圾處理量。
曾麗嫦介紹,為了實現廚餘垃圾再利用,項目佔地約2000平方米,專門開闢了約1500平方米菜地,分割成20多塊小菜地,將處理後的有機化肥作為底肥。然後,在附近村民、菜農的幫助下,工作人員會種植一些黃芽白、大白菜、蔥等時令蔬菜。
陳、曾兩人介紹,本著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原則,生態島會將這些蔬菜中大部分以「廚餘積分換菜」的形式回饋給當地村民,有些也會送給當地困難戶,少部分則外售以彌補項目支出。據介紹,根據積分換菜制,村民提供20斤廚餘垃圾可積1分,可領取半斤蔬菜。
據曾麗嫦介紹,生態島項目運行了一年多,周邊村(居)民綠色有機生活的覺悟和踐行環保的意識顯著增強,他(她)們紛紛帶著小孩前來給蔬菜鋤草、澆水,親子遊玩進行科普教育。
據了解,目前,塘廈鎮生態島項目也在不斷地擴充功能。塘廈鎮政府已在原址擴建了一個生活汙水治理項目,將當地部分生活汙水通過截汙管網收集處理達標後,用於菜地灌溉用水。至此,像這類既能處理廚餘垃圾,又能處理生活汙水的綜合性環保示範項目在全市還是第一個。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進入「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