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超採治理和汙染防治已成為近十年國家治水的重點之一。國務院針對地下水頒布過三個規劃一個方案,即全國地下水汙染防治規劃、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多部門聯合下發)、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和南水北調受水區地下水壓採總體方案。後來有頒布實施了華北地下水超採治理方案。
這些工作大多集中在平原區。這有其合理之處,因為近一億眼機井,大部分在平原,超採也主要發生在平原,地下水監測井也主要監測平原區地下水。
但是,山區也不要成為地下水管理的盲區,因為山區地下水出問題了,後果會更嚴重,甚至比平原還難治理。
山區是地質上的隆起區,也是很多礦產的主要分布區,對山區地下水影響最大的是礦產開發,包括煤炭、頁巖氣、金屬及稀土等等。開發礦產也是我們很多地方最賣力最熱衷幹的事,不需要搞什麼知識和技術創新,使蠻力氣就能直接增加GDP。
山區採礦和地下水開採等活動引發的主要問題是基流減小甚至枯竭,越來越多的河流成為季節性河流,這在缺水的乾旱半乾旱北方尤其突出。
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是季風區,降水集中在汛期,汛期集中形成的地表徑流約佔河川總徑流的70%,但不好用,屬於洪水,躲還躲不開呢。只有非汛期佔比約30%的河川基流,水量穩定、水溫恆定,水質清潔,比較好用。
更重要的是,基流是河流生態系統最關鍵的水文條件。以陝北的幾條河為例,基流佔比達60%-70%。基流如果枯竭了,河流生態系統就會崩潰。筆者二十年前考察過無定河、窟野河等,基流基本看不見了,倒看見河床上打了不少井,不知現在如何。黃河流域地下水資源量從一調到二調少了30億方,三調的結果不清楚,大概還會繼續減少。
不僅基流枯竭問題突出,更為嚴重的是水質安全。平原位於水循環的下遊,水汙染了,可以水源上移,但山區水源如果發生重金屬等汙染,流域居民就無處找清潔水了。曾經出現的湘江鎘大米事件就是採礦汙染的結果。山西內蒙等地採煤造成的汙染也可能對地下水包括巖溶水及泉水構成深遠影響,不可輕視。
山區是流域水源區,是流域生態系統源頭和根本。山區地下水保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社會經濟意義。需要從水質和水量上,對山區的人類活動尤其是採礦業進行嚴格管控,明確基流保護及水質標準,保護好涵養好山區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