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級廚餘垃圾處理能力進一步提升!11月30日,位於廣州市白雲區的李坑綜合處理廠正式建成投產,更多經廣州中心城區居民分類破袋投放的廚餘垃圾,有了分類處理的場所。
據悉,李坑綜合處理廠位於廣州市白雲區太和鎮永興村李坑垃圾填埋場北側,實際用地面積54畝。該項目日處理廚餘垃圾1000噸,是全國最大的廚餘垃圾處理項目。
> 現場觀察 <
廚餘垃圾這樣「變身」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看到,項目採用「大件分選+熱水解+壓榨製漿+厭氧消化+廢水處理+沼氣發電」的主體工藝路線,即:
廚餘垃圾
↓
大件分選和熱水解
↓
通過壓榨製漿技術分離出高濃度有機漿和固體
↓
固體運至廠外焚燒廠處理,
高濃度有機漿先通過厭氧發酵處理生成沼氣
↓
沼氣淨化後進行發電
此外,剩餘沼液通過「MBR+NF+RO」工藝進行處理,沼渣和汙泥通過離心脫水、熱水解和板框過濾後外運焚燒。
通過上述流程,在廣州生活垃圾成分中佔比超過一半的廚餘垃圾,只要確保居民分類破袋投放並分類運輸至此,可變廢為寶進行發電。
記者在現場看到,餐廚垃圾在到達處理廠後,垃圾會通過輸入口進入基坑,抓斗將垃圾抓入熱水解罐上面的鏈板式布料機上,經漏鬥進入熱水解罐,經過熱水解反應殺滅致病微生物,使廚餘垃圾快速無害化。然後在抓斗的協助下,由熟料抓斗送到兩級壓榨系統進行固液分離。
經兩級壓榨系統產生的固體殘渣送至焚燒廠進行焚燒發電,產生的濃漿液將與前端滲濾液、熱水解濃漿液收集進入濃漿收集池,與熱水解反應中所產生的廢蒸汽混合進入厭氧反應器,進行厭氧發酵。
廣州市一級設施生化處理能力日超3000噸
記者從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獲悉,除李坑外,位於黃埔區的福山項目,亦具備每天綜合生化處理糞便、餐飲和廚餘、死禽畜共2000噸有機垃圾能力;黃埔大田山項目每天具備200噸餐飲垃圾處理能力。
上述數據顯示,廣州僅市一級處理設施,已具備每天超過3000噸的生化處理能力。如果加上目前在廣州部分社區和餐飲企業及食堂自設的小型餐飲廚餘垃圾處理設施,廣州的生化處理垃圾能力還會更大。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全傑、楊耀燁 通訊員:成廣聚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楊耀業、全傑 通訊員:成廣聚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楊耀燁、全傑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彭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