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春晚,歌手王錚亮深情演唱《時間都去哪兒了》,歌聲迅速火遍大江南北,讓無數人感嘆、淚崩。
是啊!時間都去哪兒了?歌聲還在耳邊迴蕩,日曆早已又翻到了2021年。
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該回憶青春了;還沒好好看看這個美麗的世界眼睛就花了;
一天中有多少「無效」時間
一部智慧型手機在手,我們的時間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每天各式各樣的信息如潮水般湧來,讓我們無所適從,不知如何選擇。
我們的耐心越來越少,我們總是被標題吸引,打開正文後匆匆看兩眼又馬上關掉;每天翻新的網絡熱點,多數是謊言、奇聞和窺探,到第二天就被我們忘得一乾二淨。
我們幻想在一篇網文中尋找「乾貨」,希望發財致富、人生輝煌的不傳之謎能被一二三四五和盤託出,沒想到只是又一次被騙了點擊。
我們總是在找更多的資源,搜索、下載、囤積,然後閒置,錯把硬碟當成自己的大腦。
於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時間就從指間匆匆滑過。
可怕的「拖延症」
手頭有一件事,只要不緊急,我們就想還有充足的時間,等等再做吧!
等等再起床吧!等等再刷鍋吧!等等再修理損壞的家具吧!!等等再寫稿子吧!等等再看一本喜歡的書吧!
等來等去,時間等沒了,只剩下慌張與忙亂。
那麼,該如何有效利用我們的時間呢?
正確處理「快與慢」
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儘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務等體力勞動,完成常規的事務性工作,完成簡單的執行性任務,常用商品的購買,註定無法達成共識的爭吵和爭論等。
儘可能求慢的事情:與家人共度閒暇時光,欣賞藝術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決策,創造性活動中的醞釀過程,為一個挑戰性任務做好準備等。事業與生活的秘訣,無外乎就是處理好時間的「近」與「遠」、「快」與「慢」、「深」與「淺」。
可快可慢、有深有淺、且近且遠,著眼於長期,專注在當下,鄭重地對待所擁有的時間,應該就是一個人成熟地對待時間的方式。
「現在」就是最好的時間
想起來,就馬上行動!
不管怎樣,只要開始就好。除非行動開始,問題並不會自行解決。拖延事情不會自行馬上解決。自己的事早晚還得自己幹。
要知道,為不做某事找一個像樣的藉口實在是太容易了,可我們不能總是找洞口躲起來啊。縱使一件事情真的難上加難,你就邁出一步試試,又有何難?
如果總能想到一件事就完成一件,那麼我們同時應對的事情就少了,也就不用多花心思去「管理」這些事情。而待完成的事情一多,管理的複雜度就直線上升,相應地,記憶負擔、情緒負擔和人際負擔也會顯著加重。這些心理成本雖然是隱性的,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質量。
隨著事情越積越多,我們慢慢會覺得無法承受,情緒上的各種問題首先會爆發,然後與周圍人的關係也會變差,於是生活開始失控。
先把必須要做的小事處理掉,是我們保存積極和從容心態的一劑良方。也是有效利用時間的智慧選擇。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