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電網訊:菜頭菜尾、動物內臟、骨皮鱗核……伴隨市民對飲食要求越來越精,總有一些在食品精加工背景下沒法「入口」的食材,成為廚餘。如何避免糧食浪費?廣州不僅盯著市場、廚房和餐桌,就連被拋進垃圾桶的廚餘也沒有輕易放過:研發非常具有創意的轉化技術,將廚餘轉化為電能、肥料、生物蛋白,不僅為減少廣州生活垃圾成分佔比超過50%的有機物出力,還把無法「入口」的廚餘轉化成為有用的資源或能源……
一臺臺綠色的廚餘垃圾專用運輸車,行駛在廣州市黃埔區福山地區的山路上。它們運送著廣州中心六區匯聚的廚餘垃圾,駛入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內的廣州東部生物質綜合處理廠(以下簡稱東部處理廠)。經初步檢查確定入廠純度合格後,這些廚餘垃圾就會被傾倒進儲坑。經過脫水、破碎、篩渣等工序,藏在廚餘中的雜質將被篩出,廚餘垃圾本身則已化成漿狀物。在被送進發酵系統進行聯合厭氧消化後,廚餘垃圾可發酵出沼氣,提純後用於發電。除了東部處理廠自用部分,其餘的輸送進電網,供千家萬戶使用。
「東部處理廠,為廣州垃圾減量出力,也讓廚餘不至於浪費。」廠長陳學告訴記者,過去一年來,該廠處理了524970噸有機物,其中從餐館飯堂等地收集的餐飲垃圾148548噸,從家庭和市場等地收集的廚餘垃圾228563噸。超過七成的處理任務,和廣州市民的「吃」有關。陳學表示,東部處理廠去年7月底試運行,今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從試運行至今,已經發出近億度的電。
產沼發電,僅僅是廚餘處理的一條路徑。17日在琶洲廣交會展館舉辦的第六屆中國環博會廣州展廚餘垃圾處理前沿技術論壇上,專家學者熱議如何將廚餘資源轉化避免浪費。
「廣州在垃圾分類上的先行先試,讓眾多廚餘處理技術,有了實施機會。」廣州市城市管理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李湛江博士介紹,除厭氧產沼的東部處理廠外,同在廣州市黃埔區的市一級廚餘處理設施廣州市餐廚廢棄物循環處理試點項目,則採用高溫微生物好氧發酵技術讓廚餘垃圾變成腐殖土,可充當有機肥的原料;在廣州市白雲區,有企業收集機關食堂的餐飲垃圾餵飼黑水虻幼蟲,被「餵肥」的幼蟲可用於生物蛋白的製造。
「項目在四川落戶,但研發過程和研發人員,具有廣州背景。」四川利興龍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則璇,向論壇參加者展示一套可將廚餘垃圾變成粗蛋白粉、工業毛油、乙醇的技術。據悉,該項目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人懷擔任技術領頭人,來自四川成都的他長期在廣州工作,曾任暨南大學校長。該項目的前期技術實驗,很多在廣州進行。
「廣州在珠三角九市中,擁有最具規模的廚餘垃圾處理能力。」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環保工程設計所所長原效凱表示,珠三角九市目前已建成規模化集中式廚餘垃圾處理項目17座,處理能力每天5330噸,廣州便佔有其中的2600噸。李湛江稱,如果將各區街的分散處理設施算進去,則廣州目前已有每天3300噸的廚餘處理能力。預計到2022年,廣州將具備每天處理5750噸廚餘垃圾的能力。(作者:梁懌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