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城管部門透露
深圳市擬立法推行垃圾處理費「隨袋徵收」
建立生活垃圾按質計價、按量收費制度
以此推動垃圾分類和減量
這意味著
市民未來可能要為扔垃圾付費
「垃圾圍城」是許多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和人口高度聚集過程中遇到過的或正在面對的共性問題。過去10多年間,深圳每年的垃圾產生量以6%左右的速度增加,目前年產生垃圾量已超過700萬噸。
15日下午,肖幼美、鄭學定等10多位市人大代表就「垃圾減量分類和無害化處理」約見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
深圳市城管局透露將起草《深圳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條例》,結合具體實踐研究論證「隨袋徵收」等方式,按「產生者付費」的原則,建立生活垃圾按質計價、按量收費制度,鼓勵、引導市民源頭減量、分類投放。
廚餘垃圾在生活垃圾中佔比高,同時也是導致收運過程「跑冒滴漏」以及焚燒過程汙染控制技術要求高的主要原因。若能將廚餘垃圾單獨分類,除了極大改善上述問題,還能大幅減少需要焚燒、填埋的垃圾量,提升城市生活垃圾生物質資源化、能源化水平。
據了解,正在制定的《深圳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條例》在現有的八大分類基礎上,增加了廚餘垃圾分類的要求。同時,市城管局正規劃建設廚餘垃圾中段乾濕分離設施,並配套建設大型廚餘垃圾末端處理設施,提高廚餘垃圾處理能力。
由於住宅區樓層設桶不利於垃圾分類投放的監管,目前深圳已實施了小區垃圾分類1.0版和2.0版。1.0版是指分類設施已進入小區,同時在小區定期開展資源回收日等活動。2.0版即是分類投放點在樓下集中設置,除此之外再無垃圾桶;每天垃圾投放的尖峰時段,有志願者在現場督導。
未來深圳還將全面推行樓層撤桶,為每個投放點配備小型洗手池,開展家庭廚餘垃圾的分類回收,同時在各分類投放點配備無線監控。
近年來,深圳市對垃圾處理的投入有三個方面的改變:
一是從前端處理到後端治理延伸,比如,針對下坪垃圾填埋場,今年投入了2.5億多資金,對滲濾液進行專門的處理。
二是加強監管投入,加強對生活垃圾的轉運和綜合監管平臺建設,採用視頻監控技術對垃圾轉運站和垃圾處理廠進行實時控制。
三是對生活垃圾的智能收集系統進行試點,例如在國際生物谷壩光核心啟動區投資6000多萬,建立垃圾中央收集站智能控制系統和負壓收集管道。
深圳是我國最早推行垃圾分類的城市之一,從2000年深圳列入我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起至今已18年,可是垃圾分類推行的效果卻並不理想。
據了解,正在制定中的垃圾分類條例擬規定,市民不按規定進行垃圾分類,物業公司有指導監督的責任,對這類行為可勸告、制止,拒不改正的可拒絕其投放垃圾或移交給區主管部門處理。區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後必須在24小時內處理,甚至進行罰款。如果市民還不配合,主管部門還可以結合誠信體系,聯合相關部門,設立黑名單,也就是不進行垃圾分類,可能連火車票、飛機票都買不了。
內容來源:深圳發布
轉載請註明以上信息
本條微信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