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原號已陣亡,請關注新號
作者︱魯泰賢
5月19日的北京某報對廚餘垃圾該不該破袋進行了討論。有個負責的同志解釋說:鼓勵破袋後投放,各區可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來決定。可是,怕就怕有些社區街道的領導拿著雞毛當令箭,把折騰一方百姓當作自己向上面表功的政績。
垃圾分類應該不應該?應該!但是有必要分得這麼瑣碎嗎?過去多少年,我們雖然沒有明確垃圾分類,但垃圾桶裡的可回收物一轉眼就能被拾荒者、大爺大媽們撿走。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實際上早就被這些人自動「分類」了。
推行垃圾分類,加上一個「有害垃圾」是沒問題的,特殊的物質特殊處理,讓其對生態無害。但單列出一個廚餘垃圾,這就有些折騰人了,步子也邁得太大。
與其浪費那麼多人力物力去搗鼓垃圾分類,不如補補短板,讓那些滿地扔垃圾、從樓上扔垃圾的人改改自己的陋習,學會把垃圾扔進垃圾桶裡。走完這一步,再去分類。
還有這廚餘垃圾破袋,就特讓人來氣。一家人,花了那麼多精力小心翼翼地分好類,該那類垃圾扔進哪類垃圾桶裡,結果最後這廚餘垃圾,本身就有味兒,有的還流湯兒,一個人兩隻手,你告訴我怎麼破袋?萬一破袋破的不是地方,最後還得滋一身泔水。有的小區,一個垃圾桶對著好幾個樓,家家都破袋,這廚餘垃圾桶豈不是成了泔水桶了?那天來個狂風驟雨,垃圾桶旁這一片味道可就太刺激了……
為了打消顧慮,報紙還給大家出主意,說可以先瀝乾水分,並舉了個例子,說可以把泡麵湯倒掉,然後把麵條倒進廚餘垃圾桶裡……這就是缺乏生活常識了吧?一碗方便麵,吃得差不多了剩那麼幾根面,直接跟著麵湯倒茅坑裡衝了不就完了?
即便是剩飯剩菜,你把菜湯兒倒走了,油脂還掛在菜上,有些瓜果蔬菜還富含水分,隔著塑膠袋都味兒,何況是倒進泔水桶裡漚著呢?
報紙裡還說,讓大家破袋是垃圾處理設備的原因,不破袋影響處理效果。可俗話說,科技以人為本,怎麼放在廚餘垃圾處理上面卻反過來,人得拿科技設備當祖宗供著了?設備在設計定稿建造之前的研究論證階段究竟考慮沒考慮過廚餘垃圾破袋造成的二次汙染以及公共衛生隱患?
垃圾處理本質上是面向廣大民眾的公共服務,結果變成了廣大民眾為了垃圾處理設備的設計缺陷,不得不忍受著餿臭味並冒著被滋一身泔水的風險反過來給廚餘垃圾破袋。
小區裡,尤其是廚餘垃圾桶周邊,今後將常年瀰漫著餿臭味道,大家每天倒垃圾的時候,也不得不忍受這樣的餿臭味道。或許未來有一天,這股餿臭被哪個能拍板兒管事兒且有良心的聞到才能作罷。
什麼事兒,都得咱們遷就他們,他們就從來不遷就咱們!
哎……疫情還沒完呢,還淨出么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