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成都七中因為食品衛生問題炒的沸沸揚揚,今天我們再老生常談的說一說發黴的食物為什麼不能吃。尤其是,發黴的食物對肝臟會產生什麼危害?會導致肝功能損傷,甚至肝癌嗎?
食物發黴之後,經常會出現一類叫「黃麴黴素」的物質。黃麴黴素是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的代謝產物,也是食物汙染的常見原因之一,對人和動物具有毒性、致畸性、致突變性和致癌作用。
黃麴黴素容易出現在哪裡?家中最常見到可能檢測出黃麴黴素的食物包括玉米、花生、大米、高粱等等。而肉類、奶類、蛋中也可檢測出黃麴黴素。
其黃麴黴素主要在兩個環節產生:作物生長和收割後的貯存。黃麴黴喜歡在溫度較高、溼度較大的環境中生長,如我國熱帶、亞熱帶地區,尤其喜歡在雨季、作物沒有做好預防黴菌措施時肆意生長。此時,即便是洗掉表面的黴菌,依然無法有效除掉其中的菌和代謝物。一旦這些作物進入食品流通環節,可導致大量被汙染食品被端上人們的餐桌。第二個是在貯存環節。作物從收割到在超市中售賣,需要經歷很多物流運輸和食品貯藏。任何環節的溫度、溼度、衛生條件不達標均可能導致使食物受到汙染。
由於黃麴黴素對動物也有作用,因此家禽、家畜食用被黃麴黴素汙染的飼料後,也可以在其肉、奶、蛋中檢測到殘留的黃麴黴素。
黃麴黴素對肝臟有什麼危害?肝臟是體內最大的加工廠,因此在黃麴黴素的代謝上也首當其衝。黃麴黴素B1經肝臟處理可產生有毒性的產物。
短時間內較大量攝入可直接造成肝臟損害,引起嚴重的肝炎,甚至導致死亡。1974年,印度曾因玉米被黃麴黴素汙染暴發肝炎,導致100餘人死亡。
而長期慢性暴露於較小劑量的黃麴黴素可引起肝癌。在動物試驗中,黃麴黴素暴露後的小鼠可以幾乎100%的出現肝癌。此外,黃麴黴素與B肝病毒有協同作用。也就是說,對B肝患者來說,黃麴黴素的毒性和致癌效果更強。而長期暴露於黃麴黴素的B肝患者肝癌發生率、病死率都遠高於非B肝患者。
除了直接食入,接觸黃麴黴素可以有很多途徑,比如經胎盤。對於孕婦而言,應格外注意食品衛生問題。黃麴黴素可以通過胎盤,對胎兒直接產生毒性作用,有很強的致畸性。而在哺乳期,黃麴黴素也可經乳汁被排出,嬰兒喝下後可出現神經系統損害及生長發育問題。
怎麼才能吃到乾淨衛生的食物?建議大家,尤其是B肝患者,在平時飲食中要尤其注意食品衛生和食品安全,不要吃發黴的食物。應該儘量避免隔夜的飯菜,在購買蔬菜穀物等食品時也要小心檢查是否有發黴跡象,一旦發現食材或食物黴變,不應抱有僥倖心理,以身體健康為先,第一時間對發黴食物進行處理,不可「以身試毒」。如果B肝戰友們平時在家裡有儲存穀物等各種食品,要注意貯藏環境儘量低溫、乾燥,並且在烹飪和食用這些食物之前要詳細檢查。
近日的兩會上,新成立的市場監管總局領導也強調了,今年將繼續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督和管理。目前我國已經全面取消了「免檢企業」的制度,所有企業都將被多部門進行隨機抽查。市場監管總局也將繼續加強地方部門對企業的監管力度,對嚴重違規的企業進行巨額懲罰,鼓勵內部舉報人揭發,尤其增加對兒童食品安全的重視。
我們相信我們購買到的食品將會越來越放心,但是B肝患者在平時也不能完全忽視食品黴變的可能。希望大家都小心起見,注意健康,不吃任何黴變或有發黴跡象的食品。
您還有其他的關於肝病患者日常飲食方面的問題嗎?歡迎在評論區向我們提出~
文:醫學生-人美心甜的毛小皮,小編-見到毛小皮好開心的初五